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女性主义向人文社会学科不断渗透的背景下,“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悄然兴起。在大众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鲜明的表现出了它的批判性。在新闻传播领域,女性的形象被异化,并未真正展示出她们真实的面貌。反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受到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影响,出现对女性形象的曲解和扭曲。本文从反腐新闻中女性形象的现状、产生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反腐新闻中女性的形象进行分析。同时,对媒体如何进行反腐报道提出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媒介传播 反腐新闻 女性形象
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男女平等,维护女性权益等渐渐成了人们的共识,同时对女性主义的研究与探讨也一直在进行着。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形象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大众传媒是话语生产和斗争的场域,其最具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因此通过媒介传播构建的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不过,随着传媒的不断发展,当今媒介构建的女性形象看似丰富,但内容依然没有逃离传统观念的窠臼,①在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说,其构建的女性形象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和广告来展现的。在这里,媒介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不但包括了青春靓丽、时尚性感的女性形象,也包括恪守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前者以女明星为代表,这同时引发了女性消费者对衣着、化妆等消费欲望的增强;后者主要以新闻节目中报道的孝敬父母、善待子女的女性形象为代表,向人们展现了恭良勤俭、温柔孝顺的女性形象。
其次,从新媒体,主要是网络传播的角度看,其构建的女性形象则显得更加复杂化和浅薄化。
2012 年,艳照、不雅视频成功扳倒了一批官员,“二奶”成为继微博之后又一“反腐利器”,赵红霞这个名字家喻户晓,被大家称为“反腐女神”。在一个个官员被拉下马的同时,他们身边的女人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媒体正是抓住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大肆挖掘官员背后的“桃色新闻”,从涉及不雅视频的重庆北碚区委书记,到涉嫌性侵的黑龙江人大代表,从被曝向情妇写“离婚保证书”的山东农业厅副厅长,到涉嫌滥用职权包庇儿子的太原市公安局长……被查官员大多因艳照、情妇、名表等吸引眼球的“花边新闻”而东窗事发。
在这些新闻报道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能看见出女性的身影,而这些女性甚至超越腐败官员,成为反腐新闻中的主角。研究这些在反腐新闻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发现在反腐新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新闻媒介更好的进行舆论监督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反腐新闻中女性形象的现状
1、女性成为“被看”的对象
在新闻媒体报道贪官犯案时,总是想尽办法“挖”出其身边的一个娇艳情妇,“桃色故事”成为报道的重点,甚至超过了对贪官主要罪状的报道。《副厅长情妇逼宫正室写承诺书》、《“史上最美情妇”卢嘉丽:性贿赂用针孔摄像机拍照》、《公务员被女友拉横幅举报包养多名情人》、《深圳街头惊现“情妇反腐队”网友:为二奶提供信息和技术的各种》等等大尺度标题在各大门户网站出现。在这些报道中,女性是猎奇的对象,是被观看、被玩弄的对象,女性大尺度的照片、视频更是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
2、男女不平等的刻板印象
“男性优势”在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扮演着约定俗成、不言而喻的角色,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反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是从男性中心文化的角度来塑造,“二奶”、“小三”、“情妇”、“情人”等词语多用于形容女性,标题中此类词语出现的频率更高。在新闻报道中,女性被描写为男人的附属品,成为某种象征。
3、女性隐私暴露严重
反腐新闻中提及的女性,其照片,家庭背景,家人照片,往往也被媒体们毫无顾忌的扒出来。重庆不雅视频曝光后,赵红霞的身份背景及家庭信息被媒体曝光,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被打乱。
二、反腐新闻中女性形象扭曲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禁锢
如沈奕菲所说,“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世界,观看的乐趣在主动/男性和被动/女性之间是不相同的,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注视将其奇想的目标锁定在女性形象,而该形象因他们的需要而被塑造,在传统的展览者的角色中,女性同时被围观和展览,而她们的外形被塑造得具有强烈视觉和色情效果,以致她们被说成自己希望被看。”②美艳、苗条、性感的画面刺激着受众的神经,媒体在报道反腐新闻时身不由己地陷入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随心所欲的塑造之中,将女性置于一个“被看”的位置,将其向大众展示,在这个过程之中不只是男性,女性也同时在成为“看客”,接受着媒介所设置的小三形象。
2、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媒体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迎合受众心理,吸引更多的受众,赢取最大利益,这样往往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向着低俗化、媚俗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提高自己的点击率长期将反腐与“性”联系起来,富有冲击力的黄色新闻则能引起一般受众的关注,能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和社会整合需求。
