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范读的作用不可忽视

  • 投稿Char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41次
  • 评分4
  • 45
  • 0

王静

学期初,一位老师进行学部公开教学,评课时,一位领导问:“你为什么一上课就范读?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自己会读,老师就不要读。另外,你给你的范读打几分?要读就要读出100分。”之后的几次教研课上,语文老师再也不敢范读了。

其实,在语文课堂上,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读”的重要性,很多语文老师也很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当然是课堂的主人,但既然是课堂,就不能忽略老师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语文课堂上不能少了老师的范读呢?

首先,我们观察“听说读写”四大素养的排列顺序就能发现,“听”在首位,因为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从聆听母亲爱的呼唤开始人世之旅的,幼时也是在父母柔和的故事声中入睡的。孩子走进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就是从“听”开始的。因此,老师范读不是因为学生不会读,而是要用自己的声音把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很多学生来说,听一遍比读一遍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里,就写了他的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范读:“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看,即使是“打着江北的官腔”,即使是“咬牙切齿地”,徐先生读完一遍后,学生也能“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那么,如果新一代的语文老师们能做到像徐先生那样“一字不苟”,那样“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就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一位老师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对描写刘伯承手术中坚强表现的内容进行了范读。前一句,老师读得急而高,后一句,老师读得低而缓,同时还加上了富于变化的表情和稍显夸张的动作,听完后,好几个学生居然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而试想,如果老师只是给学生指导,哪里该读快一点,哪里要读慢一点,甚至只是一句“有感情地读”,学生如何能有如此精彩的视听体验呢?

其次,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课文时,还需要老师的指导、示范。虽然教师的范读体现的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也不用担心照着模仿会左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课堂上,老师的很多话语体现的都是老师个人的思想,而学生也正是在不断地模仿中慢慢突破、超越的。

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学生读“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中的“扯着嗓子”时,就会把脖子伸得长长的,恨不得真把脖子“扯”长来读。而我只是给学生范读了一遍。学生立刻就理解了,原来“扯着嗓子”只是把声音拉长就行了,他们马上模仿着读,并把狐狸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在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有疑时适时的指导、点拨,而范读,常常是对学生最好的、最直观的点拨。

如《金子》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不无骄傲”一词的意思,我就用了比较欢快的语调,给学生范读了一遍,学生很快明白了:用辛勤的劳动从土地中找到“真金”,实现了梦想的彼得,内心是骄傲的,只是这份骄傲不是淘金者的那种张扬的骄傲。

至于不少老师担心的,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语感也不是很好等问题,我认为是完全不必要的。我们只要向徐锦澄先生学习,“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学生就一定会用心聆听,并陶醉其中。而从老师的角度讲,为了给学生最好的影响,范读,也许还能给老师一个自我提高的动力,会迫使教师不断地去练习、探索,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朗读水平。

范读,于老师,于学生都是如此美好的事情。老师们,为什么不范读呢?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