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示范基地的规划与分析

  • 投稿万金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47次
  • 评分4
  • 46
  • 0

黄婧,肖艳春,陈彪,魏云华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350003)

摘要:运用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实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产业链条的完整结成、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以及与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不同农业资源的有效链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建设“4 个平台”,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集成功能,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对台融合互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4R原则;生态农业;农业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07

基金项目:福建省省级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福建省人民政府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014R1015-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14CX-13、2014CX-14)。

第一作者简介:黄婧,女,1985年出生,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与规划研究。通信地址: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47号高新大楼四楼工程所,Tel:0591-87869461,E-mail:lzzjing@163.com。

通讯作者:陈彪,男,196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E-mail:ny_chenbiao@sohu.com。

收稿日期:2014-09-12,修回日期:2014-12-04。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 号)的精神,为推动平潭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2011 年11 月18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在农业发展规划上,鼓励台湾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到平潭投资兴业,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海洋渔业,建设平潭水仙花卉栽培园、海峡渔业科技交流园,推进两岸精致农业合作基地建设[1]。综合试验区的设立,确立了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国家对平潭发展和建设的支持,也为世界认识平潭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试验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条件以及潜在的市场。因此,搞好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规划[2],进一步发挥人文、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芦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构建,加强对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辐射带动以及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提高综合实验区农业经济竞争力。笔者根据综合实验区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遵循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对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区域规划与分析,仅供参考或借鉴。

1 地理区位基本情况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主岛面积251 km2,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 海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日照1869.5 h,平均降雨量1180 mm,地下水资源充沛,适宜农业综合开发。2012 年“海峡号”直航台湾加快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体系的形成,从平潭到台湾只需2.5 h,至福州交通里程128 km,至莆田、厦门分别为114 km、249 km,具有明显的东南沿海的交通区位优势。

2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平潭县受历史战略地位因素的影响,主要以自给自足农业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人口为32.3 万人占总人口的80.5%,而且工业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区域经济落后。从《2013 福州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平潭县财政总收入为13.40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37.94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42.63%为58.8 亿元。从图1 中可以得知,在2010年之前农业生产总值占总体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一半以上(最低为52.9%),虽然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从2008 年的61.7%下降至2012 年的42.63%,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已经从家庭式自给自足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农业转变和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2011 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准,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推动了非农业产业如地产、旅游、建筑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非农业产业的产值和生产总值比重,但年均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1.96%乃占主导地位。

3 规划区农业基础条件

示范基地规划区域芦洋乡位于海坛岛中腹部,全乡面积31.86 km2,其中耕地面积486.7 hm2,林地面积702 hm2,滩涂面积297.3 hm2,主要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粮油作物品种、西红柿大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品种和纽荷尔脐橙芦柑等水果品种三大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基础,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应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等也不断完善和提升,已发展成为平潭重点的农业生产区和农业主导产业区。同时在芦洋北有海岸线长达4 km的原生态长江澳海滩景区和面积333.3 hm2的长江林场,全省第二大风电基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规划区具备了打造集观光与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的区域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3]。

4 规划发展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建设目标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以芦洋乡境内的平苏路以北(文明路两侧)的洋中村、芦北村、西边寮村为重点规划区域,规划实施“1.4.4”工程。在规划中重点体现园区的示范性,强调园区的展示示范、辐射带动、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因此,以芦洋乡芦北村为创业示范基地中心发展区域,规划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通过引进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构建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挖掘对台农业合作潜力,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突出建设“4 个平台”,进一步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4],使示范基地成为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与创新的先行区[5]。

4.1 主要功能定位

根据综合试验区芦洋乡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农业示范基地。以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化和产业化技术整合集成为重点的产业链网络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产业通过不同农业资源进行连接[6],主要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种养结合循环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8]。根据规划区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资源及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定位如以下6 点。

4.1.1 投资创业功能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引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到规划区投资,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4.1.2 科技合作功能有计划引进农业高优品种、先进技术和农业管理经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工作,特别是台湾农业的引进、对接和合作。

4.1.3 示范辐射功能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扩大辐射示范作用,形成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的示范样板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4.1.4 科技培训功能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建立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4.1.5 体制创新功能积极探索农业企业间合作的运用规律与模式,以农业创业投资为主体,引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机制,把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区域农业物流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资本、技术、人才的合理组合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投资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6 农业观光功能依托长江澳“林海风车”景区,整合规划区的果园、生态林地,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为主体,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文化园,打造精致生态观光农业,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的目标[9]。

4.2 基本空间布局规划

示范基地规划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为基本目标,按照农业循环化(Recycle)、再利用(Reuse)、减量化(Reduce)、可控化(Regulate)的4R 原则[10],以发展设施农业、畜牧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突出示范辐射、科技合作、体制创新和农业光观等功能定位[11],突出示范基地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示范样板作用,逐步建成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推动实验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区是以芦洋乡芦北村为中心,以建立设施农业、生态果园光观农业、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农产品粗加工4 个示范基地为主,规划面积超过333 hm2,主要建设集约化大棚设施、农业数控设施、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农产品粗加工、农业技术交流、物流服务和培训服务中心等。

