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环境生态论文范文,环境生态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吊诡的中美关系如何影响全球气候问题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83次
  • 评分4
  • 22
  • 0

文/ 孙莹 《世界环境》特约记者 图/ 沈海滨

“会议初期,人们认为中美联合减排声明将彻底改变国际气候谈判,这是过于乐观了……谁要是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了分歧,那无疑是很白痴的,”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权威媒体RTCC评论称。

中美联合减排声明挽救了利马联合国气候大会

2014年12月13日上午,利马大会已经“拖堂”了16个小时,但仍有80多个国家不同意协议方案。本应该于12日结束的大会依然难破僵局。

“你们这是新殖民主义!”马来西亚代表Gurdial Singh向发达国家猛烈“开炮”,“这个协议根本不平衡!”

“我们面临着利马会议崩溃的危险,”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公开警告说。大会主席、秘鲁环境部长只得重新自己拟了一份文本。周日凌晨近三点,这份新文本被各国匆匆通过。

发展中国家总算同意了这份文本,原因是里面有这么几个神奇的字:“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

这是从11月的中美联合减排声明中直接拿出来的几个字。正是这几个字,挽救了利马气候大会。

“自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美国显然是发达国家的首脑;而中国也在发展中国家中,有着类似地位,”日本著名时事杂志《外交家》如是称。

在秘鲁利马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美较量”可谓一大看点。本来中美之间关系复杂微妙,从四年前“中国公开指责美国是猪”,到今年联手推出减排声明;正当人们以为“哥俩好”时,两国代表在气候谈判中又谁都不肯让步。等到气候大会快要谈崩,还是中美联手,挽救了利马气候大会。

“中美密谈”

到了周六下午,眼看时间越来越紧了。

中国代表团认为,谈判已经进入了“僵局”;而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则公开说:谈判可能会“崩掉”,“我们没有时间来重新进行冗长谈判了,我想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在这利马会议可能崩溃的时刻,美国特使斯特恩找到了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

他们商量出来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从最近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找到了一句话,直接放入即将被近200个国家签署的“利马协议”中:2015年的巴黎协议,应该反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国对2015年巴黎协议要交的“作业”,应该“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

“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这几个字,斯特恩说,这是联合国谈判进程非常重要的一次“大跃进”。

“解先生和我提出了这几个字,对整个谈判达成共识非常有用,”在周日凌晨三点,利马会议终于成功闭幕后,斯特恩在记者发布会上称,“中美之前商定联合声明的一些经验,被证明在这次利马会议上也非常有用。”

会前的“哥俩好”

今年利马气候大会召开之前,中美确实是以“哥俩好”的面目出现的。

11月APEC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中美联合发表减排声明:中国提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美国提出到2025年,排放较2005年下降26%-28%。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表明生态文明大势所趋,低碳转型大势所趋,中美合作大势所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撰文称,“相较两国在其他一些领域中存在的分歧,中美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存在更多共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及合作可能给双边关系带来的积极因素更多。”

不过,邹骥也充分估计到了中美联合声明可能带来的挑战:“此联合声明可能会给欧盟带来失落感,给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疑惑,环境保护主义非政府组织也会不满意中美双方所宣布的目标。”

“给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疑惑”,这首当其冲就是印度。中国已经提出减排目标了,这次利马大会上,“压力”就显然落在印度身上。印度部长被外媒记者追得到处跑:印度什么时候提出减排计划?

有外媒记者也跑来问中方:中美联合声明,会不会影响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互信关系,比如印度?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坚决回答称:“基础四国与以往一样保持密切磋商”。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往年基础四国都会一起召开发布会,今年就没有了。

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后,很多外媒都关心:以往不可逾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意见鸿沟”,是否意味着可以弥合?

“您是否认为中美联合声明,会模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在利马大会上,有外媒记者如是向苏伟提问。

苏伟的回答是坚决的“No”。他再次强调,中国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分歧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一个月前才联合发布减排声明,利马会议的与会者们很快发现,中美之间的分歧仍然根深蒂固。

实际上,在会议最后两天,中美之间关系非常紧张。中国坚决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谴责发达国家出的钱不够多;并坚持认为,在减排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力不同,责任也不同”。

争吵的核心,仍然是历年来争吵不休的那个“毒性十足”的问题:“到底哪个国家应该承担减排的最大责任?”

