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鲵的疾病防治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27次
  • 评分4
  • 36
  • 0

邓捷1,王中乾2,张红星1﹡,姜维1,王启军1,赵虎1

(1.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32;2.陕西省渔业局,陕西 西安 710004)

摘要: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特殊的进化地位,人工繁育和养殖大鲵具有科学研究和经济学双重意义。但多种高传染、高致死性疾病成为大鲵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本文就目前大鲵多种病害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简单综述,为中国大鲵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必备的科学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鲵;疾病;防治

资金项目:陕西水利科技计划项目《大鲵病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2013slkj-19)

作者简介:邓捷(1986-),女,陕西宝鸡人,硕士。E-mail:dengj311@163.com;

通讯作者:张红星(1967-),男,陕西临潼人,研究员,从事水生野生动物养殖技术与保护对策研究。E-mail:83716419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14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长度可达180 cm(约6英尺),被称为“活化石”。其一般生长在凉爽(10~23 ℃ )、海拔100~1 200 m、水流湍急的溪河边石洞或高山湖泊的沟缝中。石洞内光滑平坦,无泥沙,洞内能使其自由摆动为宜。成年个体一般单独生活在深水区域,幼稚鲵则聚集生活在较浅的缝隙中。大鲵畏光,白天多静匿于巢穴内,头向洞外,以抵御天敌侵袭,夜晚相对活跃,常出洞觅食,一般是静等食物靠近或缓慢接近猎物,继而发起突然袭击,张口将食物咬住,整个吞咽。大鲵为肉食性动物,其天然的食物主要以鱼类、蛙类、蛇类、水蜈蚣、小龙虾和螃蟹等甲壳类动物为食。大鲵食量较大,单尾可一次摄入约占体重三分之一的食物,此后一周可再不进食。大鲵同时也是名贵的药用动物,具有滋阴养颜、补肾益气的良好功效,对霍乱、痢疾、疟疾等疾病有显著疗效。然而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和人类过度捕捞等原因,该物种已处于极度濒危的边缘,于2008年被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列为“具有特殊进化意义的濒危物种”(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 ,EDGE)。为了有效保护物种多样性,我国很多地方开始规模化、产业化地进行大鲵的人工繁育与养殖。但是,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多种病害对大鲵养殖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就大鲵病害的产生原因、相关致病机理、临床表现及对应的防控技术研究做以简单综述[1-3]。

1大鲵的发病原因

大鲵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1.1内因

大鲵个体间质量的差异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内因。大鲵机体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有些鲵卵由于母体或环境因素影响质量不佳,孵化后的稚鲵体质较差,机体的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消退,降低或丧失对病原的免疫力,从而极易感染病症。有相关研究表明,在整个养殖周期中,自身素质较差的大鲵生长速度缓慢,容易感染水霉病、赤皮病、腐皮病及应激性疾病等,且死亡率较高。

1.2外因

1.2.1水质水温水质标准由水体洁净度、营养化程度和化学成分含量(氮、磷等)等指标来衡量。大鲵喜欢洁净阴凉的生活环境,若水质受到污染,水体中滋生的微生物病原体容易沉积在大鲵身体表面或通过体表的伤口创面侵入大鲵体内,从而导致感染水霉菌等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大鲵属于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速率。当水温变化较大时,会引起大鲵个体的代谢紊乱,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剧烈的应激反应或引发疾病。大鲵在中性水中最适生长,过酸或过碱均会影响其发育过程,诱发疾病。对大鲵而言,溶氧量5 mg/L左右能正常生长,低于2 mg/L时发育不良、诱发畸形,高于10 mg/L则会引起如气泡病等疾病。同时,若水体营养化程度较高,水中的有毒化学成分超标等,同样会引起大鲵发病,严重时直接导致个体的中毒死亡。因此水体中各项理化指标如洁净度、水温、pH、溶氧量、营养化程度等,均对大鲵的健康繁育产生重大影响[4]。

1.2.2饵料大鲵饵料一般以鱼虾等为主,通常食用的裸腹溞或赤线虫等多生长在江河池塘的淤泥中,自身可能携带多种致病菌,因此对于此类活饵料,捞取投喂前应彻底清洗,并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控制消毒用药的剂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食物中毒。在日常饵料处理过程中,若长期投食单一饵料,可能会引起某些营养缺乏疾病如脊椎弯曲病等的发生,因此在保证正常投喂的同时,可适量增加饵料的多样性或添加某些微量元素。

1.2.3媒介因素养殖室空气不洁净,有害病菌与粉尘颗粒物等混杂,导致稚鲵的培育环境被污染;相关培育设施消毒灭菌不彻底,滋生有害细菌,诱发疾病;某些传染性极强的致病菌,由于捞捡器具接触过染病个体后,未经消毒再次接触其他健康大鲵,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1.2.4其他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大鲵个体间的打斗或与养殖池四壁的碰撞摩擦均可能使水中的有害病原菌通过划刺、夹咬等造成的机体表面损伤侵入机体,引起伤口感染,诱发疾病。可适当控制饲养密度,保证每个个体的活动空间。

