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国有资产作为我国事业单位运营的重要资金来源与保障,其管理和使用的效率,不仅关系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与资产经营的实施,还与经营主体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结合高校国有资产的自身特征,从管理学角度分析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意识、系统、机制、监督等方面的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实现管理效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作者简介:马瑞婕(1984年―),女,中级经济师职称,硕士研究生,在新疆大学国有资产处工作。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是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维持组织运营的经济保障。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是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必要路径。
一、资产运营与管理存在问题
高校不同于其他经济主体,其国有资产有自身的特征:一是受服务对象和教育属性影响,资产涉猎行业广、名录繁杂、投入规模差异大的特征。例如,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设备采购、图书、易耗品等,内容不仅跨列建筑、经济、出版、电器等多个行业,投资金额也大相径庭;二是受到学校教学周期的影响,校内的基本建设和资产运营要围绕教学做好服务和保障,要尽可能降低资产运营和管理对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三是高校自身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资产具有一定的公益附加值,例如来自国家投资的扶持项目、个人或企业基金的捐赠等;四是受到资金来源影响,高校的国有资金专项性更强,交叉使用频繁。一般而言,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家投资、专项资金、企业资助、高校自筹,不同来源的资金扶持项目的种类不同,同一项目的资金构成也较为多元。
总体看,我国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法》、《政府采购法》的有关制度、操作程序和监督方式为准绳,各地区、各单位依据自身实际又设定了不同的管理条例和规定,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还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管理意识薄弱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思想,绝大多数高校缺少现代化的管理常识。其中,对管理机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的漠视,直接导致了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徇私舞弊和渎职贪腐;管理意识的淡漠,是纪检人员监督职能缺失,领导违规干预招标、工作人员不规范操作频发的思想根源;第三,行业发展的不规范,缺乏对人员管理意识的激发和培养,使得高校上下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资产管理氛围。
(二)系统打造不完整
截至目前,高校资产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模式,在具体运作中,呈现各部门分头运作,缺少互动配合,责权划分不清,管理呈现多头乱抓的混乱局面。其中,机构设置不独立和专职人员不足是系统难以建立的问题根源。专业性工作集合性不强,工作流程冗杂、易反复,监督常现盲区,是管理无法有效运行的主要原因。
(三)制度建立不完善
制度建立不完善是管理中不规范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产运营作为市场化运行的手段,一直都与市场紧密相连,要实现对资产的有效控制,就必须用市场化手段以及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但另一方面,高校资产受自身属性影响,项目施工和企业的选择不能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即现有的行业制度又不能照搬使用。这样造成了高校在资产制度建立方面,一直缺乏统一性和可操作性,致使管理的关键环节无法准确把控,无法实现整体的监控和规模化管理。
(四)监督不到位
事实上,监督作为高校资产管理的必要途径,在具体操作中,一直存在有监督意识无制度保障,有监督行为无专业支持,有监督内容无制约方式,有部分监督无监督整体等诸多问题,甚至在部分关键环节存在“真空地带”,致使高校资产监督管理频发“短板效应”。主要表现为监督责任不明确、监督程序不到位、诚信体制建设相对落后等方面。
(五)人员管理缺失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明晰、人员权责不到位、追责制度不完善等人员管理问题。在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由于涉及规划、决策、招投标、建设、运营、监督等多个专业类别,相关工作部门与人员的管理缺失,集中体现在专业实践、逻辑分工、监管责权划分等方面,不仅会为高校资产运营造成损失,还对创造管理价值造成了影响。
二、提升资产管理效能的对策
现代管理理论提出,管理职能应该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部分构成。在实际运作中,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贯穿预算、审核、采购、拨付等诸多过程,涉及了规划、监督、审计、资产管理等多个部门,包含了形成预算、上报审计、组织采购、资金拨付等诸多内容。
(一)强化管理意识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意识,是维护高校资产利益,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留住经济人才的首要矛盾。具体而言,加强管理意识、责任意识,首先要提高对管理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形成责任追究制度,杜绝违法招投犯罪,防止资产流失。其次是转变思维,树立现代管理和市场经济理念,时刻把握法制管理的基准,强化监督透明,加快高校资产的现代管理运行。另外,营造有章可循、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自觉自律的良好氛围,推动资产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法制化发展进程。
(二)打造管理系统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建立就是在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单位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并形成制约关系,实现过程的整合和一体化。即一方面要构建独立性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建立符合高校资产特点的资产管理方式,并明确过程;另一方面形成高校资产整体性的系统管理模式,并建立与各相关单位的互动关系和制约作用。通过搭建相关单位与资产管理机构的系统模型,实现校内资产的合理化运营,为实现高效资产的有效管理,降低投资成本,维护规范化的管理环境提供组织保障。
(三)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转型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的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在保证物资和建设质量,节省资产投资,加快项目进度,预防和减少腐败滋生,发挥社会效益方面成效显著。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进程、完善制度建设,对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规范高校资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四)加大监督力度
实施内容和过程的监督是资产监督管理的核心途径。加大对高校监督力度,实现全程化监管,是高校优化管理环境,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即通过效能监察和项目稽查,加强监管覆盖,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实现双向的动态监督。通过设置专职监督人员,一人一事、自始至终、责任到人,最后形成监督报告书,并作为今后监督评估的依据。
(五)重视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鼓励全员参与管理是实现管理的有效途径。高校招投标管理工作应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权责范围,鼓发管理意识,提高运作效能。积极树立岗位“主人翁”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实现人本效能。
伴随我国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国有资产的运营与管理更是面临巨大变革。怎样在此番体制转型中,规范资产处置管理流程,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促进资产管理有序安全高效运作,将成为将来一个时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转型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