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工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电力传输方式研究及无线传输发展趋势展望

  • 投稿淘淘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574次
  • 评分4
  • 42
  • 0

电力传输方式研究及无线传输发展趋势展望

Research on Power Transmiss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Wireless Delivery

朱先清 ZHU Xian-qing;牛华庆 NIU Hua-qing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临沂供电公司,临沂276003)

(Linyi Power Supply Company,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Linyi 276003,China)

摘要:对常规电力输送和无线电力输送从传输原理上进行介绍,主要描述了常规电力输送架空线路传输的具体组成结构和无线输电因传输距离不同而使用的传输原理。并从传输的灵活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比较了两种电力传输各自的优缺点,突出了无线电力传输在输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以无线输电的三种原理,分别阐述了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power transmission and wireless power delivery in the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re introduced,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conventional power transmission especially overhead line transmission and wireless transmission with different transmission distance by using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n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nsmission that are flexibility, safety and economy,through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two kinds of power transmission, th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in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shows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respectivelydescribe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s.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力输送;架空线路;无线;磁耦合共振

Key words: power transmission;overhead line;wireless;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93-03

0引言

电能从被探索、研究,到全面应用,在人类历史上不到300年历史,却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工厂的生产作业都离不开电能,它与人类息息相关,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输电,即电能的传输在该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是电力整体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与变电、配电和用电一起构成整个电力系统[1]。通常,人类所能支配的电能由发电厂产生,经由负荷中心调控,分配到下级用电单位;这个过程中,输电将相距几十至数千千米不等的发电厂与负荷中心联系起来,使电能的利用超越地域的限制,更加灵活、方便,相较于其他能源的输送具备效率更高、损耗更低、环境污染程度小等优点。

目前,大规模建设的电网电力传输,因铺设方式与结构形式的不同,可简单划分为架空输电线路输送和地下输送线路输送;架空输电由线路杆塔、导线、绝缘子等构成,架设在地面之上。地下线路主要是使用电缆,铺设在地下或水域下。架空线路以其架设及维修相对方便,成本也较低优势相对于地下线路造价高、铺设难度大、发现故障及检修维护等均不方便的缺点,使得采用架空线路输电是最主要的方式。而地下线路主要用于架空线路架设困难的地区,如城市或其他特殊地区输电。架空线路输电是有线电力传输主要作业方式,大部分电力传输都涉及该种形式,一般远距离输电,需要提高电力电压进行输送,如传输距离超过50km,输送电压要求达到110kV,为高压输电,配套的设备(如变压器等)设备要求高,相应的使用和维修成大,同时输电过程存在的较大危险隐患以及维修困难等缺点;容易受到气象和环境(如大风、雷击等)的影响而引起故障,电网的形成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超高压或特高压交流输电还会造成电磁干扰等,在如今科技高度发展,电网覆盖程度不断壮大的今天,以出现诸多不便与困扰。

无线电力传输是近十年来得到极大重视和不断研究、发展的电能传输手段,该项技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被特斯拉提出,认为可以借用地球本身与大气来进行远距离输电,后来虽然由于资金等原因未能实现[2],但这一理论研究为无线输电提供了研究的基石。目前,无线电力传输还不是很成熟,在一些领域,尤其是手机、家用电器等用电设备的供电与充电已研发出相应的产品;但是,如常规的电力输送(以架空输电为例),实现远距离的基站与基站的电力传输还停留在实验阶段或因传输效率等问题未能实现大面积使用推广。在今后的不断研究中将突破技术障碍,实现无线输电电网的改革。目前,最远的无线传输是2015年3月12日,日本三菱重工也宣布,科研人员将10千瓦电力转换成微波后输送,其中的部分电能成功点亮了500m外接收装置上的LED灯,说明无线传输在取代和应用是可能的。

