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雕琢山水自然之美——株洲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 投稿图伦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331次
  • 评分4
  • 22
  • 0

编者按:

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综合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龙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引擎。2004 年,贵州省贵阳市被评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森林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兴起。截至2013年,全国有贵州、辽宁、湖南、四川、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的5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湖南省长沙市、益阳市分别于2006 年、2012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要求全省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底,国家森林城市核验组分别来到郴州市、株洲市,对两市森林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核验,对“创森”工作和成效进行了考察、评价和指导。本刊记者跟随核验组遍访株洲,写下此篇纪实报道,展示株洲市创森工作的作法与成效,同时也期待能为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永州、常德、张家界等城市,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湖南株洲,因工业而闻名: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枚对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60 年来,她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00 多个第一。

湖南株洲,还曾因污染而“闻名”: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突出。2004年、2005 年均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榜单。

然而今天,株洲的形象却是崭新而靓丽:土地被绿色浸润,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城市被森林拥抱,绿水青山醉游人。

这一切,都归功于株洲人的“火车头精神”,源自株洲“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的发展理念,源于可持续发展成为株洲工业转型升级的新选择。

一方梦醒 乘势而上打造“生态宜居株洲”

株洲是全国的老重工业产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13个国家重点项目在这里布点兴建。经过多年的发展,株洲以工业强市,树立了在中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斗转星移,让株洲引以为豪的工业,也让株洲尝尽苦涩。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突出。据统计,2004年该市清水塘地区有各类冶炼、化工企业108 家,每年排放工业废气277 亿立方米,占该市排放总量的72%。

“追求发展,不仅要看金山银山,更要看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湖南省委、省政府新的执政理念如一缕春风吹遍三湘大地。

“黑色之都”,如梦初醒。

2007 年12 月,国家正式批准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

对于株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根据国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需要为全国铺开‘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作为建设中的重要一极,这对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说。

2008 年9 月20 日11 时,一根高180 米、出口直径达7米的巨大烟囱轰然倒地。这根烟囱拆除后,2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关停,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8194 吨、烟尘4061吨、废水182万吨。

类似的一幕幕,出现在株洲的每一个“黑大粗”老厂区。

据统计,株洲以牺牲30 多亿元工业年产值、3 亿元税收的代价,采取“拆除烟囱、净化空气、处理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5项举措,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还投入数百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推动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堪称株洲历年来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的“一江四港” (湘江、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工程,经综合整治后已成为具有株洲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黑色”在大力铲除,“绿色”也在大势蔓延。

2005年至2007年间,株洲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绿化全面铺开;2008 年,全市实施十万大苗进城工程,先后栽植乔木11万余株;2009 年,“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启动,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达2.5 亿元,完成绿化建设项目188个;2010年,城市提质战打响,全市投入绿化资金1.7 亿元,完成园林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项目141个。

数据显示,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4年的38.34% 上升至2013 年的41.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05 平方米上升至11.69 平方米;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45 天,占全年的94.5%。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出行改革同步进行。2009 年7 月,株洲市出台了《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拟用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公交车电动化。目前,投入到市场上的数量达700多辆。

2011年5 月,前期由政府全额投资、后期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启动。现已建立400 个站点、13000 个锁柱和10000辆自行车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随用随骑,骑后速还”,“3小时以内免费” 的用车理念,使得公共自行车成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

如今,无处不在的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为城市一道道流动的靓丽风景。

一项项强有力举措,为株洲赢得多项荣誉。连续多年接力式的造林绿化强攻,使株洲重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景象。在2005 年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后,株洲先后还将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多项殊荣收入囊中。2012 年全国120 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显示,株洲第69 位。

2012 年,新华社发表相关系列长篇通讯,其中对株洲的蝶变曾这样描述到: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同样,株洲的转变也在全省获得了首肯。在2012年举办的“绿色湖南”建设动员大会上,株洲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向大会作了绿色株洲建设的典型发言。

乘胜追击 科学决策推动森林城市创建

正当人们认为,在收获众多绿色荣誉之后,快速奔跑的株洲会放缓脚步之时,株洲却再次冲刺,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株洲还要“创森”?