在反腐新闻中的女性新闻多和桃色新闻结合起来,成为吸引大众眼球的重要工具。一篇报道中会配发图片和视频来增加点击率,不雅照片和视频更是受到媒体的偏爱。
3、媒体报道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女性的职业身份得到虚化,他们大多数人以家庭妇女的身份出现,极少数的反映职业身份,大多数的女性的职业收入微薄、以体力劳动为主。以上的结论符合传统性别观念中,女性工作方面不如男性的观点,并且社会地位比较低,他们更适合呆在家里。③
反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多聚焦在女性和腐败官员的各种桃色新闻、情感纠葛之中,对于女性其他方面很少进行描写。“色诱”、“包养”等词多用于报道之中,将女性置于男权主义媒体话语权体系之下,女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三、反腐报道中过度关注女性对社会的响
1、过度寄托于女性反腐
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就职记者见面会上就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克强、王岐山等新一届中共领导人反复强调反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诸如雷政富事件、杜泽勇事件、山东副厅长保证书事件等反腐案例在网络上一经报道,便将女性角色推到了反腐第一线上,而将传播效果更大的舆论监督弱化,甚至在网上出现了诸如“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二奶反腐”的言论,而不把体制反腐、舆论监督反腐放在首位。我们在对“二奶反腐”的高效率欢快之余,更应该思索如何在长期内达到良性循环,将官员廉洁发扬光大才是造福群众的好事。
2、有碍正确引导舆论
当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桃色新闻时,首先影响的便是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当媒体为吸引受众的眼球,将采访点和注意力集中在挖掘桃色新闻、艳照等时,舆论导向便陷入了一种走向低俗化的恶性循环,甚至于为加强新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顾当事人正常的隐私,剥夺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有碍于我们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范。
其次,会造成公众舆论导向的偏颇。在当前,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反腐工作不断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腐败官员暴露出其丑恶罪行,被绳之于法的时候,我们的新闻媒体更是应该加强舆论监督,增强舆论反腐的决心,促使公众正常的行使公民监督权和批评建议权。但如果我们只为了短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错过了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的时机,公众舆论也将偏离正确的方向。
四、媒体应如何正确对待反腐报道
1.反腐新闻不应过度“桃色化”
新闻报道虽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但客观真实报道新闻事实是我们媒体从业人员的本质要求。过分报道问题官员的桃色新闻,随意暴露个人隐私是当前新闻行业的一股不正之风,这股不正之风辱没了我们新闻行业的职业操守。事实证明这样的“桃色新闻”被过度渲染、放大,弄虚作假,违背新闻规律,只能博来一时的名利,终将被读者厌弃,甚至陷入侵权违法的风波之中。
“应当承认,很多贪污腐败官员的私生活确实存在‘桃色’现象,对这些有凭有据的‘桃色’事实进行报道无可厚非,也应当注意分寸。”一位纪检官员说,对腐败现象报道的最终目的是惩恶扬善、警戒后人,促进政府的廉政作风建设,“毕竟私生活只是腐败现象的一小部分,过于纠缠私生活细节,往往会忽略腐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削弱了报道反腐新闻的真正目的。”④
2、加强媒介的自律
少数媒体记者丧失职业操守,为了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使自己所服务的媒体获取更多利益,便不顾一切地去打探隐私。反腐新闻中提及的女性,其照片、家庭背景、家人照片,往往也被媒体们毫无顾忌的扒出来。在反腐报道中,媒体应加强社会责任感,引导主流价值观,将目光焦距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所谓的花边新闻上。黄色新闻固然在一时可以引起轰动,吸引眼球,但是从不利于受众对事实的了解,更不利于新闻事业的长久发展。
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仍是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现存男性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和合理的角色。大众传媒领域对女性的偏见需要受众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媒体的自觉。中国未来反腐任重道远,媒体要推动新闻专业主义的成长,使新闻媒体客观、公正、深入的报道成为反腐利器,进而构建起理性、稳健、开放、包容的舆论平台,是每一个媒体所应作出的努力。在今后的反腐报道中,媒体应以尊重事实为准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王波,《颠覆与重构之间——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的反思》[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
②沈奕菲《: 被建构的女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③魏娜、姚秋月,《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3)
④李光明,《法律为“桃色女贪官”褪桃色警惕反腐新闻“桃色化”》,新闻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07/03/content_8480871.htm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