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长培训应用研究

  • 投稿Adam
  • 更新时间2016-01-04
  • 阅读量365次
  • 评分4
  • 79
  • 0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的转变。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平台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新途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现远程对家长的再教育和培训,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搜集了国内外协同教育方面相关的文献,在阅读文献并结合当今新兴的社交媒体技术基础上拓宽思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利用M-Learning和远程教育以芜湖市两所重点小学作为实验点进行应用,从而探索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长培训的新方式。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家校协同;家长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1-04 
  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和新社交工具构建起家校开展协同教育的新渠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整合现有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微信工具,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沟通障碍,打破传统家校协同的单方面传递性,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研究通过对新技术和新工具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找到了切入点,另一方面为解决家校有效协同,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等现实性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导意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教育研究内容。在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1],为家校双方提供了有效、便利的信息服务和沟通的平台,开辟了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新环境。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网络与通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 
  家校协同是协同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家校协同教育主要是通过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2010年之前,我国信息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方式主要通过QQ/MSN、飞信、博客、BBS、E-mail等社会性软件和家校互联平台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从1998年到2006年,国内关注家校通的相关研究,先后经历了以电话语音服务为技术手段的家校通,如重庆中微家校通;以互联网技术方式为主的家校通,如北京智响家校通;以手机短信技术方式为主的家校通,如中国移动、深圳梦网[2]。校讯通调动了社会教育资源,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和沟通,实现零距离的家校沟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共育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腾讯公司自从2011年初推出微信以来,将微信应用于教育、学习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学者、一线教师都给予极大的关注,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样本源,以“微信”作为篇名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5年,剔除与教育领域无关的数据,共检索出28条记录。若以“微信”或“家长培训”为关键词,则文献数据检索为0。 
  综合文献分析来看,国内关于微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以微信作为学习平台进行家长培训的研究并不多见,相关的案例研究也是空白。本文使用微信作为学习平台开展微型家长移动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进而建立中小学协同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二、微信平台的设计与建立 
  (一)前端调查与分析 
  1.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迅速 
   
  图1 
  如图1所示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各类网络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微信作为一种在移动智能设备上运行的即时通讯软件,自诞生以来,其用户数已经超过6亿。 
  2.学生家长与教师群体特征明显 
  据网络统计,微信的注册用户大部分是年轻人。现阶段小学生家长的年龄大致处于28-35岁之间。在网络生活方面,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正是各种网络社交圈中的活跃分子,他们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的频率非常高。不少学生家长经常使用个人微信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也关注了不少微信公众号。大部分家长可能已接触过信息技术,具备培训所需的基础素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轻,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有精力参与到家校合作项目中去[3],所以,我们的实验对象选定为小学生的家长,两个实验班分别挑选为芜湖市镜湖小学A班和安师大附小B班。 
  3.学生家长微信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调研,针对家长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前期的摸底。微信的使用频率普遍非常高,家长一周内使用微信的集中时间段在周一(占12%)、周五(占18%)、周六(占26%)与周日(占19%)。家长在每天使用微信的集中时间段为中午12:00-14:00(占14%)、晚上18:00-22:00(占36%)。为了确定家长培训课程的推送时间与形式,我们进行了家长群体的WiFi环境调查和图文喜好意愿调查。WiFi的覆盖率几乎为100%,工作与家庭生活环境中几乎都能使用WiFi,家长观看视频的WiFi环境比例为95%,数据流量环境为4%(总体数据比例为四舍五入的结果)。通过微信使用情况与意愿的调查,我们确定了家长培训的课程推送形式为图文为主,视频为辅(如图2)。 
   
  图2 
  (二)微信平台的架构与功能 
  1.模块一:家长培训 
  该模块是中小学协同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模块内容,我们将每次推出的主题型家长培训课程链接到自定义菜单栏的【家长培训】部分,通过该模块让家长之间参与到每次的主题家长培训活动中来,该模块相当于课程培训学习的一个主要窗口与进入途径。
2.模块二:家校协同 
  该模块是传统网上家长与学校的一个缩微版,其中内容涵盖:德育教育、家庭教育、教育视频、好书推荐、绘本推荐,通过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推送与不断更新,给家长一个自由个性化学习的方式。从而让家长能够获得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全方位地提升家长的个人素质与教育观念。 
  3.模块三:联系交流 
  该模块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沟通与交流的通道,内容包含:关于我们、留言板、二维码、投票、家长微社区,这些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家长与学校之间能够有一个更加顺畅的交流通道与机制。家长可以把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反馈给学校和班主任,以便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家长培训的实施与反馈 
  (一)前期宣传与试测 
  前期与芜湖市两个拥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小学进行了对接合作,选取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芜湖市镜湖小学一年级的两个A班与B班,以“告家长书”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其带给家长观看并按要求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以此对家长进行了初步的简单宣传。两个班共117名学生,家长也按照“告家长书”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前期试测推送内容的形式是每周的周一与周五晚上7∶30单向推送学习材料,不需要家长给予反馈。前期阅读量非常少(如图3),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前期单方面送达人数与阅读人数比例逐渐下降,最高19%,最低6%,表示家长的兴趣与参与度非常低。 
   