“‘创森’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株洲,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四个株洲,打造株洲‘升级版’的关键要素。”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做出了明确的解答:“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创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株洲人不满足于摘掉“黑帽子”,他们要变画上的碧水蓝天为现实的风景。

从“绿化”到“生态化”,株洲渴望通过“创森” 登上新的高度。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森”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之中。

从提出想法到部署、摸底,再到调研、学习,株洲做足了准备工作。2012 年2 月,株洲市郑重地提交了创建申请。

大幕拉开,“创森”工作快速推进。

2012 年3 月19 日,株洲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森”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创建办,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012 年4 月9 日,株洲正式拿到“创森”的入场券。12月30日,“创森”纲领性的文件《湖南省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描绘出创森成功的株洲,将是“工业绿洲、神农福地、美丽新城”。

在《规划》的指引下,株洲创森大幕开启,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13 年,芦淞区投入450万元对30 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荷塘区完成新造林63.34 公顷,封山育林530.67公顷,中幼林抚育260 公顷;云龙示范区完成道路、水岸绿化面积150 多万平方米;茶陵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对县城道路改造和绿化提质工作;攸县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公园建设;醴陵市对全域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株洲县打造了5个绿化广场……

截至目前,株洲完成了湘江风光带、炎帝陵景观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6 个森林公园、141 个义务植树基地、887个市级绿色村庄(社区)、15 个生态公园、160 多个街道小游园。已投入各类资金31亿余元,完成新造林7.3 万公顷,建成市级绿色村庄(社区)730 个,市区69 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79%,森林蓄积量达2047.56 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9 平方米。

一个又一个扎实醒目的数据,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正奏响株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凯歌。

公共休闲 幸福绿地居民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近年来,株洲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打造了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一批生态精品绿化工程,为城区增添了新的景色。

“将十大景点串联的湘江风光带,是株洲城市景观最为集中的休闲场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株洲的新地标、东方的莱茵河。”站在湘江风光带河西段,株洲市林业局副局长言新明向我们自豪地介绍着城市的新变化。

规划之初,市政府将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客厅与文化乐园来打造,为了让市民在亲水、休闲、观景的同时能亲近自然,风光带在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丰富了具有景观效果的植物品种,实现了景观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植物品种超过200 个,每天可释放氧气7000 多公斤,吸收二氧化碳6500多公斤,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

无论是清晨或是傍晚,每天在湘江风光带健身、游玩的市民多达上万人。

投资上百亿元打造的神农城是株洲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两型”城市建设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神农城在建设中突出了生态和休闲功能。根据规划,在近200 公顷的建设区域内,多达160 公顷的面积被绿色所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城市绿地面积,2007年株洲出台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建项目绿化指标不低于30%,旧城改造项目不低于25%。

这个商业项目拿出80% 的面积用于绿化,无疑,这是神农城打出的一张生态牌,也是一记以退为进的制胜招。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在优美环境的吸引下,各类商家纷纷涌入。2012 年11 月,神龙城项目斩获国际园林绿化工程金奖,神农城的品牌价值飞速上升。

在公园改造上,株洲同样下足工夫。

天鹅湖公园前身是一个渔场,2005 年,政府出资治理,以园林造景的手法,将渔场建成了一座水上综合公园。为了提升园内环境,天鹅湖公园经历了多次改造。今年初,公园最大一轮的湿地改造工程启动,不久,改造后的公园将吸引更多的鸟儿在此休憩安家。

曾因城市污水排放而臭气熏天的文化园,通过清淤治污、植树绿化等方式,将臭水沟改造成了小公园。原是周边居民一大困扰的场所,现在却是提升周边居住环境的一大主力。

无论是提质还是提量,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公园,让全民共享“创森”所带来的生态福利,才是株洲最大的追求。株洲在“创森”过程中新建或改扩建生态公园15 个,打造街头小游园160 多个,市区69 条主次干道实现绿化率100%。

