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进格局分析

  • 投稿葡萄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588次
  • 评分4
  • 54
  • 0

何泽锋a,但文红a,朱海彬b

(贵州师范大学, a.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b.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

摘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评价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利用贵州省2003-2012年统计数据,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比率与GIS空间分析法,对贵州省1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在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峰值出现在贵阳市与遵义市且分布较为稳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县级行政单位,大致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的形式分布,收入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铜仁、黔西等较为偏远的地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民人均纯收入;空间差异;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6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58

由于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国各地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1]。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扩大,将不利于一个地区经济繁荣及社会稳定[2]。为了缩小各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共中央、国务院自2004年推出解决“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到2014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已经连续11年将“一号文件”定在“三农”问题上。“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并且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3],“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4]。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贵州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省份,农民收入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5],本研究以县域为尺度,对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找出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演进格局,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根据目前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的问题,给予合理的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在制定决策、促进贵州各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减少各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为贵阳市,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辖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六个地级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仁怀市、威宁县两个省直管县级单位,总面积17.616 7万km2,根据《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 474.646 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 177.330 0万人,占总人口的62.66%,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 753元。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2003-2012年),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主要指标,包括88个县(市、区、特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由于汇川区、小河区分别是2003年与2004年新划分出来的,通过对比2004-2012年汇川区与遵义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发现两者较为接近,小河区与白云区的数据较为相近,为便于研究,采用遵义县2003、2004年的数据作为汇川区相应年份的数据,2004年白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作为2004年小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2011年贵州省撤销县级铜仁市、毕节市,相应设立碧江区、七星关区,采用碧江区、七星关区2011、2012年的数据作为铜仁市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

2.2 研究方法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评价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6]。选取贵州省88个县(市、区、特区)作为研究基本单元,利用2003-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采用标准差(S)、变异系数(Cv)、比率(y)及GIS空间分析法从时空角度分析2003-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区域差异及演变格局。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S)能从平均概况衡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是测度区域绝对差异的重要指标[7]。变异系数(Cv)是标准差与其平均数的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异系数能够反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对变化程度,变异系数是测度区域相对差异的重要指标,根据统计学原理,一般认为变异系数低于0.15表示数据分布比较均匀,高于0.50则数据分布明显不均匀,0.15~0.50之间为不均衡状态[7]。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y),即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它能反映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均值的差距及各县农民的生活富裕状况[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 (1)

Cv=■=■×■■ (2)

y=■ (3)

式中,xi为第i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n为县份总数。

3 县域农民纯收入时空演变分析

3.1 时间演变趋势

通过表1对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的分析可知,贵州各县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全省的平均值在2003-2012年增长率一直都为正值,且增长幅度较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份2003年为1 264元,2012年为3 771元,10年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 654.7元增长到4 753.0元,增长187.24%,年均增长达20.8%;反映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从2003年的555.23元增长到2012年的1 584.15元,增长185.31%,年均增长20.59%;2003-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极差也在不断扩大,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地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相差2 638元,到2012年这一差值达到6 585元。极值比呈现起伏状态,2003-2008年由3.09缓慢上升至最大值3.42,此后又缓慢下降至2012年的2.75。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异系数在0.33~0.38之间波动,2003-2006年从0.34逐年上升至0.38,2007-2012年出现小幅下降,2012年下降至0.33。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与全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期内,同期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的平均值,且与全国平均值的差值逐渐扩大,2003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与全国的平均值相比,差值为967.5元,2012年扩大到3 163.6元。

通过以上对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全省均值、极差、极值比、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分析,得出贵州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2012年一直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都在扩大。

3.2 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通过对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等的分析,揭示了贵州省88个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的总体特征,但这不能反映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情况及其在局部空间上的差异。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不但能很好地反映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均值的差距,也能反映各县农民的生活富裕情况[9]。本研究将贵州省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划分为8个等级,1、2等级视为低收入地区,3、4、5等级视为中等收入地区,6、7、8等级视为高收入地区,见表2。