欧美等国家认为,中国的排放量在2013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一,甚至超过欧美排放量的总和,最应该加大减排力度;中方则采取“历史总量”的观点,认为从历史上看,这么多年来整体“累积排放量”中,发达国家(其中最重要就是美国)占了70%,应该承担最大的减排义务。这也是为什么中方一直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中美密谈气候协议的时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谈判中最为艰苦的部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透露。美方认为所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与时俱进”,这条20年前订下的规矩,已经并不符合现实:比如中国现今的经济地位早已与1992年大不相同;而中方坚定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与发达国家不同,减排责任应有区分。

另一个中国时常提到的计算方式就是“人均”。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大约在6、7吨左右,而德国等欧洲国家,人均排放量最高时曾达到十几吨。因此,中国认为,欧美等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

斯特恩则坚称:按199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来决定2015年的巴黎协议,是“站不住脚”的。

中美的另一分歧,是关于各国自愿提交的减排“作业”,是否需要国际评审的问题。

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国际监控”的概念,认为这是对国家自主权的侵犯。“我们同意国家事务应该有透明度,但我们认为对每个国家的减排目标都进行审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巴西代表Antonio Marcondes说。

发达国家则认为,如果没有国际监控过程,各国“自己交的作业自己改”,就完全没办法控制全球的总排放量,必然导致气温大幅升高的悲剧。

关于承诺期到底是十年还是五年,中美意见也不同:中方希望是10年期,而美方坚持认为应该是5年。

“我们认为10年期比较合适,这样政策比较稳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市场跟上,”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解释说。

而美方则认为,承诺期如果是5年,能及时更新减排目标,有助于更有效减排。目前科技日新月异,10年承诺期可能会“锁定”一个较低值,而不能纳入最新的科技因素。

不愉快的往事

其实,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美分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公开指责美国是‘猪’!”很多人还记得2010年,这标题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

2010年10月,坎昆气候大会前的最后一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在天津召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互相指责对方减排不力,而中美关系则恶化到互相指着鼻子骂的程度。

会议期间,美国首席气候谈判代表潘兴指责中国减排不力,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障碍;而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则反唇相讥,公开指责美国是“猪八戒照镜子”:只看见别人的污点,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当时世界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中美互骂。

接下来数年,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作为最强大发达国家的美国,在全球气候会议上多次交锋。

直到今年11月,中美联合发布减排声明,使许多人感到震惊:中美开始“哥俩好”了么?

美国特使斯特恩揭秘中美声明诞生过程

在利马大会召开前,美国气候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说:“我跟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先生,发展了很好的关系。他是个好朋友,我们都带对方参观了自己的家乡,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我们都早就不记得已经会面了多少次,我们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我想中美关系正在逐步改善。”

在利马大会上,斯特恩告诉记者:

“从我抵达利马第一天开始,我就见过很多次中国代表团。”

他还回忆起中美联合减排声明的“诞生”过程。他说,自己在今年2月访华时,中美就开始密谈这次联合声明了。

“尽管最后的联合声明是九个月以后才正式宣布,但这次联合声明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决定的,”他告诉记者。

在今年2月,当时正在韩国首尔访问的斯特恩,给解振华打了个电话。斯特恩说,这些年来,他与解振华已经在全世界各地一起参加过无数气候会议,一起吃过很多顿饭。他知道解振华是愿意在气候变化上作出努力的。他回忆说:“我对解主任说,如果中美能联合发布一份雄心勃勃的声明,这将为明年的巴黎协议注入极大动力。解主任表示很有兴趣。当然,还有很多细节要谈。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开始行动。”随后斯特恩和他的上司——国务卿约翰?克里一起访问北京,开始一系列高级别会谈。

3月中旬,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中国国家主席写了封私人信,里面提到一系列事项,从朝鲜的核危机,到南海领土纠纷,也提到了中美可以联合发布减排声明。

9月,奥巴马再次给写信。这封两页纸的信,主要谈到11月的APEC会议可以达到什么成果,并再次强调了中美联合减排声明。9月的联合国峰会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告诉奥巴马,中国决定参与这次联合声明。

10月的最后一周,斯特恩再次访问北京,与解振华会面。正是在这次会面上,中美减排声明的相关数字最后确定下来。

神奇的几个字

“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这是神奇的几个字,最终挽救了利马会议的几个字。

很显然,这几个字脱胎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利马会议达成协议、最终闭幕后,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说:利马为明年的巴黎协议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希望明年各国能展现“灵活性、信心和雄心”。

联合国气候署“一姐”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称这几个字是“重要突破”。在周日凌晨三点,她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这个看上去有点暧昧的说法,应该有三重含义:

“第一,这个概念回应了历史上的‘共区原则’;第二,各国的能力是在逐渐增强;第三,各国政策应反映各国国情。现在很明确了:当你提到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能力,这三点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无法回避的一点是:利马会议达成了协议,但这个协议非常弱:要求各国在2015年提交减排“作业”,但“作业”到底应该是什么“格式”,还是留给巴黎协议来决定。

“会议初期,人们认为中美联合减排声明将彻底改变国际气候谈判,这是过于乐观了……谁要是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了分歧,那无疑是很白痴的,”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的权威媒体RTCC评论称,“尽管中美的气候特使双方已经达成某种友好气氛,长年以来的缺乏互信仍然存在。不过,越过那些冗长乏味的外交辞令,我们仍然看到了重要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灵活,这将为达成一份‘平衡’的巴黎协议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