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在北京举办了她“个人”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这个可以聊天、可以写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发了文学界的空前热议和争论。而在8月19日,小冰在《华西都市报》上开设专栏“小冰的诗”,独家发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机器人第一次在报纸上开诗歌专栏,再次引发强烈关注。
微软小冰团队负责人表示,小冰的现代诗创作能力,师承1920年以来的519位中国现代诗人,包括胡适、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余光中、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等。经过6000分钟(约4天)、10000次的迭代学习,目前小冰的诗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机器人写诗,不要轻视也不要恐惧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精华,对语言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文字控制力以及最重要的灵感,被称为人工智能最难攻破的领域。但是,诗歌创作并非凭空而来的能力,依然是人类基于广泛阅读、丰富阅历的基础上,经过语言逻辑反复训练而成。既然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大数据作为基础,人工智能学习创作诗歌,就有了相应的途径可循,只要数据库够大,写诗程序符合诗歌创作流程,机器人写诗就不是难事,难的是写一首被人类认可的好诗歌。
從目前小冰创作的诗歌质量来看,其尚处于堆砌词汇、简单组合的阶段,可读性、逻辑性、优美程度都不高,但经过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就达到了出诗集、开专栏的水平,已然超过了普通人的学习创造力。假以时日,对小冰的算法、程序不断完善迭代,小冰的诗歌创造力亦会不断提高,写出一首好诗亦指日可待。
在美剧《西部世界》里,人类赋予机器人“灵魂”,而机器人觉醒后,对自己的生存与命运产生怀疑,进而向人类发起反抗。这才是人类真正恐慌的地方,害怕人工智能在拥有“灵魂”后,不再受到人类控制,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当前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议很大,乐观派与悲观派均占了很大比例,但从人类科技发展史来看,科技是把双刃剑,但总的来讲仍以正面积极作用为主。人工智能是人类走向太空的必由之路,它既是解放人类生产力、释放无限潜能的力量,也潜藏着毁灭世界的能力,关键是看如何把握。最需要控制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类对权力无限追求、对自然无节制索求的欲望。
小冰的诗本质是一种当代语言艺术
机器人是技术理性高度进化的产物,参与人类感性、情感领域的创造,必然令人警惕,人们的观点也必然各式各样。有人认为,机器人写诗不值一提,因为那是机械的组合。也有人认为机器人不容小觑,它有人类无法企及的运算能力,甚至未来会有创造能力。
实际上,机器人通过对以往的数据进行记忆、整合、筛选和随机组合,再进行词语的无限组合,是缺乏情感和温度的。机器人写的句子再精彩,依然意义非常有限。因为一流的诗压根就不等于一个好句子,或者一堆好句子的组合,而在于原创性,创造出别人没写过的“原文”。如果未来哪天机器人可以因为自卑、疼痛或者其他人类的缺陷而主动选择自杀,那机器人写诗,才值得真正认真对待。
按照目前小冰的写诗流程,小冰对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组合创造,发掘语言本身具有的诗意,走的不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路子。不用纠结小冰写的一首诗是好或者坏,因为它写诗本质上是一种当代艺术行为,是一种汉语言文字的观念艺术。真正要把诗歌写好,写得清晰,写得鲜活,并且强烈介入我们的肉体、介入我们的心灵、介入我们的当下,介入我们民族或祖国最深的痛处,至少小冰目前还做不到,平庸的诗人也做不到。当然,如果机器人不断升级,到了具有复杂人类情感,甚至完全可以替代、超过人类的时候,那时便已经是整个人类生存的大问题,而不只是诗歌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