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军
(乐亭县水产局,河北 乐亭 063600)
为了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实现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海参摄食底栖硅藻、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的生态习性,2013年我们指导渔民开展了海参海蜇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试验,海参年产量达到1 490 kg/hm2,海蜇年产量达到3 300 kg/hm2,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该技术模式总结如下。
1池塘改造
试验池塘面积约5.6 hm2,长470 m,宽120 m,东西走向,距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渠畅通,交通、电力方便,池底为沙泥质。根据海参、海蜇养殖的特点,对该池进行以下改造:
1.1修建闸门
年前便将池水排干,进行翻耕晾晒,根据养殖需要科学修建进、排水闸门,使该池海水的更换依靠自然纳潮,每天换水量不低于30%,池内平均水深1.8 m以上。该池建成后既便于观察管理又造价低,而且夏季底层水温低于20 ℃。
1.2清塘
3月初用20 mg/L的漂白粉和10 mg/L茶籽饼全池泼洒,杀死敌害和致病菌,1 d后将池塘连续冲涮2~3遍后备用。
1.3护坡拦网
护坡与拦网池塘坡面铺盖毛布,并覆盖砖瓦;在池底四周距坡1 m处设置一圈拦网,网高2 m,4目网孔,防止海蜇接触池边搁浅。
1.4造礁
池底按南北走向均匀固定摆放直径60 cm圆柱形网笼,行距为4 m,网笼网目为20目。
2养殖管理
2.1苗种投放
3月中旬,池塘纳水1.2 m左右,利用10~15 d时间肥水。投放有机肥及复合有益菌,有利于培养基础生物饵料和有益的生物群种,包括繁殖有益的单细胞藻类和小型底牺生物。4月初,投放海参苗种,共分三次投放,海参苗种规格为60~160头/kg,共投放苗种1 150 kg。苗种选择较近的育苗场,健康无病害。潜水员投苗,尽量将苗种投放到池底网礁上面。5月下旬,投放暂养伞径达1.5~2.0 cm的海蜇苗,把苗种运到养殖池塘中间,均匀放入池内,放养量为3 000只/hm2。
2.2水质、底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池塘水质调控不宜短时间内大量换水,大量换水会造成池塘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影响单细胞藻类及有益微生物的稳定生长、繁殖,反而破坏水质环境,并且大量换水会刺激海参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和摄食性,不利于海参正常生长。合理的换水应多次、少量进排水,每次换水以总水体10%~15%为宜,每天监测养殖池内的水环境因子,定期监测池内的浮游生物量,及时增施肥料,调节生物饵料的繁殖生长及单胞藻类的丰歉度。同时,5~7 d施加2 mg/L复合EM菌1次,其含量为80亿个/mL左右,以保持生态健康养殖。水中含氧量保持在4 mg/L,且日常记录水温和天气变化情况。
底质调控应在养殖的中后期进行,这时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加,恶化养殖环境,直接危害海参海蜇生存。经常使用生态底改产品,改善底质环境,必要时泼洒增氧粉,快速解决缺氧状态。
海参在夏眠阶段活动力减弱,不摄食,抗病力降低,所以在这个时期要加强管理,防止水质恶化,预防疾病发生,确保海参安全度过夏眠期。尽量抬高水位,水温不宜过高。夏眠时期正值雨季,要防止雨水大量流入参池,避免水质急剧变化,在海参越冬期除了在封冰前尽量加满池水外,应及时扫除冰面积雪,立春前后要打冰眼。
2.3日常监测
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海参海蜇的摄食、生长、活动、排泄情况,定期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的变化;按水质变化情况随时测定氨氮、硫化氢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及时清除刚毛藻、青苔、浒苔等藻类。
日常检查进排水系统及拦网,多雨季节注意排淡以及池塘堤坝的安全。
2.4疾病防治措施
海参海蜇的池塘养殖病害主要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其病原的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在海参休眠期抗病能力降低,极易发生病害。海蜇在养殖期间随个体的不断增大,对水质的要求会随之要求严格,水质不好会出现大量死亡现象。据以上特点,防止海参海蜇在养殖当中出现病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购健康活力正常的苗种,控制放苗量,尽量选择就近育苗场的苗种为好,减少苗种的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二是逐渐抬高养殖池水位,并增加换水量,这样对养殖品种来说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并且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保障“冬暖夏凉”,创造两者最适生长环境,同时采取措施控制水质透明度,以防止有益藻群减少、有害藻群增多;三是定期使用有益的复合菌、生态底质改良剂,有效改善底质环境抑制病原菌大量生长。
3收获
2013年8月初,海蜇体重达到5~6 kg/只,进行全部打捞收获,产量达到3 300 kg/hm2。2014年3月下旬,进行了养殖以来的第一批海参收获,捕获规格为130 g以上的个体,产量达到1 490 kg/hm2。剩余部分未到商品规格,继续进行养殖。
4讨论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能够分解养殖环境中的有机质,通过氧化、氨化等生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排泄物、残饵等分解为单细胞藻类生长所需的无机盐,以上作用过程降低水中氧气的消耗,能有效改善水体养殖环境。海蜇摄食浮游动物,避免浮游动物过剩影响海参的生长,二者优势互补;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两个经济品种的相互促进,优化了生态环境,降低了发病率,稳定了产量,提高了效益。
微生态制剂的活菌用量与活力将直接影响使用效果,而且要长期坚持使用,在池水中形成优势群种,达到稳定平衡的养殖状态。
生态混养模式能够保持养殖环境的长期稳定,如果水质调控较好,可以探索进行一年两茬海蜇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