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字词,扫清障碍
学生扫清阅读障碍,顺利阅读文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完成。通过自主预习,学生们能够分清自己已经掌握的汉字以及不认识的字词,并且通过翻查字典等方式进行学习,直到自己能够弄清、弄懂字词的意思,然后将其积累下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教师就注重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当一名小老师吗?明天就可以给你一次做老师的机会,由你们来教我们大家学习生字词,你们说好吗?今天,大家一定要认真准备,我们比一比谁做老师做得最好?”这样的激励让学生们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大家跃跃欲试,都要争当小老师。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在黑板上书写下预习时找到的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生词,然后引导同学和自己一起学习。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态度非常认真,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教大家读准字音,然后还和大家一起分析汉字的写法,帮助同学们识记汉字的字形,同时也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字义。通过共同努力,学生们掌握了“屈辱、万般无奈、建议、谋臣、后患、耻辱”等词语。在大家对生字词掌握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始做“开火车”的小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强化了自己的记忆,文本中的生字词能很好地掌握,预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字词教学是基础,只有掌握清楚了字词的音形义,学生们才能顺利阅读课文。字词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们在课下的时间通过各种方法解决生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这样的过程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实现了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预习重点,自主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因为自身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分不清阅读学习的重点。如此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高效学习。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圈画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对文本进行初步把握,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爸爸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妈妈,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就像是茉莉花一样,虽普通但纯洁感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同学们,请大家仔细阅读、认真品味这篇文章,在扫清生字词的基础上,想一想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明天我们一起就大家的学习重点进行文本探究。”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在课下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在第二天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这样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感人至深,究其原因,发现和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分不开,我们学习的重点就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可以说,这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例如有的学生抓住文本中“直奔”一词,认为这样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当时父亲的心急如焚,表现了对母亲的牵挂。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效果很好。在阅读教学中,重点突出地进行学习是成功阅读的关键,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是重点突出,而预习过程让学生先明白阅读的重点,这样就能高效率阅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预习难点,突破瓶颈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点,如果学生们的预习不够充分,那么,突破阅读难点就会非常困难,学生就可能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同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所以,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同时明确学习的方向,这样就能在学习中重点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通过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为他们明确阅读的难点,为课堂的高效阅读奠定良好基础。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把握故事内容比较容易,但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认识不够,预习让我们明确了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内容。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同学们,詹天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他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经过预习交流,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1.信心: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詹天佑总是能够不怕困难,也不惧嘲笑,坚信自己能够成功;2.细心:工作中仔细,保证最精确的计算;3.苦心:不怕吃苦,自己亲自去勘测路线,掌握第一手资料;4.恒心:哪怕条件再恶劣,他都坚持下来;5.决心: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一教学实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明确文本学习的难点就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学生们通过预习,认识到这篇深文中关于詹天佑的“五心”,顺利突破了学习瓶颈。
四、预习争议,感悟内涵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文章中的一些内容容易引发争议,而往往这些有争议的内容就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就要抓住文本中的争议性内容进行充分思考。学生的这种主动思考、踊跃表达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预习效果的提升,还能推进语言阅读、分析、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时,学生的预习就围绕文本内容中有争议的点进行。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初,学生们就对文本中的内容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李广是一个大英雄,而有的学生认为李广这样的将军竟然分不清是石头还是猎物,说明李广眼力不佳。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就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经过充分的思考,学生们获得自我的认识并积极发言:“李广将箭射到石头中,将士们怎么也拔不出来,让我们看到他武艺的高超,而这样英勇的将军镇守边关,肯定是令敌人胆寒的。”学生的发言一方面可以反馈自主预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进行充分预习,教学时才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预习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主动,能使他们找准学习的方向,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