2大鲵的常见疾病

2.1细菌性疾病

大鲵的细菌性病害是人工养殖过程常见且危害极大的一类疾病,主要有:腹胀病(又称腹水病)、赤皮病、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烂尾病、烂嘴病(又称口腔溃烂病)、肠炎病、败血病、白眼病、颤抖病等。已知的病原菌有: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屈挠杆菌属中的一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等[5]。

赤皮病由单一病原菌导致,有研究者利用病鲵的血液和肝、肾、脾等患病组织分离得到病原菌,进行菌落纯培养和人工感染试验后鉴定发现,该病的致病菌为I -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发病个体全身肿胀,体表出现充血发炎的红斑块、不规则的红色肿块或化脓性溃疡。发病初期红色肿块中心位置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包,并逐渐向四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包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检查显示,肝脏肿大并伴有多处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6]。

腐皮病的病原菌可能为3种: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发病个体体表粘液脱落,出现多个油菜籽或绿豆大小的白点或白斑区域。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白斑腐烂成一个个溃疡病灶,部分可见深层肌肉,尤以四肢最为严重。病鲵口腔、尾部、头部充血。病鲵卧伏于池中不再摄食,死亡率高达95%以上。剖检发现,病鲵肝脏肿大充血,呈紫红色,胃、肠壁有出血点,心脏色泽变淡,肺紫红色[7-8]。

败血病的病原菌至少有3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弗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有研究者认为,嗜水气单胞菌可产生B-溶血环,具有蛋白酶活性,这可能是导致大鲵死亡的重要原因。患病个体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溃烂,以四肢、腹侧最为严重;前、后肢严重肿胀、溃烂;口腔黏膜弥漫性出血;肝脏、肺脏、胆囊等内脏器官及肠道肿大出血[9-11]。

腹水病的病原菌较多,包括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腐败斯瓦尼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布鲁氏杆菌(Brucellaceae bacterium)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等。该病在夏季尤其水温高于25°C时最为严重。患病个体浮于水面,行动迟钝,眼球混沌,腹部膨胀,拒绝进食。解剖发现病鲵主要表现为腹腔积水,部分个体肺部红肿充血。水温变化导致的水质恶化可能是产生此病的主要原因[12]。

颤抖病可能的病原菌为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该毒素是一种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致病物质。该病的临床表现为:染病个体在水中左右摇摆,全身不断颤动,不进食,行动缓慢迟钝,并伴有腹水腹胀等症状。有研究者认为病鲵的不断抖动可能是由于毒素作用于肠道神经受体后,刺激相应神经中枢所致。该病传染性较强,死亡率高。

2.2真菌性疾病

目前研究较多的真菌性疾病为水霉病,该病传染性极强。引起我国淡水水产动物水霉病的水霉菌已知有10余种,主要属于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细囊霉属(Leptolegnia)和丝囊霉属(Aphanomyces)等。水霉菌的活动孢子主要附着于体表受伤处,以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较常见,卵黄囊处少有,发病初期可见局部白色菌落斑点,而后分别向四周长出内、外菌丝。内菌丝分泌蛋白酶,加剧破坏大鲵表皮和组织,造成肌肉组织裸露,扩大病灶面积并从体内吸收养分,继而诱发其他疾病;外菌丝向体外不断生长,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病鲵个体表面生出的灰白色菌丝长度可达3~5 cm,如棉花絮在水中呈放射状。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活力下降,身体消瘦,最终死亡[13]。

2.3病毒性疾病

目前已报道的大鲵病毒性疾病病原体仅有一种,暂时命名为大鲵虹彩病毒(Andrias davidianus iridovirus,简称ADIV)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 目前有5 个属。其中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 和绿虹彩病毒属(Chloriridovirus) 一般只感染无脊椎动物。淋巴囊肿病毒属(Lymphocystivirus) 和巨大细胞病毒属(Megalocytivirus) 感染各种淡水和海水鱼类。蛙病毒属(Ranavirus) 通常只感染两栖动物,少数情况也存在于鱼类或爬行动物中。电镜观察染病个体淋巴细胞的病毒颗粒发现,有大量的六角形病毒颗粒成晶格状排列于细胞质内,病毒颗粒直径约150 nm。该病毒对氯仿、热、酸(pH=3)、碱(pH=10)敏感,DNA 抑制剂5-氟- 2’-脱氧尿苷(5- fluro- 2’- deoxyuridine,FUDR) 能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预测该病毒为有囊膜的DNA病毒。患病个体眼睑充血或者水肿;嘴袋处有红斑;口腔瘀斑;背侧、腹侧的身体表面及四肢溃疡;脚趾坏死;消瘦。解剖发现肝脏易脆且成灰黑色;肾脏和脾脏易脆损伤且有斑点。该疾病传染性较强,发病致死率高达90%[14-16]。

