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讲解与操作演示的单调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信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类的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出来的,而是自己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断进步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与积累知识的过程。自主学习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生本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相对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具有操作性强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针对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习惯,是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引入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靠兴趣来支撑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以“趣”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训练低年级学生鼠标的基本操作时,可利用电脑当中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鼠标的操作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网上下载警察抓小偷、打飞机等游戏,使指法训练富有情趣。在学生掌握了画画基本操作以后,可以邀请美术教师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将枯燥的信息技术课与美术课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在游戏模式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例如学习复制与粘贴时,在学生学会用鼠标拖拽操作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鼠标有几个键?学生就会在电脑上按右键,从而发现新的功能,学会用右键操作复制与粘贴文件。
二、质疑解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为主的“输液型”教学,教师边操作边演示,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学生在被动听讲中很难产生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也就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动力也就无从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驱动下产生探究动力。例如,执教“让网页图文并茂”这一内容时,教师问学生:“在文档中插入多个相同的图片,每次都进行“插入”操作,然后再调整图片的效果,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同样可以插入图片,并且不需要每次都对图片的效果进行调整,简单而方便。”再如,在学习“我为学校添绿色”一节内容时,教师展示了用矩形、直线、颜色填充工具绘制的花草树木,学生自然会问:“怎么花草树木的叶子与枝干都是直线的呢?”从而引出关于曲线工具使用的相关知识,教师让学生把原来的图画复制到自己电脑上,让学生通过橡皮工具、喷桶工具和曲线工具进行修改,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提问,最终解决问题。
三、互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观察、搜集素材等,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品尝探究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执教“制作电子报刊”内容时,小组成员合作制作一份主题为“美丽的校园”的电子报刊,各小组由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进行协作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有的负责搜集素材,有的负责编写文字资料,有的负责电子图片的美化等,最终进行融合,成为完整的作品。各小组的作品上传至网络,由学生们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学生们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与合作成功的快乐。
四、评价激励,激发学生学习自信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多种评价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深层次的要求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能把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评价的唯一目标,而是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兴趣、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中可以实施学生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及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例如,在“制作动画”课程结束后,可以举行作品展示活动,使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生的相互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不断进取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