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学原理论文范文,教育学原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建构与深化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10-06
  • 阅读量9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由本体论(或本质论)、本源论(或根源论)、结构论(或关系论)、发展论(或前沿论)构成。本体论、结构论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和系统,使理论更加丰富并具有逻辑性。本源论研究应进一步加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理论根基。要特别重视发展论研究,更好地服从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人们提供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


  作者简介:郑永廷,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原理,就是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两个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展开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发展理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持续、深入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立之初,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基点,主要是阐述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新要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成长与壮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基本矛盾、范畴体系、要素结构、运行过程等基本问题,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本质、规律、原则、要素关系等内容,建构原理体系。经过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反复讨论、大胆争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统编教材。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的设立与增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基点再次发生转变,开始综合研究原理体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根源等关键问题,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标志,必须在理论上回答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或本质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是什么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内涵、外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基本要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环节、运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具体规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或“思想统治”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的逻辑展开,即实践是认识的根源和思想指导实践不可分割;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本质的必要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协调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需要本性”的必备方式,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与精神需要,都要有相应的满足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与结构,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类型、特点、作用与关系;教育目标的类型、层次与作用;教育内容的类型(即理论内容、实际内容、知识借鉴等)、内容体系、内容选择与整合;教育原则体系与方法论;环境的特点与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载体及其综合运用;教育管理与评估。


  (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或前沿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原因与前景,包括: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又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围绕、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动员、引导广大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并提供解决人们所面临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标是要在理论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或本质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问题的罗列,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抽象,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要从社会与人的两个层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阐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解除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社会存在与发展方式的信念,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或本质论)的展开,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理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与应用性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或前沿论),既是社会与人的发展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与人的发展服务的基本职能,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深化研究的任务


  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专著与论文,虽然各有侧重与特色,但前期多数成果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研究,后期一些成果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或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或前沿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多以独立专著、论文出现,只有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著有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研究内容。这种状况使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专著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度;前面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存在多样化表述问题;不能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难以为人们提供解决当前所面临现实问题的理论。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


  (一)深化、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或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只有深化研究,使理论彻底,才能达成共识。如果对研究的概念理解不一致,或在研究过程中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设定;如果研究只是各抒己见,缺乏讨论、争鸣,都会导致在基本理论研究上的差异甚至对峙,这种“概念理解不一”“不必要设定”“各抒己见”以及成果的差异和多样化,在前一部分已经梳理。


  所谓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就是追求同一理论内涵的内在联系和相关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具有系统性,一是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逻辑体系,不是零散、平行摆放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虽然可以各有侧重、显示特色,但不管其研究成果多么与众不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与规范,必须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缺乏逻辑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难以称之为原理。二是要在内容研究上形成体系,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体系(即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具体规律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等,只有将每个研究内容形成系统,才能赋予研究成果理论性,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本色。如果将研究内容平行罗列,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缺乏理论性与说服力。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研究已经涌现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各个层面、视角,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有学者通过文献调查,汇集了中外古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先哲、学者,以各种人性(预设人性为善、恶、有善有恶、无善无恶、自然人性、理性人性等)预设为前提(虽然这种预设是主观的、不科学的),都阐述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即使是预设人性为恶的各种宗教,也把向善、求善的道德教育作为必要方式。有学者从哲学高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力图从本源上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根据。还有学者分别从认识、价值、政治等层面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要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和人两个层面的本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普遍性入手,才能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自阶级社会以来就有阶级统治的著名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8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阐述了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的辩证关系,肯定了占统治地位思想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强调“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98-99。所谓“思想的生产”,就是人们为了认知世界和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探索、创作和精神生产的活动;所谓“思想分配”,是指按一定规定把思想分配给社会、社会集团以及社会成员的过程和形式。传媒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文化活动等,是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要采用的“思想分配”方式。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是由一定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或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实施“思想统治”或主导社会发展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摒弃了主观的人性论假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中,科学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社会本质和人的需要本性。实践本质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实践本质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讲,人必须坚持思想领先,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任何实践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有思想无行动只能称之为认识,不是实践;有行动没思想只能称之为本能,也不是实践;只有思想与行动统一才是实践。“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2]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增强主观能动性、指导人的正确行动中必不可少。


  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进行了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3]人的社会本质既决定人对物质关系的需要,又决定人对思想关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满足人们形成与发展合理物质关系与正确思想关系所必备的方式。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本质所必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5]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6]132这就是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进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123全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需要。社会生产、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是满足人的全面需要的基本方式。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本质、需要本质的理论,科学解决了人的认识、人的思想关系、人的精神需要产生的根源,从而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进行科学论证。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延伸。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解决人们现实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任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仅要提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理论,更要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沿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确立并部署了一系列战略决策,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012年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7]同时,总书记根据我国社会的性质与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国梦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想内容丰富,不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还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与决心。


  (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研究


  201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明确定位,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展现,对加强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度,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加重视并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自觉抵制、批判错误思潮的影响;研究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三)开展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价值目标,又是价值标准,在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上各有侧重、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有利于把个人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有利于推进立德树人活动。为此,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聚社会正能量、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抵制错误价值观、引领多样价值观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研究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深远意义;研究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新方法;研究如何把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去。


  (四)重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总书记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总结党的十八以来的发展进程,提出并部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教育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动员、引导、团结广大群众,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作贡献。同时,要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引导人们明确新要求,提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认识,即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性与发展性;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蕴涵与实质。其次,要帮助人们坚定新目标,激发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即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蕴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尤其需要精神创造力和精神凝聚力。最后,要研究新课题,即研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发展,改革开放观念的新发展,法治教育的新发展,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