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志强
雾霾,噪声,拥堵……曾几何时,让人趋之若鹜流连忘返的北京,被打上了这样的烙印,成为城市的顽疾,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2013年,中科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汽车尾气是导致北京雾霾的主要元凶,排在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之后。如果说前三甲是受季节影响,交替工作,那么机动车尾气的优势则是可以全年无休、持之以恒的做贡献了。从尾气开刀,似乎是行之有效的控霾良方。从奥运期间单双号限行,到后奥运时期的分尾号限行,从机动车摇号限购到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组团参与的更为严格的限行规定,北京在逐步收紧对机动车的管控措施,减少对雾霾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北京越来越多的蓝天。
2011年起,北京施行机动车购买指标摇号政策,成为首个通过摇号方式取得购车资格的城市。政治中心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并成为各地效仿参考的案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个城市先后颁布实施了机动车限购政策,一线城市陆续限购的消息也在逐渐蔓延,成为街谈巷闻的热点话题。虽然在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政府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但机动车限购政策与民生直接相关,更容易受公众关注,使得这个问题尤显突出。那么,打通控霾的任督二脉,真的必须从机动车入手么?
机动车限购政策制定的初衷,一定是基于促进社会良性健康发展的出发点,致力于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改善空气质量。诚然,通过限购、限行、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补贴,确实对的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起到了明显改善作用,让更多人享受久违的蓝天和畅通的道路。与此同时,笔者也在思考,这种环境的改善是以强制牺牲一部分人的权益为代价,是否值得提倡?以北京为例,购车摇号政策是建立在随机抽取的基础上,就是说中签几率和申请人的需求程度没任何关系,中签原因更可以归结为幸运。北京市2015年第一期普通小客车的基础中签比为151 :1,中签率0.66%。想要买车,你的人品得以一敌百,而不是你的刚需是别人的一百倍。
通过摇号取得购车资格的政策,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公众购车的恐慌感,与此相比,许多刚性需求的购买者却成了购买大潮中的一叶扁舟,望着遥遥无期的车牌和越来越庞大的竞拍大军,部分人不得不选择曲线救国,购买周边城市的车牌,在限购城市边缘游走,和交警、监控探头躲猫猫,成为尴尬的交通参与者。
在改善环境和出行质量的问题上,我们的愿望都是美好的,但希望解决方法不要单一古板,机动车限购,是不是要区分对待申请者的需求程度,优先照顾刚需人群。是不是可以参考购房分配方案,给有需求但相对弱势的群体更多的选择渠道,变单纯的围堵为多样的疏导,这样才是更受欢迎的好政策。
在心理学上,有个“ 踏板效应”的提法,就是在乘公交车时,上了公交踏板的乘客希望公交快点关门快点发车,而还在车下的人则有另一番心思。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本来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两者之间不应该像车上车下的两乘客,而应是共同进步的大家庭,所以改善环境,需要公众支持和参与,但不是被迫的妥协和让步。
笔者生活在北京,目睹了北京的飞速变化,也能体会其他大城市和北京一样面临的窘境,人口定向流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生存环境压力大,环境代价高。个人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是提高后来者的门槛,而是解决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正如2000多年前的孔子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们似乎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