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权胜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镇畜牧水产服务中心 166251)
该病主要发生于阉羊的地方流行性包皮炎,是由一种类白喉菌所致,该菌可产生损害,损害本身只是在管理不当及尿液成分改变的某些情况下才会变得严重。本病的发病率随气候及饲养情况而变化,多年来曾被认为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
1 流行病学
阉羊生长在优良牧场尤其是当富有豆科植物时,地方流行性包皮炎则呈流行性发生。在病羊群中发病率可高达40%,有的地区本病很常见以致不能保持阉羊成群。由于尿毒症及继发细菌感染造成很多死亡,所有病羊的生长率及产毛量均表现严重受阻,有时青年公羊也患病,随后丧失交配能力。在一些地区,地方流行性包皮炎发生很普遍,但在严重流行时,青年阉羊及老龄公羊也可患病。阉羊及青年公羊的发病率高,也许是与包皮和阴茎皮肤的紧密附着有关,在成熟的未经阉割的公羊这两处的皮肤是分开的。在阉羊发生包皮炎的同群中的母羊所出现的一种溃疡性外阴炎,被认为是与患包皮炎也被认为是由绵羊包皮炎的病原菌所致。该病原菌在实验室室温中能存活3~6个月。
2 临床症状
原发损害时在包皮孔背侧的皮肤上结小痂(外部的损害),这种损害可长期保留而不表现其他任何临床症状。皮痂厚、黏连且坚韧。若其损害扩展至包皮内部(内部损害),则在包皮开口处出现溃疡及痂皮,患羊可表现不安、踢腹、尿液滴落(如同尿道梗阻)。包皮常肿胀且常寄生有蝇蛆。脓汁及纤维组织黏连的发生可干扰排尿及阴茎的伸出,而造成公羊生殖功能的长期缺陷。有些病羊由于梗阻性尿毒症、毒血症及败血症而引起死亡。在流行期间,许多绵羊可遭受感染,但不呈现临床症状,只是在进行体检时发觉。有些病羊当饲料条件变坏时可自然恢复。母羊的损害局限于阴唇,形成溃疡与痂皮,可提高对蝇虫骚扰的敏感性。公羊的损害类似于阉羊的外部损害。损害罕有侵入包皮内部者。外部的损害可发生于尿道口周围的任何一点,并可包围住尿道口。损害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自局部的表皮脱落至形成带有渗出液及水肿明显溃疡。若不治疗并有高碱性尿时,损害有持续数月的趋向。
3 诊断
若对本病的确诊有怀疑时,必须考虑进行致病性类白喉菌的分离。绵羊虽然可发生其他类型的地方流行性包皮炎,但唯一常见的是由某种病毒所致绵羊的溃疡性皮肤病。阉羊的梗阻性尿石病表面似包皮炎,但包皮却无损害。
4 治疗
该病严重流行时,可将绵羊转移到干燥牧场,并将其采食限制于只能维持其生活的程度。应定期监视绵羊,剪去包皮周围的毛,对病羊个别治疗。推荐对外部的损害用10%硫酸铜软膏,每周涂敷一次,若累及包皮的内部则用5%硫酸铜溶液,每周冲洗2次,使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0. 25%酸性品红、20%乙醇溶液或水溶液)或仅使用90%乙醇,其疗效约与硫酸铜制剂相似。局部使用或注射青霉素可有暂时性疗效。口服赛本咪唑对损害有良好作用,但不能消除其病害。对重病例,唯一有效的是外科处理,抗生素无疗效,植入睾酮对增加体重可产生良好的作用,但对其病害部位无影响。若包皮堵塞不通,则有必要进行外科处理。建议用一把剪刀的一个刀片插入到包皮外口,剪开包皮的背面直剪至尿道突的末端,若再扩展剪口时会伤及阴茎。重病公羊未必有育种价值,故应予以淘汰。
5 防治
主要的防治措施是限制饲料以减少尿液中尿素的含量,除去包皮或阴门周围的毛,以免局部聚集尿液,隔离病羊并消毒包皮部位,但只是在其包皮部位存在该病原菌时才有必要,但该菌很可能是一种到处都存在的细菌。作为预防措施,消毒包皮应在6月龄时开始,一年应进行3次。对阉羊,将抗菌剂注入包皮内并涂敷于包皮周围的皮肤上。在母羊,是将抗菌剂敷于外阴及其周围的皮肤上。
皮下植入丙酸睾酮对防止本病,尤其是内部损害很有疗效,但若同时应用上述局部疗法之一,则可提高疗效,所用的剂量不会使酮体的质量有明显的变坏,而体重的增长率显著。一次植入60~90mg的丙酸睾酮的有效期为3个月,一年可重复4次,若将其恰好安排在发病率最高的时期进行,则较为经济,最高发病率的时期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在多数地区,于秋季、冬季和春季各植入一次为最有效的防治方案。最好是在耳根的皮下植入药片,药片应预先转入试管内,以免与手术者过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