外人来株洲旅游,必去的景区是名声在外的神农谷、炎帝陵和云阳山,但在株洲市民的眼中,城区就是最大的景区,身边随处都是风景。

提质改造 四处透绿把近郊建成森林屏障

进入株洲大道,层次丰富、造型精致的绿化景观,给穿行的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的享受,这条连接湘潭县和京珠高速的交通要道,被称之为株洲最漂亮的城市主干道。

“为达到最理想的景观效果,相关部门多次对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提升改造。”株洲市林业局副调研员许望生说:“根据四季变化的需要,在不同路段配置了开花季节不同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让株洲大道一年四季都呈现出自然生态、繁花似锦的视觉效果。”

一直以来,株洲对街道绿化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改变原有道路景观的单调性,株洲在城区之中打造了紫薇一条街、花石榴一条街、红枫一条街等10条道路景观。

近年,株洲对所有的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进行了提质改造,不仅在较宽的人行道上增植一排乔木,在人工化较强的班块上种植乡土花草灌木,而且在黄河广场、嵩山广场、泰山广场等街旁绿地上,建起了数十处仿古廊亭,既提升了景观效果,也为市民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实,无论是大到面,还是小到点,株洲的绿色无处不在。从桥下到桥上,从屋顶到墙体,从墙内到墙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株洲的绿突破空间局限,更加浓郁。

在芦淞大桥上,两侧的迎春随着桥面一路延伸,勾勒出大桥蜿蜒的形态。

2012年,株洲先后在石峰大桥、芦淞大桥、田心立交桥、王家坪立交桥4座桥体上安装了钢结构的种植槽,通过实施自动滴灌和集中排水等新工艺,迎春、爬山虎、紫藤等攀爬类植物,最终在桥上“安家”。

开展桥体绿化,株洲打破了以往传统且单一的绿化模式。在积极的尝试下,株洲开始推行屋顶和墙体等立体绿化,丰富城市的绿色景观。据了解,全市已新建了130 处屋顶绿化、共计1.5万平方米,1处墙体绿化、共计1200平方米,4座桥体绿化、共计22公里。

可以说,株洲积极拓展绿色空间,为的是增加城市绿量。而全市积极增绿,为的是实现绿色共享。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头下,机关、企业、院校、社区积极响应,通过拆除阻隔满园春色的一道道围墙,让墙内大片绿地与道路绿地、公共绿地连接成片,既拓展了市民休闲空间,又增强了视觉美感。

从2008 年至今,全市共拆除主次干道和重要地段围墙132处,城市公共绿化总量大大提高。

“绿地、树林、花木不仅是城市的品质标志,也是市民的生态福利。”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曾表示,要让市民“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创新机制 植树造林把远郊建成秀美山川

盛夏的株洲,到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株洲的农村绝不缺少绿,但株洲“创森”仍着力城郊与农村绿化的提档升级,让绿色延伸得更有张力。

“连续五六年,株洲农村造林规模每年保持在1.5 万公顷以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株洲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十分自豪。

株洲保持这一发展速度的关键在于造林机制的创新。近年来,全市结合林改,推行社会化造林,通过鼓励大户造林、公司造林、联营造林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造林,解决造林规模不大、资金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市非公造林达到60%,成为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

站在醴陵市船湾镇大界村的山头远眺,成片的湿地松覆盖了远近山头。这片153.34 公顷的湿地松,是2007 年冬湖南松本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培育起来的基地林。

随着松香、松节油的广泛应用,作为国内大型以松脂为基本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品牌企业,“松本林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基地负责人胡攸林表示,近年来,公司主要从四川、广西等地收购松脂,不仅成本高,而且供应量无法得到保证,大大限制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松本林业”开始大面积种植培育湿地松林。目前,醴陵市已发展湿地松1333公顷,未来几年,公司根据规划将在全市建湿地松采脂基地6667 公顷。

