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安全生产论文范文,安全生产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AHP企业广义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投稿汉桃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504次
  • 评分4
  • 43
  • 0

林其彪1,阳富强2

(1?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基于研究现状,采用安全系统工程学方法,将企业的广义安全文化内容进行归纳和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企业广义安全文化的内容、结构及特征系统化,建立广义安全文化指标体系;运用“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对广义安全文化发展进行分级。在量化和内容划分完善方面,为广义安全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安全文化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企业安全;安全文化;广义安全文化;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X 95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2-12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J05088);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13-XQ-18)

第一作者简介:林其彪,男,安全工程专业助教。 在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中不包括安全物质内容的建设;在AQ/T 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安全环境内容中包括安全防护内容,属于安全物质内容,但占的比例少。两个标准中的安全精神方面的内容难以量化;企业安全文化属于组织文化,缺乏物质安全方面的衡量,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延续性和目的性[1-4]。

笔者将应用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人-机-环-管理系统”分析和界定广义安全文化的内容,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模型设计一个广义安全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广义安全文化的定义

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下属的核安全咨询组织最早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并在1991年发表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5]。20世纪90年代末,安全文化的概念传入中国,2008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标准,将企业安全文化定义为:“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6]。

我国学者傅贵对国内外安全文化定义的安全文化元素进行比较发现,国外对安全文化的研究不包括物态安全文化;徐德蜀、傅贵、王亦虹等专家提出了物态安全文化概念。徐德蜀将文化进程分为器物型安全文化,工业型安全文化和广义安全(大安全)文化,并对广义安全文化时代解释为:安全物质与安全精神同时改进,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珍惜生命,安全文化建设时期[7-8]。

根据广义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广义安全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安全物质方面和安全精神方面的内容,而不应局限于安全精神方面的内容[9]。

结合以往的研究,笔者在本论文中将广义安全文化定义为:为了实现组织活动有序进行和组织的安全目标,而采取的安全精神和安全物质方面的措施,获得的成果总和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2广义安全文化的指标及权重

国内外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方法有几十种,考虑企业的广义安全文化属于开放形式的体系,涉及人、机、环、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取值精确性、综合性的评价分析方法,因此选择层次分析法(AHP)。AHP是一种基于结合多位专家主观判断得到基础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多因素情况下得出重要指标的问题。

2?1评价因素

广义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可通过韦格曼等人观点得到验证[10]。由文化的广义定义可知,广义文化由特定的组织(即人)作为主体,广义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积累不会凭空消失,广义文化具有延续性,广义文化原本就是存在的,广义文化并不能简单的阐述有无。

广义安全文化和安全文化的载体是组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安全文化,系统工程中的人-机-环-管理系统将组织可靠的划分,避免重复,规范化各元素的定义和相互作用关系。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安全文化的研究,将安全文化包括的概念和这些概念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进行细分和归纳[11-13],见表1。

将广义安全文化划分为四大部分,这四部分可为广义安全文化的评估和建设提供一个框架。

2?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广义安全文化的内容,其多数内容指标很难量化,首先要通过专家的主观判断(调查问卷获取基础数据),再结合方根法进行计算。

构造针对目标层的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其中bii=1、bij=1/bji。对于判定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采用9级标度法(分为:绝对重要为9、十分重要为7、比较重要为5、稍微重要为3、同样重要为1,相反则为对应值倒数,也可介于划分的中间状态)。将两两对比得到的值构成矩阵,采用方根法进行值的计算,用一致性判定得到的数据是否合格(不合格认为打分者水平不够或不认真,弃用数据,修正后一致性CR≤0?1为合格),得到最终合格的权重值,其他指标以此类推。广义安全文化的指标体系及相对应的合格指标权重分配见表2[14]。

2?3指标体系结果分析

二级指标中,人的权重为0?393,所占的比重突出,为最大比重。

精神安全文化包括人、管理单元,物质安全文化包括机、环单元;精神安全文化占的比重为0?643,高于物质安全文化0?357,在广义安全文化范畴内,精神安全文化占的比重更为明显,但是物质安全文化(物态安全文化)比重在安全文化研究中不可忽略。

