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机电毕业论文范文,机电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废弃取水井管理 保护地下水资源

  • 投稿萨娜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1106次
  • 评分4
  • 62
  • 0

白子韶

(菏泽市谢寨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山东 菏泽 274000)

【摘 要】地下水具有出水量稳定、水质较好和开采使用成本低的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取水水源,大量用于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取水井是我国北方普遍采用的地下水开发技术,深层水源井因其贯穿多个含水层,应加强管理和使用,尤其应该加强废弃水源井的管理,防止因废弃水源井造成地下水污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下水;取水井;水源

取水井是一种常见的取水工程,废弃取水井如不妥善处理,将会危害地下水质和造成地下污染的污染。本文在剖析废弃取水井的产生来源,分析废弃取水井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当前废弃取水井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取水井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1 地下水取水井工程现状

1.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国民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地下水在分布比较广泛,水源比较稳定,我国许多省把地下水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在地表水源不足的北方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源,发展农田灌溉,改善和开辟了牧区缺水草场,解决了广大地区人畜饮水。根据2013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全国地下水取水井有9749万眼,其中机电井5383万眼,人力井4366万眼;地下水取水量每年达到1084亿立方米。全国共有地下水源地1847处。

1.2 地下水开发利用技术

地下水的开发形式大致可分为:垂直取水系统、水平取水系统。水平取水建筑物的类型按不同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常采用的有集水管道、坎儿井和载潜流工程等。水平取水建筑物受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北方地区采取垂直取水系统的比较普遍,这种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取水建筑物的方向与地面垂直,包括各种类型的水井,如筒井、管井、筒管井、自流井、井群等。按照井型结构主要有:砖井、石井、混凝土井、大骨料井、辐射井、机井、真空井等。按井筒位置与含水层的关系可以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两种。完整井井筒穿过所用含水层(一个或数个)的整个厚度,井底座落在隔水层上。水是由井壁进入井内。非完整井井筒没穿过所用含水层(一个或数个)的整个厚度,水由井壁、井底同时进入或仅从井壁进水,或仅从井底进水(见下图)。

一般情况,为了尽可能的多开采地下水,采用完整井的情况较多。由于完整井穿过多个含水层,易造成多个含水层之间的水源串层,造成地下水水质变化,必须要做到隔水层的封堵,避免不同含水层之间水源串层。

1.3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类型

按开采和取集地下水的方法及构筑物型式分为管井、大口井、渗渠、辐射井。管井主要适用于开采深层地下水(一般多为承压水),因井管直径较小,成井深,井壁需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管子加固,故称管井。打管井要用专门的凿井机械钻孔,一般要用深井水泵提水。这是现在北方地区开采深层地下水常用的一种井型。管井的深度随所取用含水层的埋深深度和开采条件而定。农用机井,一般为80-200米,部分井在300米左右。地下水分为潜水(无压)、承压水和泉水,潜水一般指地表面以下至第一层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其补给来源较近,有的是地表水的渗透,有的是江河水的渗透,其水质和水量的变化较明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甚为密切。

2 废弃取水井产生和来源

2.1 建设取水工程过程中产生的废井

凿井施工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工艺原因或施工人员对水文地质结构的不熟悉,导致凿井不成功而异地重建,产生一部分未及下管而形成的钻孔;另一方面,少数取水井成井后出水量小,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没有实用价值而成为废井。

2.2 取水井达到使用寿命而报废

取水井像所有的取水工程一样是有使用寿命的,在使用后期即便是经过维修也只能暂时延长使用寿命,最终取水井会因达到使用年限不具维修价值而报废,这种方式产生的废弃井占大部分。

2.3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生的报废取水井

地下水的大量长期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一部分取水井因水泵悬于地下水位之上失去取水功能,导致取水井废弃。在部分城市地下水源地、少数工业取水集中的地区,因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加之没有替代水源,取水井越打越深,较早开凿的取水井水泵无法下到静水位一下,不得不报废弃用。

2.4 因用途转变而废弃的取水井

随着城市的扩展和工业经济发展,一部分耕地变为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当公共管网到达后人们采用公共供水管网水源供水,导致原耕地上遗留灌溉取水井失去功能而废弃。由于农田灌溉对水质要求较低,当耕地转为其他用途,原来灌溉用取水井水量和水质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或居民生活使用要求,导致原农业灌溉井弃置不用,造成耕地灌溉井成为废弃。

