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三线建设时期陕西航空工业的建设与发展

  • 投稿孙慕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84次
  • 评分4
  • 48
  • 0

常 飞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航空工业作为陕西省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发展,从而奠定了陕西航空工业大省的地位.但是,陕西航空工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正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三线建设 陕西 航空工业

中图分类号:K291/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96-03

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以备战为目的,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1964年—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三线建设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周边环境恶化.在西北边境,随着中苏关系由争执发展为战略对峙,苏联在中苏边境制造事端,陈兵百万.在西南,美国在越南的侵略战争严重升级,中国不但要做越南的战略后方,而且需要准备支援越南作战.毛泽东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以及对苏联卫国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后方工业建设.因此,备战是进行三线建设的一个最直接动因.

三线建设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当时我国工业进行重新布局.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以及靠近苏联的东北地区.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根据内地人稀地广、资源丰富的、国防安全但开发程度极低的情况,开始有计划地在一些城市建设新工业基地.三线建设体现了中央平衡全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内地工业发展,促进内地经济开发的重大举措.[1]p46

三线建设的提法是当时中共中央从战备需要出发,依据全国各地的战略位置而做出的一种地域划分.所谓三线地区是指西南、西北地区,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鄂、湘、等13个省区.根据全国总的战略布局,陕西省是“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陕西三线建设,投资重点在国防科技、铁路、能源和民用机械.航空工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防科技的重点建设项目,陕西的航空工业在这一时期有了快速的发展.

2 陕西航空工业发展的条件

航空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三线建设期间陕西省被选为发展航空工业的重点地区,主要是由于具备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客观条件.

首先,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有山险可凭.陕西地处祖国大西北的东部,既是一个完全的内陆腹地省份,又是我国东部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和门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陕西境内地形复杂,山川纵横,是按照“分散、靠山、隐蔽”原则进行大三线”建设的理想地方.而关中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之一,汉中盆地是西北最大的稻谷生产地区,渭北是陕西的粮仓,陕北是全省林牧业基地,秦巴山区是全省最大的林业基地,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种.陕西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质量高、分布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造气动力煤基地之一.[2]p137

其次,陕西具有发展航空工业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和“二五”计划十年间,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在陕西共建成了10所飞机制造科研生产单位,使得陕西航空工业具备飞机总装、航空发动机、仪表、电器、燃油附件等生产能力和飞机飞行试验研究能力.同时,整个陕西省工农业得到加强,扩建了一批基础工业企业.交通运输除了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外,国家投资建成了宝成铁路.公路以西安为中心,基本上四通八达.所有这些都为三线建设中陕西航空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 三线建设时期陕西航空工业的发展

我国航空工业的配套科研能力和生产能力长期处在机载设备落后于主机发展的矛盾中.“一五”、“二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的航空工业,很少考虑到机载设备厂与主机厂的同步建设.[3]p931964年三线建设开展后,陕西航空工业建设积极进行了“补缺配套”,除新建厂外,还建成了一批航空仪表、电器、附件等配套机载设备生产单位.

3.1 航空生产基地及科研机构的建设

012基地 1964年,中央决定建立歼击机生产基地,代号012基地.1965年,三机部经过在汉中、安康地区多次选点布点,陆续对各项目的初步设计进行审批,正式拉开了基地建设的帷幕.196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将012基地改为运输机生产基地.1970年,012基地进入大规模施工时期.1980年,基地在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之后,抓紧了交工验收和生活设施的建设,至此,012基地建设基本完成,累计投资6亿多元.012运输机生产基地由26个生产科研单位组成.是国家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主要生产运—8飞机、机载设备和专业化产品.012基地的建成,不仅改善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布局,也改善了陕西的工业布局,促进了汉中地区工业交通、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在陕西建成的机载配套科研和生产的主要单位有603飞机设计研究所、631航空机载计算机研究所、623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629热强度研究所、148专业化锻造和精密制造毛坯厂、345航空电动机构厂和西北物资管理站.[4]p84

3.2 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省航空科技的发展

3.2.1 飞机设计与改进

陕西的航空科技走过了仿制、测绘设计、自行设计三个里程.

50年代—60年代,基本上出于仿制阶段.60—70年代中期,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陕西飞机制造技术逐渐从仿制走向测绘设计.

1966年1月,三机部决定测绘仿制安—24,定名为“运—7”,4月,603所和172厂承担了设计任务.运—7的测绘设计是在广大设计人员抵制文化大革命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实测分析和大量实验,1968年3月完成了测绘设计和编写了全套图纸、技术文件、试验与计算报告,并于1969年10月开始试制生产.1970年12月,172厂试制总装出第一架运—7飞机并试飞成功.