“在政策上,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向造林企业和大户倾斜。”站在基地中一块标有“国家抚育试点项目”的牌子前,醴陵市林业局副局长谭书良说,“松本林业的这块基地第一年就享受到了每公顷4500元的造林补贴,现在列入试点项目,每公顷每年还可享受1500 元的抚育补贴。”

在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造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株洲公司造林、大户造林遍地开花,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全市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株洲近年涌现出的造林公司、造林大户达1256 户,累计造林面积4.82 万公顷。

从山上到山下、从路边到水边、从城市到农村,株洲生态环境整体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在“创森”的推动下,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三边”造林工程构建出了林路一体、林水相依、林居相邻的森林生态美景。

2009年,株洲针对路边、水边、城边的荒山、迹地,启动了第一轮“三边”造林工程。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株洲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经过3年多的攻坚,全市共完成‘三边’造林7020公顷。不仅有效地增加了林地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还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调动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

2012年,全市“创森”全面铺开。按照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的要求,株洲再次发力,启动了第二轮“三边”造林工程,重点针对农村范围内的路边、水边及屋边进行大规模的绿化。

作为全国绿化小康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攸县罗家坪村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全村实施了绿化美化、道路硬化、庭院整洁等一系列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样板村。生活环境的大改善,使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前不久,村里对刚通车的高速公路两侧的村属山体进行了绿化。县里免费提供苗木,村民踊跃投工投劳,共栽植苗木1.6 万株。”罗家坪村村主任董爱荣说。

攸县注重生态保护,不但全县封山育林不砍一棵树,而且对造林项目给予大力支持,除上级拨付的项目资金外,所有配套的造林资金,全部由县财政买单。近年来,攸县每年固定投入四五十万元,用于“三边”造林,一条条通道、一座座村庄被绿色覆盖后更加充满生机。

按照《株洲市“三边”绿化三年攻坚行动造林规划》,全市将投资6000 余万元,完成“三边”新造4667 公顷,将造林工程与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一到节假日,特别是每年的7月至9 月,驱车前往荷塘区仙庾村赏花度假的市民络绎不绝。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如画的风景,让不少市民对仙庾村情有独钟。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仙庾村实现了村美民富。通过典型带动,2012 年,株洲以“创森”为抓手,全力推进绿色村庄的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的“创森”意识,提升农村绿化水平,从而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什么样的村庄才能称之为绿色村庄?主要干道和河道两侧的绿化率要达95% 以上;农户的房前屋后及庭院要做到见缝插绿,可绿化面积的绿化率要达100%;各行政村要开展公园和休闲绿地建设,面积要求300平方米以上,乔木比重超过50%。这是市级绿色村庄的“硬性指标”。

株洲共有行政村(涉农社区)1774 个,“创森”锁定目标,力求通过3年的建设,让50%的村庄(社区)达到市级绿色村庄标准。

在“创森”的宣传发动下,株洲各地积极开展村庄绿化活动。芦淞区投入450 余万元,对30 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株洲县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全县280 个村全部列入绿色村庄建设范围。

目前,绿色村庄建设任务已全面告捷,株洲887个村庄将展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美丽景色。

帮扶增效 为民增富把山区建成绿色银行

以创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建。一场生态与产业的双赢战,正在株洲上演。

株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创森”搭台,把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和壮大林业产业。2013年,株洲林业总产值达149.97 亿元,逐步实现了资源增长、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

近年来,株洲成功培育了以花卉苗木、木材加工、林产化工为主的林业支柱产业。其中,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7334 公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民是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强推动者。

“这个村的村民既不种粮也不种菜,只要是能种苗木的地方,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路边水岸,全都种上了以绿化为主的苗木。”走在云田镇云田村的乡间小路上,夏昌武告诉记者,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让云田村的村民率先奔上小康,全村花卉苗木人均年收入达1.45 万元,占总收入的61.45%。