扩展区主要通过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环境基础条件,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扩展示范基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功能,推动创新农业和文化农业的和谐发展。

辐射带动区是以示范基地为中心,以基地为核心示范作用,辐射带动综合实验区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进一步促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管理经验的借鉴,进一步促进不同农业产业的链接和农业物流业的发展。

4.3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规划建设“1.4.4”工程即一个中心、4 个基地和4 个平台。

4.3.1 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在交通发达的示范基地中心区——芦洋乡芦北村,依托进入示范基地的重点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联合相关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该中心集示范基地管理、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农业信息、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

首先通过建立农民和农业企业俱乐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旨在为入驻示范基地创业的农业主体提供良好的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等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及时引导和指导企业适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其次加强高、新、优农业良种和先进配套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再创新,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主要通过邀请农业技术、农业企业管理专家,以专栏、板报、图片及现场观摩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是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面向示范基地内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与物流服务,在验货、储存、配送、结算等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集约化和多方位服务的农业物流枢纽;

最后是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格性检测与评价工作,协助农民和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标志管理工作等,达到保障农畜产品食用安全,增强示范基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12]。

4.3.2 示范基地建设

(1)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规划区域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设施农业建设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现有的农业种植基地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供电、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打破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通过大比例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承载系数,提高农业耕地的利用率,同时引入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非设施农业改造升级成设施农业,使示范基地大部分达到设施化、规模化、无公害的生产要求,形成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2)生态观光果园示范基地。根据规划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基础和农业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地理环境基础条件,从名优水果的引种培育、种植与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逐步形成优质水果生产和观光休闲采摘专业区。通过精致农业、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建立现代精致农业科技园,同时加强与农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联合,设立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生态高效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而且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整合周边的生态原生林,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和谐的观光示范基地建设。

(3)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示范基地。以规划区内的养殖基地畜禽污染物治理为前提,按照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进行合理布局,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有机肥生产示范基地,将养殖场的固体排泄物用于无害化堆肥生产有机肥,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增值化的种养结合生态目标,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农产品粗加工示范基地。着重利用示范区内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以示范基地如水果、蔬菜、禽蛋等主导农产品的加工为主,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加工资源,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先进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对原有的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升级,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原有产品价值,延长产业链。

4.3.3 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新型农民创业平台。根据不同区域条件和产业区域规律,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生态外向型集约农业的开发、休闲观农业”的产业发展布局[13],突出抓好蔬菜、水果、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示范基地的资源融合、政策优惠与合作机制,为农民提供创业平台和空间,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高素质农民到区内创业发展,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2)建设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平台。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优良品种和以良种为中心的生产、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把先进技术和当地农业现状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吸收消化与推广应用,形成高科技农业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带。

(3)建设两岸农业对接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尤其是台湾农业发展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先试先行,探索建立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对接、引进和合作。

(4)建设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台湾农民为投资主体的闽台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将更加密切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增进台湾人民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

5 分析与讨论

笔者以福建省有关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方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项目规划突出示范基地的农民创业功能和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1.4.4”工程,通过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带动当地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通过建设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构筑高水平的农业合作交流平台,着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等优质农产品,着眼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提升综合实验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使示范基地成为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的主要示范基地和发展高优农业的样板[14],推动实验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两岸农业更紧密合作,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作用。

5.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试验区整体经济还不发达,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丰厚的农业资源还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农业投资软硬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因此,在引进外来农业资金、技术上,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条件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提升岚台现代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试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5.2 农产品现代化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农产品生产仍以大宗初级农产品为主,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是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今急需引进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提高当地农产品商业化生产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规划中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马铃薯清洗、烘干、保鲜以及深加工、蛋品的初选检验、精装等项目和园区营销中心的整合即是着眼于现代农业,立足于发展种植生产、精加工、运销一体化的完备的农业产业链模式。

5.3 对台农业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岚台农业合作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也为平潭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目前台商在综合试验区直接投资农业的规模小、后劲不足、持续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因此,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灵活高效的对台农业合作模式与机制,还有待探索和完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黎元生.深化闽台精致农业合作的对策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5.

[2] 孙国兴,李瑾,于战平.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发展建设初步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5):15-17.

[3] 毛丽玉,范水生,朱朝枝.福建省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5-18.

[4] 张健,董保健.海南创意农业园区规划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6):78-81.

[5] 陈彤.闽台农业先行区规划与建议[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8(3):34-37.

[6] 那伟,张永峰,祝延立.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56-59.

[7]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8] 练炳维,王松林.海南农业功能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76-81.

[9] 孙璇.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海岛旅游业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2,(2):55-59.

[10] 尹昌斌,周颖.发展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和功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9(1):70-75.

[11] 贾聪敏,张妮妮,周淑娥.从拓展农业功能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27-30,46.

[12] 杨培源.小农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210-213.

[13] Zhong C Y,Wang J H. Developmental upsurge of leisureagriculture.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J],2009,1(3):18-22.

[14] 刘兆凯.灾后重建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模式-以成都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规划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4):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