1常规电力传输

常规电力传输是现今电力传输的主要实现方式,基于电流在导体中传导,进而传送电能的基本原理来完成整个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架空线路传输一般由导线,传导电流的核心部分;避雷针,置于杆塔顶,减少雷击的可能,保证输电线的安全;杆塔,支撑线与避雷针,保证线与线、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绝缘子,使线之间、线与地面之间绝缘;金具,支撑、固定和连续线与绝缘子;杆塔基础,确保杆塔不会因为外力或突发事件(如大风、地陷等)而上拔、下沉或倾倒;拉线,用来平衡导线横向载荷,减少导线之间张力,降低使用成本;接地装置,通过基杆塔的接地线或接地体与大地相连,防止雷击时线路损坏。针对特殊地域(跨河、跨海等)和城市电路输送,常采用地下输送线路输送,可基本消除雷击影响的可能,不占用可使用土地,但铺设和维护成本过高,不适用远距离输送,使用范围窄;除却与杆塔相关的构建,其余组成与架空线基本相同,增大了绝缘性能,防止电流泄露。

2无线电力传输

无线电力传输根据输电距离可分为三类,即短程无线供电、中短程无线输电和远程(超远程)无线电力传输[3-4]。不同的无线输电方式所采用的原理存在差异,但其基本构成基本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电源(发电设备)、整流器、逆变器、线圈(可为变压器或发射电波线圈)、负载(用电设备)组成,具体结构如图1。短程无线供电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运作的,最典型的电磁感应在输电中的应用是变压器使用。变压器由一个磁芯和二个线圈(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组成;当初级线圈两端加上一个交变电压时,磁芯中就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从而在次级线圈上感应一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压,电能就从输入电路传输至输出电路,实现短距离或超短距离电能的传输[5]。电磁感应突出的特点是带点端与用电端可为非接触式连接,其电能发射端的线圈(连接电源)与接收端的线圈(用电产品),处于两个分离的装置中,电能通过感应线圈传送,这类似一个线圈间耦合不紧密的变压器。

这种变压器原理适用于供电的防水设计、不能直接接触的供电设计(如人造器官的电池充电)等新型技术的需求。

中短程无线电力传输是基于电磁共振耦合或电磁波射频的原理实现的,当供电与用电设备之间的距离大于感应线圈直径的8倍时,此时穿过电磁感应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大幅削弱,使电能传输的效率降低而严重影响电能的传输。而电磁共振耦合可实现超过该距离的电能传输,具体而言,整个传输系统由两个主要的线圈构成[6];一个线圈与电源相连向外发射电磁波,为非辐射型磁场,另一个线圈的固有频率设计为磁场频率相同,振荡电流最强,而“接收”电磁波,实现电—磁—电的转化,即一个无线的电能传输。借用电磁共振耦合的原理完成的无线输电距离已完全覆盖了常规工厂或家庭电器设施用电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的需求,使充电和用电变得更加便捷是重要的应用方向。

远程或超远程无线电力传输使用的技术手段是微波和激光[7]。一般认为以无线电磁波的形式进行远距离的电力传输不太合适,因为理论认为,电波波长越长其定向性越差、弥散性越高。而微波波长在300MHz~300GHz是介于无线电波与红外线之间,兼具无线电波传递方向性好与红外线衍射(穿透性)的特点,可用于远距离能量的传输;激光具备定向性、高亮度性和高能量性,在忽略阻碍物的条件下,很适合电能的远距离无线输送,但穿透性差且由于激光的高能量性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而,目前两种方式以其各自的优点在远程无线电力输送中都作为研究的方向。

3优缺点比较

3.1 灵活性

灵活性即电力输送距离可灵活变化,对于某一需求电路可直接使用或变化输电距离时添减材料和设施可以达到。对于有线电力传输,是通过电流在导体内传递来传输电能的,在不考虑超高电压输送情形下,一定范围内改变输送距离,只需设置对应的架空线即可;即便改变距离超过对应电压可输送的距离,为了降低输送过程中电能的损耗,提高输送线路电压及其安全配到设施、升高线路距地高度就能满足输送要求。具体的各级电压电力线路合理的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如表1[8]。

无线电力传输根据传输距离的不同所选择的传输工作原理也有差异,短距离——电磁感应,中距离——电磁共振耦合,长距离——微波或激光[9];对于不同距离的电力输送和供电需求设计的电力传输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预先设计并固定使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距离)不容易改变,针对性强,但使用灵活性较差。同时,由于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多,使用面更广,对于有线输电不易或不可能完成的传输作业均可实现,如“免电池”无线鼠标、植入式医学器件充技术、“无尾”电视、外太空能量向地面的输送等均是无线输电广泛应用表现形式[10]。