湖南云田园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作为云田镇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领头人,董事长易仕林对市场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政策导向及市场行情,他毅然决定加大投资,在攸县规划新建一个面积134 公顷的温控大棚和花卉研发中心,提升了花卉苗木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了产业的提档升级。

据统计,作为中国花木之乡的云田镇,在农民的积极参与下,全镇苗木种植户超过了800 户,培植品种1000余个,年销售额高达2亿元。如今,云田镇已形成了“10 多公里花木走廊、近700 公顷花木基地”的格局,加快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成为株洲城郊森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醴陵市清水江乡杨木档村,数十个山头开垦成水平梯田,种满了油茶树。“只要是山头插有红旗的地方,都是我们公司的油茶基地。”湖南醴陵市恒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梓峰,几乎天天都要到基地察看油茶的生长情况。

几年前,在外做装饰装潢生意的张梓峰决定和老乡一块回乡创业,几番考察过后,最终选择了发展势头正强的油茶。

“一开始打算发展134 公顷,我的北京和重庆等地的朋友来考察后,都觉得这产业有前景,纷纷投资入股。”张梓峰告诉记者,先后8个外省的朋友入了股,公司油茶基地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到334公顷。

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大户及企业种植油茶的热情。通过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大户集中流转开发模式,醴陵市油茶经营面积达4.7 万公顷,培育油茶开发大户近40 个。

醴陵是株洲油茶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全市各地整体发展油茶的力度和规模都在逐年扩大。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发展油茶产业,也已成为株洲的一大亮点。

投资1.8 亿元的湖南红星盛康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是茶陵县从长沙市引进的一家以油茶基地、茶油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公司计划发展高标准油茶示范林6667公顷,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致富。据统计,株洲油茶经营面积已达13.7 万公顷,油茶产业已成为优势产业。

在“创森”的推动下,株洲林业产业开始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具活力。

刨花楠是茶陵优良的速生乡土树种,全县种植面积6667 公顷。2007 年,为了充分发挥优势,茶陵积极引进了拥有30年专业制香历史的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熏香加工产业。通过“公司+ 农户”的形式,古城香业与农民签订了原料供应协议,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种植农户的收入,还大大促进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公司生产以竹签香为主的祭祀香,畅销全国各地,成为茶陵的一大林业品牌。

前不久被评为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湖南松本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株洲乃至湖南林业产业的一张名片。随着公司产品的供不应求,近年来,公司逐步扩大原料林的种植规模,将在全市发展湿地松原料林基地3.4万公顷。随着松本林业上市时间的临近,在公司的带动下,株洲林产化工业将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在攸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香樟木为原材料的奇瑞实木家私有限公司,成立不到10 年,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8 个分厂和15 个大型直营店的家私企业,公司50% 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株洲林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2013 年,株洲涉林省级龙头企业增至20 家,全市林业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实现了以生态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加强管护 多措并举让森林经营更加健康

株洲重建重管的创建理念,让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加扎实。封育,是株洲提高“创森”水平的制胜一招。

在醴陵市的带头示范下,株洲森林资源的增长在不断加快。

站在醴陵市仙岳山森林公园半山腰的凉亭俯瞰全城,浓浓的绿色将城市包围。

从2010 年开始,醴陵市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所有林地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文件,规定了封育的范围、时间及要求,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各部门的具体责任。”谭书良告诉记者,“政府封山育林的态度非常坚决,谁违反规定,就追究谁的责任,并配套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资源的保护。”

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后,醴陵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弥补封育后的林业建设经费缺口,取缔了林区的非法加工企业,并多次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行动。

近5年来,醴陵市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蓄积量由2009年的200.3 万立方米增加到2013 年的243.77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2.34% 提高到54.68%;猴面鹰、白鹭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数量逐年增加,野生鸟类栖息地由封育前的寥寥数处,增加到50 多处。