2.4寄生虫病

目前已知的大鲵寄生虫病主要有4种:线虫病、吸虫病、车轮虫病和艾美耳球虫病。线虫虫体成白色,主要寄生在大鲵的四肢、背部、腹部、尾部、肠道等部位,肉眼可见,虫体可达10~15 cm。早期有研究者从病鲵肠道中分离得到3个卷尾属线虫新种,分别是大鲵卷尾线虫新种(Spironoura andria sp.nov)、佛坪卷尾线虫新种(S.fopingensis sp.nov)和城固卷尾线虫新种(S.chengguensis sp.nov)。大鲵感染线虫后,不喜进食,行动迟钝,消瘦,部分有皮肤肿胀充血、发炎甚至腐烂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大鲵死亡。吸虫大多寄生在大鲵体内,病鲵体质消瘦,体表粘液过多,行动迟滞。车轮虫多寄生在体表和鳃上,有时膀胱和输尿管中也有寄生。寄生于大鲵体表的车轮虫在皮肤表面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作为养料,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其正常的呼吸和活动,严重时导致死亡。发病个体多表现为离群独游或极端躁动不安,有一定的传染性。艾美耳球虫中除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胆管上皮细胞内之外,其余各种都寄生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肠壁内可见灰白色的小结节,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结节为艾美虫卵囊群集形成,常混合感染[17]。

2.5其他疾病

脊椎弯曲病从幼苗种到成年个体均有发生,外观表现为身体呈“S”形弯曲,行动能力减弱,仍可进行简单进食。解剖结果显示,病鲵除脊椎弯曲外其余部位无明显异常,病因可能是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个体基因病变造成的。苗种期发生该病后,大部分未到成鲵均已死亡,成鲵发病后行动缓慢,逐渐瘦弱,一般不会大面积感染并迅速死亡。

气泡病大多在幼鲵中出现,临床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气泡,但解剖病鲵后在内脏等部位均未发现明显病变。发病时间一般为换水1~2 h后,大鲵首先表现为躁动不安,四肢无力,尾向上、头向下,出现侧翻,无法保持身体平衡,很快因无法正常呼吸死亡。该病可能是由于水体温差过大或水体中的氧、氮等含量过饱和引起的。监控水中气体含量,防止水体中浮游生物过度繁殖,杜绝水中气体过饱和现象,可有效阻止该病害的发生[18]。

3大鲵病害的防治措施

3.1早期预防

3.1.1加强对环境的控制定期对大鲵池消毒灭菌,清除潜在病原菌。保持空气清洁,保证水质水温,定期监测水体的各项理化指标,勤打扫、勤观察、勤记录。

3.1.2加强饲养管理活饵料可在人工投喂前切至碎块,用2%~3%食盐水浸泡0.5 h以上后投喂,可有效杀灭水霉菌等致病菌。平时在饵料中添加一些抗病毒、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如:“病毒灵”、“病毒唑”、“呼肠舒”、“维力康”等。

3.1.3定时接种疫苗当针对大鲵病毒性疾病的疫苗批量生产后,可在适当的时间、部位注射疫苗,是目前预防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措施。

3.1.4其他在日常运输、搬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损伤大鲵的皮肤。在引种时,尽量挑选机体健壮、无病无伤的大鲵,集中放养前用1%~2%食盐水浸泡10~15 min,可达到提前预防疾病的作用。

3.2病害治疗

对于患病初期尚能正常进食的病鲵,可将药物直接口服或注射入活饵料体内,通过进食进行治疗。若病情恶化至不能进食,则采取肌肉注射的方法。由于一般细菌性疾病的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在患病初期可注射少量硫酸庆大霉素进行治疗,剂量以1万~2万IU/kg为宜,连续注射一周可见好转。有研究者发现,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布拉克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和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洛培南敏感,对庆大霉素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当广谱抗生素效果不理想时,可适当选择其他药物。对于溃疡面较大的病鲵,可将药物粉剂直接涂抹于患处,有利于吸收治疗,上述治疗进行的同时,可辅助以适当药剂的浸泡[19-21]。

腐皮病治疗:每日换水,连续消毒3 d。每日口服环丙沙星100 mg/kg和维生素150 mg/kg,连续口服5 d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 000 IU/kg,隔1 d后复注1次。同时辅助以2~4 mg/L庆大霉素、新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等浸泡,每日浸泡5~10 h。