三级指标中重要的指标是管理者、执行者、设备安全、安全制度四个指标,其中管理者最为重要。

四级指标中重要的指标是安全管理能力(管理者)、营造安全氛围的能力(管理者)、安全意识(执行者)、设备本质安全化(设备安全)占的比重非常大,其中安全管理能力在广义安全文化中的体现最为突出。

2?4广义安全文化的等级划分

企业组织的广义安全文化,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耦合程度。为了区别这种关联程度,笔者将广义安全文化进行分级。根据国内学者徐德蜀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笔者将企业的广义安全文化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具体内容如下[8]。

(1)差:只能满足组织成员(特别是与安全相关人员)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企业对员工及安全生产仅能达到基本的保障,安全环境脆弱,部分安全措施未达到要求,或采取措施后效果仍然不佳。

(2)中:可以满足组织成员(特别是与安全相关人员)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企业创造机-环-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人员及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但采取的各种“软措施”与“硬措施”,是被动进行的。

(3)良:可以满足组织成员(特别是与安全相关人员)的尊重的需求,企业创造的人-机-环-管理系统较为完整,安全系统的设置多为借鉴外部经典的、成熟的技术措施。

(4)优:可以满足组织成员(特别是与安全相关人员)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形成核心竞争力,对组织的广义安全文化的追求,已经内化为企业自身的动力。

3实例验证

福建省某汽车公司是集研发、配套生产为一体的汽车生产基地,7位专家依据设计的企业广义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该企业的广义安全文化进行了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见表3。

根据我国学者李振涛、傅贵的研究结果,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安全文化量值水平越高,企业的事故率越低[15]。对比该企业过去两年发生的3起轻伤事故,可知该评价结果较为可靠,企业广义安全文化量值水平表现为优,但仍有部分指标处于差和中,应重点关注此类指标项目,并采取相应改善措施。

4结论

(1)笔者在安全文化基础上扩展成广义安全文化,即增加了机、环两个物质安全文化范畴的内容。增加了安全文化的延续性(即继承的属性),进一步强化安全文化在企业诞生之初伴随产生,广义安全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积累。由此可知,生产与安全不可分割,体现在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等环节,均需要考虑安全文化的影响,广义安全文化在安全产生之初就存在。

(2)将广义安全文化分为人、机、环和管理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取消了前人采用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分割方式所导致的重叠部分。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广义安全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文化,广义安全文化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具有统一的安全目标,每个部分(指标、要素)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并且广义安全文化的各部分与外界环境和外界条件相互影响。

(3)采用AHP模型方法分析,得出了“物态”对广义安全文化的影响很大(占有不可忽略的权重)的评价结果,在进行广义安全文化建设,甚至是安全文化建设时,应注重“物态”安全化。同时,“物态”安全对重建广义安全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物态”安全化程度体现了广义安全文化的优劣性。

(4)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广义安全文化自身的复杂性,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对指标权重应进行一定的调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宇飞.中国石油河南分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S].

[3]AQ/T 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S].

[4]王旭光,谭威威,许志,等.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研究与分析[J].煤矿安全,2012,43(2):178-180.

[5]张荔.供电企业安全文化构建与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6]王凌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文化建设结合实施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4):161-165.

[7]傅贵,何冬云,张苏,等.再论安全文化的定义及建设水平评估指标[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4):140-145.

[8]徐德蜀.安全文化、安全科技与科学安全生产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

[9]杨海蛟,王琦.论文明与文化[J].学习与探索,2006,(1):66-73.

[10]任国友.中美校园安全文化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8):55.

[11]胡海伟.推进马莲台发电厂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D].银川:宁夏大学,2012.

[12]王越荣.如何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J].管理学家,2013(19):105-106.

[13]金治光.对海事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运输经理世界(下旬刊),2012(12):76-77.

[14]熊燕.校园安全风险辨识与控制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4.

[15]李振涛,傅贵.煤矿企业对安全创造效益认知水平的测量结果与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