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观摩课选题探讨

  • 投稿马遥
  • 更新时间2016-02-25
  • 阅读量695次
  • 评分4
  • 60
  • 0
 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徐春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六人远赴湖南长沙,进行了为期4天的观摩学习。四天来,我们聆听专家讲座,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专家点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获益匪浅,感慨万千。 
  此次活动共选送观摩课56节,高中17节,初中19节,小学20节。选手们来自20个省市,参赛省市的观摩课是经过层层推选,初赛选拔才得以呈现的。此次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各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精彩呈现。管中窥豹,研究分析观摩课,积累实战经验。抛砖引玉,粗略研究观摩课,丰富选题知识。 
  研究此次观摩课选题,找出影响选题的主要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公开课选题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解读观摩课 
  观摩课的课堂是开放的,受众除学生外,还有旁听的教师、家长、领导或专家等。从内容和性质上说,大多数观摩课的目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些观摩课旨在示范新的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方法等,还有一些观摩课突出研究性,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 
  观摩课基于常态课,又高于常态课。首先,观摩课既有常态课的所有性质,还有其特性,如,需要选择课题、授课对象是不熟悉的、听课人数增多、空间受限、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心理压力、教学难度增加等。其次,多了听课、评课等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活动内容。再次,在上观摩课之前,还要经历一个包括试讲、质疑、研讨、改进等环节的过程,这整个过程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反复琢磨、钻研释疑、顿悟提升,是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和校本研修的主要途径,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胡定荣在2006年进行了一项对36个特级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对自己职业成功大多归因为后天因素而非先天因素,归因为可控因素而不是不可控因素。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特级教师尤为注重公开课,然后依次是教学冲突、教学挫折等。这些事件在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专业的打磨历练,带动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观摩课也是如此。 
  组织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等系列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参赛课题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组委会常常需要参赛者提前报送教案,使得参赛者必须提前拟定参赛课题,设计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参赛者选题的自由度很大。所以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 
  二、观摩课选题 
  (一)课程选题依据 
  选择课题是观摩课的特性。观摩课一定要恰当选题,课型不同,选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选题首先要参照的内容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按照《纲要》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年级的不同内容,设置教学内容,确定课程选题。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纲要》,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七个部分: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健康情绪辅导、生涯规划与辅导、压力应对辅导。吴增强在《青少年心理辅导 助人成长的艺术》中还增加了生命教育、休闲生活辅导的内容。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心理辅导,内容各有侧重。在《纲要》中,初中年级心理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教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选题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研究、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对当地学生的调查研究、学情、学生已有基础、本课的基础要求、当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等。 
  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要加以调整。对学生已有基础低,而本课基础要求高的内容,要放弃。对该地区已经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内容,要适当加以回避。 
  此次活动定位在观摩课,是因为地区差异的存在,旨在多元呈现、原生课堂。观摩课是充分展示个人教学水平的舞台,本次活动为异地授课。陌生的学生,陌生的教学环境,可能还会面临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题选择是否恰当至关重要。首先要符合授课地区的学情。绝不能简单地拿本地的一节优质课去参赛,教学预设再好,和学生两张皮的生成,只会成为败笔。需要思考所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否吻合,学情和教学进度是否一致。 在异地上课之前,要对当地的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内容深度、教材版本,逐一进行了解。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学过什么、学习程度如何,有备而来。 
  如果条件允许,可和班主任交流,了解学生构成、学情、当前班级问题、班级风格、班主任管理特点、班级团体动力、班级小团体特点、民族构成、校园文化、班级开展的活动等。适当采集照片、视频,用于教学。 
  在以上基础上,根据调研信息,在符合当地学情的可选内容中,结合个人优势、个人教学特色选择课题。 
  如果前期调研难以实现,要考虑选择一些对学生基础依赖性较小的起始课、前后所学内容关联不大的作为课题,如“人际沟通辅导”“异性交往辅导”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的定位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因为各地的不均衡性,至今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所以,此次观摩课的选题和教学内容都是由参赛教师自己拟定的,有很大的自由度。课程选题应以《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二)课程选题方向 
  此次活动选送的观摩课共56节,高中17节,初中19节,小学20节。根据组委会发放的《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教案集》《会议手册》,在认真研读参赛教案的基础上,对观摩课的选题方向、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选题大多集中在健康情绪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这类选题概念界定清晰,理论系统,易于操作,便于演练。知识点可分割,可以单元课程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外行看着很热闹,内行看着有内容,学生听着有收获。受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局限小,切口小,易深入。 
  例如, 北京市选送的高中观摩课“沟通你我他”,探讨了非言语沟通的作用、方式,促进学生使用和识别非言语信息,用恰当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和他人进行交流。此课选点较小,关注“点”的步步推进,而不是“面”的面面俱到。切口较小,易于挖掘提升。最后用“超级演说家”曹青苑的《开口说话就是力量》的视频提升教学高度。 
  再如,浙江地区选送的邵巧倍老师的“爱的方程式”,在不断的选择中呈现了爱和喜欢的鉴别思考。但这只是邵老师设计的异性交往专题系列课程中的一节,后期还会在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中,加深领悟。 
  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内容比较有动感,上起来顺手。情绪调节的内容参考资料较多,展示方式多样化。但如果都集中在健康情绪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上,就存在选题的单一化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出发,作为选择主题和内容的主要依据。生命教育、学习策略、消费指导、网络休闲等问题,都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中可以考虑的。 
  
  (三)课程选择年级 
  在表2中,初二年级有13节课,高一年级有14节课,和其他年级相比遥遥领先。选择哪一个年级开展观摩课,是由学生身心特点,学校教学任务,学生课业压力,《纲要》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等决定的。 
  此次观摩课多集中在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年龄段集中在11~16岁,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展现了新的认知和社会视角。不再局限于将实际的、具体的经验作为思维的参照,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有些知识在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群体的指导和帮助下,就能够被掌握。青少年期还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多数参赛教师选择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是基于学情和时间的考虑。此次研讨会召开时间为10月,初一新生刚刚入学,尚处于适应期,学习心理辅导的课程较适合他们,所以学习心理辅导有3节,在初一是最多出现的选题。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度过了新生适应期,需要在同伴中自我认同,人际交往的课程较受他们的欢迎,有5节,是所有课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高一新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有4节,频率较高。学生能较好配合教学,呈现较多的课堂互动。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深度和高度都还处于摸索期。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初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尚未进行,更无法达成高中年级的心理教学。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参差不齐,学生原有基础不一致,教育质量和成效堪忧。在此基础上,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选题颇有争议,会导致过深而成为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过浅而成为学生迎合教师的需要的现象。笔者认为,选择高一年级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笔者在观摩课的授课年级的选择中,也多选择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生了解了尊重、理解、接纳、倾听等团体辅导活动规则,小组活动训练有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初一有所丰富。高一年级尚未进行文理分班,思维活跃,表达方式多样化,教学氛围热烈。 
  在观摩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大赛课后,笔者发现,初中的课程和高中的课程尚没有拉开差距。例如,针对自我意识辅导,初中教师用了“周哈里窗”“我的十二行诗”等活动,高中教师也使用了同样的活动,没有明显的梯度区分。这和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笔者所在的新疆乌鲁木齐市,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初中每周一节,高中间周一节,排入课表,以文件形式确定。在频繁的使用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历经三次修编,较为成熟。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心理课程学习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度和深度要求较高。而一味拔高拉深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又唯恐陷入“学科化”的误区,成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