通过表2可知,贵州省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主要集中在(0.6,1.4]这一范围内,比率在这一区间的县份所占的比例达到87.50%,而比率在(1.4,2.5]这一范围内的县份较少,所占比例只有12.50%,比率在(0.8,0.9]这一区间的最多,达到39.77%,比率小于1的县份占总县份的67.05%,可见2003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较为集中,而比率的大小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由此可知,2003年贵州省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县较多,农民生活水平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县份则较少;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主要集中在(0.9,1.4]这一范围,比率在这区间的县份所占比重达到70.45%,而比率在其他区间的县份则较少。通过对2003年与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率的比较可以发现,2012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较2003年更为集中,2003年比率在1、2等级的县份较多,2012年比率在1、2等级的县份明显减少,可见2003-2012年贵州省农民生活较低的县份中有许多县份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2003-2012年处于6、7、8等级的县份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说明2003-2012年农民收入较高的县份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增长较多。

通过运用ArcGIS 9.3进行空间分析(图1)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域差异大致呈现如下特征。

2003-2012年处于1等级空间变动状况。2003年处于1等级有紫云县、大方县、赫章县、万山区、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晴隆县、册亨县、荔波县、三都县11个县(区),这些县份在空间上较为分散,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土地资源少,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交通条件差,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0]。2012年处于这一等级的县份只有望谟县一个县,万山区、德江县、晴隆县、册亨县4个县(区)由1等级变为2等级,紫云县、赫章县、思南县、沿河县4个县升为3等级,大方县、荔波县、三都县3个县则升为4等级,可见2003-2012年处于这一等级的农民生活条件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县份交通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相应提高,特别是大方县、荔波县、三都县3个县由于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最大。

2003-2012年处于2等级空间变动状况。2003年处于2等级的县份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这些县份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西、黔南、铜仁地区的部分县及遵义地区的部分县。这些县份在空间上以贵阳为中心呈环状分布且大都处于贵州的边缘地带。2003-2012年处于这一等级的县份望谟县由2等级变为1等级,道真县、务川县、锦屏县、台江县所处等级没有变,罗甸县、威宁县、黔西县、天柱县、独山县、平塘县、长顺县由2等级变为4等级,其他的县则由2等级变为3等级,由此可见,2003年处于这一等级大部分县的农民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罗甸县、威宁县、黔西县、天柱县、独山县、平塘县、长顺县农民的生活改善最为明显。这些县份农民收入的提高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加快。毕节地区由于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威宁县、赫章县等。天柱县、独山县、平塘县、长顺县等县农民的收入增长则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快速发展[11]。道真县、务川县、锦屏县、台江县等县份由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力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生活改善并不明显,而望谟县由于石漠化较为严重,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工农业发展较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生活水平与全省的差距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2003-2012年处于3等级空间变动状况。2003年处于3等级的县集中分布于黔西南与黔中环绕贵阳市。2003-2012年黔西南的正安县、贞丰县、安龙及瓮安县4个县农村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这些县份的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不是很明显,农民增收十分缓慢,而环绕贵阳市的县份大多由3等级变为4等级,这些县份的经济受贵阳市的经济带动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2003-2012年处于4等级空间变动状况。2003年处于4级的地区,除凯里市与钟山区外,其他县份分散于贵州省的东北部及中部,这一等级农民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2003-2012年凤冈县、毕节市所处的等级没有变,铜仁市、桐梓县、金沙县、玉屏县、凯里市变为5等级,息烽县、钟山区变为6等级,铜仁市、桐梓县、金沙县、玉屏县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进程较快,土地资源丰富,可用于耕作的土地较多,水热条件组合较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12],农民的生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凯里市的旅游业发展较快,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加,农民的生活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相应提高,息烽县、钟山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从中受益较大,收入提高最快。