据介绍,“2013年,攸县对全县13.4 万公顷山林实行20 年的禁伐育林。”醴陵明年将启动第二轮工程,并且将封育时间延长至10年。

保成果,还要重防林火。在“创森”过程中,株洲措施得力,各地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建立数字化监控预警系统、组建专业队伍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2009 年,醴陵市以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形式,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专业化森林消防大队。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消防大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扑火装备日益齐全,通过军事化管理,60 人的消防队伍被打造成为一支技能水平高、能征善战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森林消防大队建设模式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

2013 年,茶陵投资200 万元建设的省级一流、首个县级森林防火数字化监控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通过高科技手段,加强应急反应能力,茶陵切实做到了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有效降低了损失。

炎陵县通过多种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创造了全社会关注森林防火、参与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围。仅2013 年,炎陵就发放宣传画册6 万余份,发送防火短信9万余条……

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使株洲年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1‰以下。株洲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说:“目前全市已建有125 支市(县)级扑火队伍,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森林火灾防控、扑救网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创新森林防火工作理念,着重提高科学防控水平,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如何建设健康森林?这也是“创森”工作中的一个考题。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株洲不断强化科学经营的理念,促进了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增长。

黄丰桥国有林场是株洲森林科学经营的示范样板。林场以占全县1/6 的林地,培育出全县2/5 的森林蓄积量,实现了森林资源量和质的同步增长。

在漕泊分场东坡大径材基地,一棵胸径大约40 厘米的杉树,笔直地树立在杉木林中。黄丰桥国有林场党委委员陈拥军告诉记者,这株杉树的蓄积量有1.2 立方米。

通过采取遗传增益、立地量化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林场摸索出一套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定向、高产、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生产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单位面积产值。林场精心培育的杉木大径材每667 平方米平均蓄积量可达38 立方米,比普通杉木林高出近30 立方米。

在森林经营方案的指导下,林场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林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7.97 万立方米,年生产木材2.5 万立方米,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科学经营让黄丰桥国有林场发展之路越拓越宽,也助推林场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2013 年底,首批15 家全国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示范林场名单出炉,经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层层考核和严格筛选,黄丰桥国有林场在全国4800 多个国有林场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唯一代表。

几乎同一时间,黄丰桥被列为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根据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的方针和政策,结合森林经营方案,林场计划到2018 年完成杉木大径材基地建设4000公顷。

以林场为示范和带动,近年来,株洲森林资源持续保质增量。如今,株洲的绿更加浓郁,株洲的美更加瑰丽,株洲人更加自豪……

开展宣教 挖掘文化让生态文明灿烂绽放

又是一年植树节。

3月12日,株洲城区。虽然迎着风,虽然飘着雨,但丝毫影响不了大家植树的热情,“绿色株洲,万人植树”活动照常开展。湘江风光带、奥林匹克公园、石子湖公园和玉龙路、迎宾大道等植树点,处处留下了市民俯身挖坑、填土的身影。大家齐心协力为这座城市添绿,种植樟树、桂花、樱花、杨树、银杏、碧桃等树木共3000多株。

同天,株洲市政协也种下了一片新姿摇曳的“团结林”,炎陵县5 个义务植树基地热火朝天,还有醴陵、攸县……

以植树节、爱鸟周等生态文化节庆为载体的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宣教传播、开展活动等形式,生态文明理念在全民心中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绿色株洲绵延开展。

神农公园、湘江风光带、石峰公园、粟雨休闲谷、株洲植物园、云峰湖、大京风景区,正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核心基地;炎陵县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湘山公园等地,将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普馆。

如今,浏览网页、打开电视……随处都能看见株洲的靓丽身影。市民纷纷感叹株洲创建森林城市的美好,忍不住将这份情愫诉诸笔端,形成美文投往报社。他们还举起手机,拍下靓照,跟朋友微信分享。“看我们株洲,好漂亮!”

行走株洲,可谓一路赏绿。城区处处现绿,绿得精致;近郊生态显绿,绿得自然;远郊绿意融融,沁人心脾。而看的人心里边儿,则绿得舒服,绿得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