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由此可见父母所构建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采取的家庭教育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当面临青春期这一道大坎时,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要求独立,父母的权威受到挑战,家庭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此时如果父母未能采取恰当的手段,不仅无法缓解亲子间的矛盾,而且会使孩子误入歧途,使亲子关系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因此探讨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初三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的案例分析,来简要谈谈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
案例一:本学期,我接任初三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在平静与不安中我度过了最初的几周,然而这终究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果不其然,“暴雨”伴随着急促的电话铃声倾盆而下,“喂,夏老师吗?你班上的黄同学昨天在校外逗留到凌晨,并和他校老师发生争执,这个事情你马上处理下。”当机立断,我便找黄同学了解情况,好说歹说地把他劝住了,并把事情告知其父母。事情似乎就这么过了,但周末之后,我接到其父亲电话,“老师,黄来上学了吗?”“没有。”星期二依旧如此。我开始意识到事情似乎变得糟糕了,趁事情还未恶化之前,我立即组织老师们进行了家访。
案例分析:事后我才了解到,黄的父母都来自外省,几年前来这里做生意。父亲生意忙,很少顾家。家里都是母亲在照顾,但渐漸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母亲对孩子失去了约束力,开始管不住他了。那天,父亲接到我的电话之后,二话不说对黄进行了“棍棒教育”,才出现了上述情况。我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黄进入了青春期,开始树立自我意识,心理很不稳定,往往容易情绪激动,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在于家长本身教育意识的缺乏。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长陪伴的,黄的父亲在此有很大的欠缺,他一味地满足黄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却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缺少了和他的沟通交流,黄在日益成熟的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离他们渐行渐远。
案例二:在某个夜晚,我接到了一则不平常的电话,班里的一位男生声泪俱下地向我哭诉,决定辍学,还一再地和我表达对父母的恨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深知不能慌了马脚,首先稳住他的情绪,随后立马向他父亲了解情况,原来是他沉迷游戏,经常很晚回家,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父母经常抱怨,并要求他断绝和同学的来往。了解之后,我建议父母对此进行冷处理。周一,孩子没来上学,第二天没来上学,第三天依旧如此,侯同学的父亲有些按耐不住了,满面愁容地向我求助。我一方面继续和侯同学保持联系,另一方面我也建议他的父亲,换一种建议似的沟通方式。通过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适当地缓解亲子矛盾。事实证明,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过了几天,孩子自己来上学了,我也再没有接到过该家长的“投诉电话”。
指导建议: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意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杨忠建在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四个维度中指出,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家长适宜采用的是引导的方法,而非硬性灌输的方法。青春期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有让青春期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内化于心,才真正有效果。所以多一些倾听,很多时候与其无谓的打骂,不如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静下心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成长的人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朋友,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青春期教育能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效果必然显著。其次,多一份尊重。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中一个关键的阶段,它的矛盾在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内心和成年人一样有着一个隐秘世界,他们渴望得到成年人的信任和尊重,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家长需要给他们多创造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千万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孩子。最后,多一句鼓励。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是极其敏感的,在渴望摆脱成人的同时又十分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可。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但心智又不够成熟,他们的语言、思想和行为都难脱稚气。此时父母需要意识到的是:青春期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在孩子面临问题的时候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孩子的“啦啦队”,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教会他们正确的面对错误,在困难面前一同作战。
德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不断持续的。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在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理解为前提,以尊重为原则,以鼓舞为方式,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伴他们平稳地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