2.5 由于政策调控而停用的取水井

一部分地区用水规划和政策改变、用水结构调整也会带来一些正常使用的取水井被废弃停用。比如有的地区借助引黄便利,建设引黄工程,使用黄河水作为公共供水水源,出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目的,将正在使用的自备井做封闭处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利用优质水源替代劣质水源,也会导致原水质较差的取水井被废弃。

以上是废弃水源井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的水源井是因达到使用寿命而正常报废。对于废弃水源井的管理,不能因停止取水而结束,在取水井报废或放弃使用后,必须要采取技术封填措施。如不进行技术封填,一方面会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废弃井的停用,井管暴露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慢慢腐蚀,洞穿多个含水层的完整井的将会造成地下水串层,地下咸水层越流补给到淡水层,造成水质恶化。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地表雨水杂物等经井口流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更可怕的是如果被作为排污井向地下排污,将对地下水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 废弃井的危害及现状

3.1 废弃取水井的危害

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等。污染的结果是使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有机物等的含量增高。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都有危害。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由于污染物进入含水层,以及在含水层中运动都比较缓慢,污染往往是逐渐发生的,若不进行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发现地下水污染后,确定污染源也不像地表水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不易消除。排除污染源之后,地表水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达到净化;而地下水,即便排除了污染源,已经进入含水层的污染物仍将长期存在。

3.2 废弃取水井管理的法律依据

对于废弃取水井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如下规定:“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规定“禁止向渗井、渗坑、裂缝、溶洞以及弃用和报废水井排放有害物质。报废水井应当由原使用者及时封闭;拒不封闭的,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封闭,所需费用由原使用者承担。”根据上述规定,报废水井的封闭主体为原水井使用者,监督管理则是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倘若封闭不彻底,仅仅是贴封条或是把井口焊死,仍然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深层取水井洞穿的多个含水层仍然通过井管连通,井管腐蚀后可能造成地下水的混层,不同含水层越流补给会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化。

3.3 废弃水源井的管理现状

法律对于废弃取水井的封闭没有规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未对拒不封闭措施取水单位制定规定相应处罚措施,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当前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和工业取水井的封闭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监督部门能够监督封闭,但农村灌溉井暂时不需办理取水许可证和缴纳水资源费,行政主管部门也就没有管理权,无法监督灌溉井的封闭,造成广大农村的灌溉井则成为废弃取水井管理的空白。

4 加强废弃水源井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4.1 规范取水井的报废管理程序

尽快制定并发布报废井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不同废弃取水井必须要采取的技术封闭措施,明确封闭的责任主体,对不履行封闭义务的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4.2 健全废弃取水井管理制度

加强在用取水井的建档管理,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取水井建立档案,实施全过程的制度化管理,加强取水井报废管理,对于各种报废取水井必须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封闭和验收建档,最大程度保护地下水资源。

4.3 加强凿井行业的引导与管理

对凿井行业的从业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加强凿井施工企业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成井率和成井质量,减少凿井过程中的废弃井的产生,延长取水井使用年限,将全部取水井纳入管理,对取水井实行开凿、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4.4 加强废弃井封闭技术的研究

加强废弃取水井封闭技术的研究,对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不同深度的取水井封闭技术进行研究,因地制宜探索经济科学和低成本的封闭措施,用最低代价有效封闭取水井,保护地下水资源。

4.5 对暂时停用和报废取水井分类管理

对城市规划控制范围内永久停用或报废的深井彻底封闭,有使用价值暂时封存的水井,提水设备暂不拆除,定期开泵抽水保证水井质量,作为城市应急水源。对封存备用的取水井妥善保管,搞好水井周围的卫生防护,严禁倾倒垃圾、废渣和灌注污水。留作长期观测的停用井,安装观测设施并与产权单位办理委托保管协议。

5 结论

发展是硬道理,时代的进步是靠发展来推动的,但是发展的前提是不损害环境。中国现在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水资源保护任重而道远,绝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了,一旦环境污染了要花几十倍的代价去治理,而且恢复到以前一样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是更加难以治理,可能要几百年才能治理好。 地下水污染防治必须以预防为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