腹水病:隔离病鲵,放浅池水,使其腹部能着底,保证水质清新。可将丁胺卡那霉素注入活饵料腹腔进行投喂,不进食个体可肌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20 mg/kg、卡那霉素1万IU /kg或庆大霉素2万IU /kg,连续注射1~2周,每天定时注射一次。氯霉素和新霉素对此病也有较好疗效。同时每周对养殖池水用季胺盐络合碘消毒1~2次。若仅由于消化不畅造成的腹部胀气,停食1~2 d即可。

烂尾病、烂嘴病、打印病:用红霉素软膏涂敷患病部位或注射青霉素5万~10万IU/kg,注射次数因病情而定,同时在伤口处涂抹四环素软膏、消治龙软膏或硫磺软膏等[22]。对打印病每天每m3以1 g蟾酥加0.8 g大黄粉合剂的浓度浸泡病鲵20~30 min,一周即可治愈。

水霉病:该病主要发现在孵化早期,可通过及时换水或换池进行控制,卵和幼鲵可用3%~4%食盐水浸泡5~10 min。

颤抖病:用1%浓度的高锰酸钾对养殖池进行定期消毒。病鲵每天用1%的食盐水溶液浸泡2~3 h,一周内可初见效果。

吸虫病、线虫病:将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药物包埋在饵料中投喂大鲵,即可达到打虫驱虫的效果。

病毒性疾病:目前常用抗生素均无效,已报道的针对此类疾病的药物有板蓝根、吗啉胍等,但由于个体差异或病毒变异等原因,药效十分有限。

4结语

随着物种多样性研究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大鲵的人工繁育意义重大。早期的零散粗放型养殖将逐渐被集约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所取代,实行统一水源处理、养殖生态养护、优良种苗和饲料提供、疫苗接种、疫病监测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同时全面提升养殖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技能,加强监管,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

随着中国大鲵养殖技术的成熟,其产量将会飞快增长,相关疾病研究的意义将更为凸显。与鱼类和其他两栖类如蛙类相比,中国大鲵的病原体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针对养殖户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经验性的诊断和预防,对于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也较简单,并未对致病的分子机理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于病毒类疾病,未来可通过进一步了解病毒株的生理生化反应机理,从而靶向性的生产疫苗或药物,进行更加定点有效的治疗。因此进一步研究中国大鲵感染的病原体在动物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海文.我国大鲵保护与人工养殖的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J].内陆水产,2007(03):37-39

[2] 雒林通,万红玲,兰小平,等.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100-103

[3] 章克家,王小明,吴巍,等.大鲵保护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2(03):291-297

[4] 刘鉴毅,肖汉兵,林锡芝.大鲵饲养池水质状况分析[J].淡水渔业,1992(02):16-18

[5] 凌空,曹朕娇,丁诗华,等.大鲵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13(12):55-58

[6] 王高学,白占涛,张向前, 等.大鲵赤皮病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试验[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04):74-77

[7] 王旭,颜其贵,雷燕,等.中国大鲵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10):944-948

[8] 徐景峨,余波,文正常,等.大鲵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畜牧与兽医,2010(03):56-58

[9] 钟蕾,刘大志,肖调义,等.大鲵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0(04):11-14

[10] 余波,徐景峨,谭诗文,等.大鲵细菌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J].中国兽医杂志,2011(01):30-31

[11] 高正勇,曾令兵,孟彦,等.患病大鲵中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微生物学报,2012(02):169-176

[12] 陶凯,芦程,暨杰,等.一种大鲵细菌性腹水病防治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0(10):55-56

[13] 赵虎,张红星,王启军,等.稚鲵水霉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11(01):56-57

[14] 高正勇,曾令兵,肖汉兵,等.大鲵虹彩病毒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淡水渔业,2012(05):17-21

[15] Geng Y, Wang KY, Zhou ZY, Li CW, Wang J et al.First report of a Ranavirus associated with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farm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Andrias davidianu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 2010(145): 95-102

[16] Jiang YL, ZhangM, Jing HL, Gao LY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ridovirus from sick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J].Bing Du Xue Bao, 2011(27): 274-282

[17] 李蔚,董传甫.中国大鲵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03):136-139

[18] 王桂芹,张东鸣,吴莉芳.大鲵非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J].淡水渔业,2001(01):41-42

[19] 梁正其,高健强,冉辉,等.大鲵肠炎、腹水与肝胆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技术[J].科学养鱼,2013(12):61-62

[20] 张红星,赵虎,王启军.大鲵病害预防与综合治疗技术[J].河南水产,2010(04):30-33

[21] 陈云祥,陈新民.大鲵病害研究综述[J].渔业现代化,2006(05):25-27

[22] 汪锇铭.大鲵烂尾病防治技术[J].淡水渔业,1999(06):38-39

(收稿日期: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