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设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UG的一模多腔注射模设计

  • 投稿Caib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4
  • 70
  • 0

周先保 ZHOU Xian-bao;吕湘江 LV Xiang-jiang;黄贵清 HUANG Gui-qing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樟树 331200)

摘要: 旋钮为一小型产品,大批量生产,故可采用一模6腔平衡式的型腔布局。在利用UG进行模具设计时,先设计单腔模,然后根据型腔布局,利用复制镜像及求和命令完成一多腔模的设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旋钮;UG;一模多腔

中图分类号:TQ320.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29-02

作者简介:周先保(1982-),男,江西九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教学工作。

0 引言

UG软件具有强大的实体造型、曲面造型、虚拟装配等功能,Moldwizard是UG中具有分模、添加模架和其它模具零件功能的注塑模设计应用软件模块。利用Moldwizard设计模具(又称全自动化模具设计)是在组件模式下操作,会自动产生包括成型零件、结构零件、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所有模具零件的文件,占用电脑内存,且操作不便。而在建模环境下利用Moldwizard分模功能设计模具(又称半自动化模具设计)是在部件模式下操作,不会产生单个零件文件,只有一个模具部件文件,操作简单。

1 塑件结构工艺分析

如图1所示,旋钮为风扇、仪表等设备上的调节部件,最大直径为?覫30mm,总高为20mm,属小型产品,故可设计为一模多腔模具。外部设有供调节的筋位,其表面光洁,美观宜人,故需用整体镶嵌式型腔成型之。内部有一高10mm的圆筒,圆筒的开口方向与外部筋位方向相同,内侧高度为3mm,所以用推管推出机构推出产品。旋钮平均壁厚为1.6mm,唯筋位为提高强度,壁厚较厚,相邻面均有圆角过渡。产品材料为PC,收视率为0.6%,流动性较好,具有很好的阻燃性,所以多用于家电、仪表类塑件。

2 单腔模设计过程

①移动产品使得坐标系位于大端面底部中心,旋转产品使得筋位与X轴夹角为40°,对产品设置收缩率。

②用拉伸绘制一工件,并利用图层移动和图层复制到第7和8层,备用。

③分型面的设计,进入“注塑模向导”,打开“模具分型工具”,利用“区域分析”、“定义区域”、“设计分型面”及“定义型芯型腔”获得型芯和型腔的分型片体。如图2所示。

④打开第7层,显示工件,打开第27层,显示型芯片体,执行修剪体命令,利用型芯片体修剪工件获得型芯;打开第8层,显示工件,打开第28层,显示型腔片体,执行修剪体命令,利用型腔片体修剪工件获得型腔。如图3所示。

3 型腔的排布

旋钮属小型产品,大批量生产,根据上述产品结构特点,可采用一模6腔。该产品筋位最大高度为6.5mm,最大厚度为4mm,为保证顺利充满,筋位方向应与二级分流道方向相同,其流道及型腔布局如图4所示。

4 一模多腔设计过程

利用上述单腔模,根据流道及型腔排布,按尺寸旋转复制,镜像,然后分别对型芯、型腔求和可获得一模多腔的型芯和型腔。加载龙记CI2327型模架后,可设计其浇注系统,其中旋钮外表面光洁美观,不允许留下浇口痕迹,所以应采用从底面端部进胶的潜伏式浇口,其浇注系统(左)及分模效果图(右)如图5所示。

5 实施效果

①全自动化模具设计会产生数十甚至上百个文件及一个顶部文件,设计操作及工程图的管理极为不便;半自动化模具设计只有一个PRT格式文件,模具工程图便于管理,免去了修改查阅时查询的麻烦,在部件模式下操作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得到广大模具设计师的青睐。

②产品的模具设计不能完全依赖于Moldwizard中的自动功能实现,如上例的排位,如果采用自动排位,则所有筋位方向都是一样的,不符合本例的要求。

6 小结

上述一模多腔模具设计方法是UG的一种半自动分模方法,该方法在进入注塑模向导前对产品设置收缩率及创建工件,然后利用模具分型工具及修剪体进行分模获得型腔型芯,在通过复制或镜像完成一模多腔的模具设计。对本例而言,因要确保筋位与二级分流道方向一致,故需交替使用复制和镜像命令。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会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胡清根,等.基于Pro/E的一模多腔塑料模设计[J].铸造技术,2011,32(08):1195-1197.

[3]张桂侠.基于UG的注射模CAD系统研发与应用[J].模具工业,2009(04).

[4]王文广,等主编.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技巧与实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安杰,邹昱章编著.UG后处理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6]黄翔,李迎光编著.UG应用开发教程与实例精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编著.塑料模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