  图3 
  (二)中期动员与正式实验 
  通过前期的试测与家长参与的情况,我们做出了及时的调整,单向无反馈、无教学策略的纯图文学习内容的推送,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将家校协同的模式切换为家长培训,引入培训的模式与机制。 
  1.家长培训的动员与宣传 
  前期简单的“告家长书”式的宣传效果较差,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多方位宣传与动员,与两个对接学校班级的班主任形成长期合作监管的机制,一方面由平台教师到相关的实验班级进行演讲,对家长进行宣传;另一方面由班主任在家长会中宣传与动员,平时在每一次家长主题培训时,都通过“家校通”发布相关官方通知。 
  2.家长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因此,家长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确: 教育绝非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不可能仅靠学校和教师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协作;其次,培训应该帮助所有家庭为学生建立支持学习的家庭环境[5],因为中小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再次,为家长提供策略和信息:怎样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如何搜寻与课程相关的信息;最后,培训还应该帮助家长建立信息化的交流网络,使家庭和学校、家庭和家庭之间信息交流更加方便、高效、快捷, 确保中、后期校外培训的顺利展开。通过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与家庭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为主题家长培训,培训主题为《好习惯伴成长》,培训分为4讲(如表1),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每周为一个专题的培训时间。 
  表1 
  [第一讲\&读书与陪伴\&我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第二讲\&榜样的力量\&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第三讲\&耐心与兴趣\&改变孩子“三分钟热度”\&第四讲\&学习与假期\&我和孩子如何过暑假\&] 
  每个主题以图文或者微视频的形式推送,每次培训结束后会有相应的在线答题测验,以检测来提升家长培训的参与度与认真程度。题目的设置难易分明,并且由亲子共同参与其中答题与学习,由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来大幅提升家长的参与度。 
  整个家长培训的模式如图4所示。 
  [前期] [家长主题培训] [准备与宣传] [中期] [培训与监测] [后期] [分析与反馈] 
  图4 
  3.后期反馈与数据分析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家长培训,镜湖小学参与稳定人数18人次,占全班比例为(30%),师大附属小学参与稳定人数40人次,占全班比例为(70.17%)。整体数据(如图5)相对前期单向推送而言大幅度提升:平均最高87%,平均最低2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呈下降趋势。 
   
  图5 
  参与家长培训共4次,培训参与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原因分析: 
  (1)培训时间选择在实验学校期末考试期间,第三次培训时已开始期末考试。 
  (2)家长与班主任热情与工作重心的转移。 
  (3)家长习惯于QQ群、校讯通等沟通机制。 
  两个实验班级参与数据差异原因分析: 
  (1)两个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 
  (镜湖小学:成绩至上) 
  (师大附小:综合素质) 
  (2)两个班级班主任年龄层次与特点差异。 
  (镜湖小学:班主任为从教多年的中年女教师) 
  (师大附小:班主任为年轻女教师) 
  (3)两个实验班级家长教育理念与参与热情差异。 
  四、总结与展望 
  本课题运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实际教育教学需要展开。将传统家校协作的模式迁搬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入mobile-Learning,运用新型信息技术与家校协作相结合运用,探索出一条社交媒体时代家校协作新出路新途径。研究运用ADDIE模型,在平台建设前期运用访谈和纸质问卷形式进行前端需求分析,然后,利用所得数据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微信平台的搭建与设计,在实践平台运行中采用电子在线答题与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在后期运用有效的评价体系与管理。最后,对家长和相关学校老师进行质的研究,访谈观察,从而丰富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 李运林.协同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DB/OL]. http://k.edusun.cn/first.aspx?Urlname=Subj_Result.aspx?id=118. 
  [2] 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 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01). 
  [3] 李晔.家长培训:家校合作新起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 学生家长培训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2). 
  [4] MARTIN E. Ford,Marie S T. A further search for social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S0160-7383), 1983,75(2):196-206. 
  [5] Steven.B.Sheldon.Linking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erships i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s to Student Achievement on StateTests[J].The Urban Review,2003,(35):151—153. 
  *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 
  一般项目-“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校协同教育应用研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