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心理动力学及其心理诊断简述——基于心理主动性

  • 投稿艺名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196次
  • 评分4
  • 18
  • 0

唐一婷1 游晓2

(1.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650000)

摘 要:从理论背景方面,简要介绍了传统德国心理学及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对心理动力学理论形成及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论核心方面,着重论述了心理动力学理论关于内在冲突的基础思想。最后在诊断焦点方面,就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影响作用的诊断重点进行初步总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诊断;心理主动性;心理诊断;心理治疗

1理论背景

继承了Spinoza的哲学基础发展起来的德国心理学与源自Descartes二元论的英国学派形成了强烈对比。随着对Kant体系中主动心理学的进一步阐述与修正,整个19世纪的德国对心理学的讨论也都设定在心理主动性的假设中。20世纪在整个心理学界乃至文学、哲学及艺术等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分析,鲜少与其他心理学表述有共同之处。但其对心理的主动性、动力性、自我生成的实体的重视及强调,无疑与传统德国的主动心理学联系密切。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稳固建立在心理过程的主动模式之上,对人格的解释极其依赖于心理主动性。即使随后发展而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中,心理动力性仍然处于主要地位。

精神分析的伟大贡献之一则在推动并发展了心理治疗。虽然经典精神分析在如今临床已很少使用,但在精神分析运动中发展出的心理治疗理论层出不穷。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概念就是来自Sullivan学派[1]。Sullivan将人格或自我看作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认为各种“动力”和驱动性的社会关系是个体成长为适应性的社会化成人并发展自尊的基础[2]。这个社会关系开放系统也是Sullivan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基础。随着更多学者的研究及扩展,对心理动力学有不同命名,“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动力性心理治疗”、“内省取向的心理治疗”等,其共同特点是以心理主动性为假设前提。

2 心理动力学理论核心

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不同学者那里有不同解释,这缘于侧重点和角度的差异。然而核心内容上则是一致的,即内在精神冲突是导致个体焦虑、紧张的根本原因。事实上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冲突是个体生活固有的一部分[3]。纵观其他心理动力学理论,如移情理论、防御机制理论、依附理论以及潜意识心理学、冲突与客体关系心理学等[4],内在精神冲突只是被以不同角度加以阐释罢了。

冲突的产生导致了焦虑,而避免焦虑的办法,不是试图使人格中的某一方面强过其它方面,而是彼此平衡。这种平衡的驱动力(本能)具有主动性。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主动性,个体在面对冲突所产生的焦虑时便会启动防御机制。换言之,源自潜意识深层、个体与生俱来的驱动力,自发主动地为自我不断尝试识别恰当的方式来释放本能提供所的能量及动力,以达到人格的动态平衡。正如Jung所说,人格的核心目的是寻求达到人格内部意识与潜意识力量的平衡[2]。这种主动朝向平衡的欲望,既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也是内在精神冲突的原因。

因此我们说,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共同核心是精神决定论,心理内部力量的性质和强度起决定作用[5]。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本能驱力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基于内,即个体内部人格平衡过程,表现为个体对内心不同部分之间冲突解决的主动寻求,自我往往自发趋向能够使各部分要求得到调节的方向,从而形成特定的防御(认知)模式;基于外,即个体自我—客体关系平衡过程,表现为个体与环境、他人互动的关系模式,且个体总是主动寻求能够让自我体验到安全、满足的行为模式。

3 心理动力学诊断焦点

就心理治疗而言,心理动力学关注的是个体当前行为表征和期待模式如何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从而改变那些不适应的人际感知方式(移情)、认知模式(防御)以及人际交往模式[6]。其诊断焦点是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的影响。

在心理主动性的驱使作用下,个体总是试图维持人格的动态平衡。人格平衡必须通过可接受的方式释放能量来维持,因而焦虑起着重要作用[2]。不是所有焦虑都会引起个体痛苦,适当的焦虑与适应有关,具有生存价值。人与人的不同在于,大多数正常人的焦虑体验能够对个体朝向安全、满意的平衡状态起促进作用,并发展出具有适应性的防御机制;而少数被焦虑情绪所困的人,其防御机制往往是不成熟、不适应的,然而心理主动性的本质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样的结果则是个体会继续投入更不适合的防御机制企图遏止冲突。