3.2 安全性

常规电网或家庭、工厂布线都离不开电线与连接元件,防止电线直接裸露在空气中造成触电或线与线之间的短路,通常在电线周围裹上绝缘子等绝缘体。但是用电与输电时刻发生在人们的周围,大量的电线与插座等在绝缘子老化后,很可能造成触电或短路的危险,严重影响使用安全。而无线电力传输的主要三种均是以电——磁(电磁波或磁场)——电的形式传递,让“电流”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不会使使用者或处于介质的人员有触电的感觉,且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不产生辐射,部分已无线电力传输研发的产品其安全性已经通过FCC、IEEE和CCC等标准认证,不会产生危险,避免了带电插拔、电源线短路等等可能的安全隐患。如2008年8月英特尔信息峰会上演示了采用电磁共振耦合的原理隔空1m为60W等泡供电,虽然效率只有75%,但基本满足日常灯泡供电的距离需求,不会因为布置电线而存在任何隐藏的危险。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中短程无线供电方式将可以彻底解决家庭、工厂布线凌乱、电器位置固定、插座破坏建筑布置美观等等问题,具备可靠地安全保障[11]。

3.3 经济性

短程电磁感应中的磁场,中程或远程的电磁波(微波和激光可视为电磁波)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介质,甚至在真空中的速度接近光速。电力传输只需铺设发射端和接收端,两端主要部件均由调理电路和线圈组成,检查两端是否能正常工作即可维护整个输电线路,成本较低。而常规的有线电力传输过程需要借助介质,一般为金属介质,虽然在传播速度同样接近光速,但传播距离和传播效率受介质影响。电网中使用较多的为架空线路,其使用的介质导线材质常使用的有三种材料——铜、钢和铝。以传递过程中的电压、传输距离及最大负载作为使用材质选择条件,使用最多的铜芯铝绞线,电压越高,导线截面越大。传输线路的铺设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以铜芯铝绞线为例,由于传输距离的改变,承载功率由10kW增长到35kW,线截面积对应的由1mm2增加到6mm2。不仅如此,对于架空线路而言,配套的配电、杆塔和其他安全设施也极大提高了成本。电压提高时,相应的设备,尤其是与安全与传递效率相关的设备,成本呈几何线增涨。架空线大部分铺设在野外,而且高压输电杆塔较高,对于维护和修理的难度很大、成本较高。

4无线输电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无线输电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在传输效率与功率上还需进一步的高[12]。以磁感应原理的无线电力传输由于距离的限制,目前只应用于供电、用电部分距离很近的情形,如变压器和芯片信息识别等。中程的“磁耦合共振”是最可能替代目前架空线路的无线传输技术,其传输的距离和效率与两端线圈大小直接相关,实现两端线圈完美共振,并研发能提高传输距离与传输功率的线圈结构,将会对无线电力传输有着极大地推广作用;其次,工厂用电机械、家用电器、手机等用电设备的充电与电源之间的距离在“磁耦合共振”输电的距离之内,借用“磁耦合共振”代替传输导线、简化传输结构、提高使用安全为当前及今后无线输电的主要研究路线。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地球能源有限,从太空获取额外的能源并输送到地面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远程的无线输电成了必要的基础,对微波与激光输电效率以及输电环境适应性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松浦虔士.电力传输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曾翔.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J].硅谷,2010(10):82,162.

[3]朱汉,徐畅,窦晨旭.浅论无线电力传输与最新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4(3):94.

[4]刘宁.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特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刘永军.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创造未来空间神话[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08(11):70-75.

[6]薛卧龙.磁共振无线电力传输接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保定:河北大学,2014.

[7]白明侠,黄昭.无线电力传输的历史发展及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5):51-53.

[8]李洪波,孟祥臣.电力电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9]李照.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前景[J].考试周刊,2011(57):148-150.

[10]魏红兵,王进华,刘锐,等.电力系统中无线电能传输的技术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9):163-167.

[11]王怀宇.无线电力传输在基站供电系统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2012(3):64-65.

[12]古丽萍.令人期待的无线电力传输及其发展[J].中国无线电,2012(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