1969年3月,172厂成立运—8飞机测绘设计筹备领导小组,从空军第一研究所、603所、172厂抽调570人的测绘设计队伍,10月测绘工作全面展开.1972年2月完成了全部设计图纸资料和文件编写工作.1974年12月10日第一架运—8飞机进入试飞站,通过调试、试车、排故、地面滑行和假起飞等试验,1974年12月25日首飞成功.

1969年—1974年3月,603所、172厂等17个科研单位的150余人,在航空工业部六院的组织下,组成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的设计团队,成功将杜—4飞机改装成空中预警机.空中预警机的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对我国航空预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4年12月—1976年,由空军36师牵头,603所负责设计,将1架杜—4飞机改装成电子侦察机,设计安装了多种电子干扰设备,重新设计了空调系统等,改装后的飞机侦察效果良好,达到了空军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3.2.2 航空机载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旧中国的机载设备制造微乎其微,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逐步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机载设备制造业.“一五”“二五”时期,陕西省建成了一批机载设备科研生产单位,为三线建设时期的机载设备发展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进入三线建设后,陕西省建成了631所、141厂、345厂、531厂、3327厂5所航空机载设备研究的单位,大大加强了专业研究力量.

三线建设期间陕西航空机载设备在飞行导航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惯性导航及航空机轮与刹车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618所为适应我国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需要,成功研制了高度速度中心仪;为满足水轰—5和运—10飞机的配套要求,研制出了机电模拟式大气数据中心仪;1969—1979年,618所为水轰—5飞机研制采用液浮惯性器件的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经过部级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68年,115厂开始研制JF—30气冷无刷交流发电机及其晶体化电源系统配套产品,研制中,科研人员突破了软轴疲劳断裂等技术难关,进行了充分的实验,于1975年完成设计定型,成为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套航空无刷交流电源系统.

60年代末,514厂研制成功陶瓷刹车材料,提高了刹车效率和使用寿命,广泛用于歼—7、歼—8、运—7、运—8等飞机.

4 三线建设时期陕西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教训

三线建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中央考虑到国内国外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军事建设,陕西航空工业的建设作为这一时期国防科技建设的重点项目,从建设速度和规模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4.1 自主性强,成果丰硕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撤退了援华专家.因此,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的航空工业建设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建设和发展的.经过“三线”建设,陕西航空工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使得陕西省一跃成为我国大中型飞机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其企业总数、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原值,都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其中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是航空工业最大的公司.该公司从50年代开始建设,三线建设时期逐步配套,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成为能够生产中小型飞机的大型联合企业,拥有改进、改型及新机试制线和批量生产线,对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三线建设时期在陕南汉中兴建的012基地即大型运输飞机制造公司,是我国唯一的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包括26个企事业单位,具备年生产大型运输机运—8飞机50架的生产能力.

4.2 效率高,生产、科研机构建设门类齐全

陕西的三线建设经历三个“五年计划”,在政府强有力的指令性计划下,陕西集中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国家部署的航空建设项目.在计划期内,所有与航空工业相关项目从立项、审批、到施工均得到了高效的执行,使得航空工业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发展局面.在短短的15年内,陕西省建成了大中型飞机生产基地和与之配套成龙的基本上形成了包括飞机制造、航空发动机、辅机和专业化组件、部件制造以及航空科研教育在内的航空工业基地,拥有比较完整的科研试验手段和实力较强的科研、设计与生产能力.

三线建设期间陕西的航空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首先,三线建设指导思想偏颇.主要是对国际形势的估计不够准确.60年代初,国际形势一度比较紧张,因而判断帝国主义有可能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当时提出要借鉴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建设三线巩固我国战略后方.从而使三线建设一切工作服从于战备,不顾实际铺摊子,上项目,片面强调速度和数量,忽视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因而造成了严重浪费.在012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工程建设过急,没有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有些项目先定点,后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致使项目开工后,方案和计划多变,造成巨大浪费.

其次,片面强调“靠山、分散、进洞”.由于过多考虑备战的需要,在航空工业的建设中,有将近90%的项目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和山南山区.汉中012基地下属的单位分布在两个地区、7个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66年飞机设计研究所(630所)由阎良迁至凤翔县枣子河地区,却由于该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后于1975年决定迁回阎良,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由于贯彻“靠山、分散、进洞”的思想,造成企业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管理费加大,成本提高,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也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人才的引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的西部大开发[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何金铭,赵炳章.当代陕西简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军事工业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马新蕊.陕西“三线建设”述评[D].西北工业大学,2003.

〔6〕刘存龙.陕西“三线建设”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