2003-2012年处于5等级空间变动状况。2003年处于5等级的地区除了兴义市、都匀市、西秀区外其他的都分布于贵阳市及遵义市。2003-2012年兴义市、赤水市、西秀区、都匀市的等级没有变,修文县、湄潭县、绥阳县、仁怀市由5等级变为6等级,清镇市变为7等级。修文县与贵阳市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经济发展也较为快速,农民增收明显,遵义市具有“黔北粮仓”之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及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增收也较为明显,清镇市旅游业发展快速,农民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3-2012年处于6、7、8等级空间变动状况。2003年6等级的余庆县变为5等级,开阳县、遵义县变为7等级,花溪区变为8级。处于7等级的红花岗区、汇川区所处的等级没有变,乌当区变为8等级。处于这3个等级的县份集中于贵阳市及遵义市,这些县份经济基础较好,国家在政策上也给予大力支持,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及家庭经营性收入都较高,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农民生活水平处于贵州省的前列,各县农民所处的等级变化不大,一直处于较高的等级。

4 建议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由该地区的经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政策、科技、人力资源禀赋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13],而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制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城镇化水平、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的多少及质量好坏对于农民增收影响最为显著[1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域差异贡献最大,其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最后才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15]。因此,针对贵州省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现状及空间演变特征,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对于经济地理位置较好的贵阳市、遵义市及其他地级市的中心地区,应进一步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对于经济地理位置处于劣势的县份,特别是处于偏远山区的县份及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县份,如望谟、册亨、晴隆、锦屏、道真、务川、德江、台江等县份,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等方面应给予倾斜和特殊照顾。应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交通条件较差的现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条件,减少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的劣势所导致的经济差距[16]。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因为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对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而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民总体收入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7]。

2)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18]。如六盘水市应该以煤炭资源为依托,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及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针对六盘水市目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的情况,应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增加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因为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对农民的增收更为明显。对于旅游资源及土地资源丰富的遵义市、黔东南等地区应该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及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及家庭经营性收入。

3)针对经济地理位置处于劣势、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照顾[19],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尤其是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 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县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空间差异演变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2003-2012年贵州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处于较低收入地区的县份明显减少,处于中等收入地区县份增加明显,高收入地区增加并不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在扩大且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值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一差距还在逐年扩大。

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峰值出现在贵阳市与遵义市且分布较为稳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县级行政单位,大致以贵阳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的形式分布,收入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铜仁、黔西等较为偏远的地区。

3)贵州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相应县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即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贵州各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是由于地区经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政策、科技、人力资源禀赋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应根据不同县份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增加农民收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邢丽萍,邢效雨.山西农民人均收入地区差异的评估与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1):31-33,37.

[2] 欧向军,沈正平,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1):78-83.

[3] 彭宝玉,覃成林,阎 艳.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

[4] 刘 慧.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71-75.

[5] 张忠学,石兴成,邵雁玲.贵州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西南金融,2002(10):25-27.

[6] 文 琦,丁金梅,纳静涛.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进格局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3):596-600.

[7]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郝桂岩,金 添.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距分析[J].农业经济,2002(12):14-15.

[9] 古丽巴努·巴克,瓦哈甫·哈力克,热比亚木·买买提.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差异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8):1554-1559.

[10] 王紫萍.贵州省农民收入状况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51-9353.

[11] 王永平.贵州省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8):59-62.

[12] 雷锡禄.贵州省农民收入、负担和耕地面积等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1983(6):46-48.

[13] 颜 旭.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空间差异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4):70-73.

[14] 高启杰.农村发展研究新探[J].农村经济,2014(7):3-8.

[15] 欧向军,沈正平,朱传耿.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1):78-83.

[16] 李旻晶.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8):1965-1968.

[17] 余长坤,宋文博.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1978—2012[J].经济地理,2014,34(5):123-128.

[18] 伍 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及农民收入效应研究——来自四川省的证据[J].生态经济,2014,30(8):57-59.

[19] 王爱民,李子联.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4,31(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