个体生活经历中某个精神动力冲突的出现都可能会使心理发展受到障碍[7]。因此,心理动力学治疗十分看重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潜意识冲突在起病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治疗者需要通过解决求助者生活中某个或多个关键冲突来使其有所改变。于是治疗中,对疾病过程中动力的理解、明确内在冲突以及对防御机制的分析都显得尤为重要。涉及到的内容通常是潜意识层面的,但仍然可以运用不同技术来得以明确。此外,对个体当前行为模式的分析同样重要。

在明确个体内在精神冲突的同时,也需意识到,这些冲突的形式受到个体早期经历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些经历涉及:情绪和愿望;人际关系;自尊调节;情绪表达(防御机制及认知模式)。而这四个方面反映了四种心理动力学视角: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自我功能、内驱力[8]。其共同基本思想均认为,不论障碍多么严重,人际关系应始终在治疗范围之内;并且凭借对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使内在冲突能够显现并获得治疗[1]。

源于客体关系理论的依附理论认为,婴儿跟母亲(或照料者)之间早期的互动经验会逐渐演变为一种工作模型[9]。这种无意识的工作模型包含着幼儿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方式和反应倾向,并参与主客体相关的感受、期待、情景和习惯性人际互动,最终形成持久内化的客体关系模式[10]。许多实证研究指出,个体早期经历(如早期创伤、不安全依恋、不良教养行为)及个体特征性认知是导致个体人格障碍的病因学因素[11]。早期创伤体验到的情感,往往在人际关系中通过无意识的认同过程被传递,最终导致自体和客体分化失败[12]。

临床对于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运用及方法各有不同,大体上可以呈现出两种划分:支持性心理动力治疗;冲突为基础的心理动力性治疗。但其基本观点相同:其一,每种治疗形式都以生活冲突为基础;其二,所有治疗核心都围绕内心冲突的现实检验及相互关系的模式。因此,心理动力性治疗的目的在于了解人格的冲突并藉此改善症状,而非改变人格[1]。

4 小结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重要前提建立在心理主动性假设之上。这使得个体自我对人格动态平衡的趋向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个核心思想,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看待个体心理的发展:内在各部分之间保持平衡是个体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前提,失衡的原因是内在精神冲突的失控,失衡的主要表现则是不成熟、不适应的防御机制;外部自我与客体间关系的良性稳定同样是个体身心健康的关键,关系失衡缘于人际互动以及环境互动的冲突,表现在不适应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个体早期经历对这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就动力学心理诊断而言,明确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行为、情感、认知及幻想)的影响是诊断焦点。同时强调个体生活事件的回顾应与现实相结合。增强理解个体防御机制和移情反应(尤其当他们发生在心理治疗关系中),从而阐明个体生活的特征性问题,基于此带来行为上的改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S.O.Hoffmann, G.Sehtissler. 什么是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施琪嘉,译)[J]. 德国医学,2000,17(4):195-198.

[2]詹姆斯.F.布伦南. 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六版)(郭本禹,魏洪波等,译)[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85-193.

[3]Charles S.Carver, Michael F.Scheier. 人格心理学(第五版)(梁宁建等,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1-193.

[4]蒋文晖,肖泽萍.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J]. 上海精神医学,2008(2): 110-111,120.

[5]陆晓星,劳恩荣.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治疗:国内研究10年回顾[J]. 医学综述,2013,4(8): 1441-1443.

[6]李玉焕等. 心理矫正对社区非监禁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 精神医学杂志,2013(5): 344-347.

[7]陈晓英. 短程动力学治疗抑郁症1例[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4): 228-229.

[8]Robert J.Ursano, Stephen M.Sonnenberg & Susan G.Lazar.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林涛,王丽颖,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9]Bowlby J.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s and health human developmen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

[10]江光荣. 心理治疗关系之作用机制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555-561.

[11]凌辉等. 人格障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1): 135-139.

[12]赵冬梅.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与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125-129.

Brief of psychodynamics and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s

—— based on psychological initiative

TANG Yi- ting1YOU Xiao2

(1.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Abstract: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psychodynamic theory by the core thought of both traditional psychology in Germany and classical psychoanalysis has been given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theoretical core, focusing on the foundational view about internal conflicts based on the psychodynamic theory has been discussed. On the diagnostic key, a preliminary summary on influences of the current behavior by the past experience as the core to diagnose has been carried out.

Key words: psychodynamics;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s; psychological initiative; psychological diagnosis; psych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