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加强学具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10次
  • 评分4
  • 48
  • 0

湖北省枣阳市特殊教育学校(441200)王淑霞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具的作用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操作好学具,充分发挥其功能,已成为数学教研的热门课题。

1注重启发引导提高学具操作的功效

1.1引导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要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有机结合,就要恰当地把数学概念寓于学具操作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如认识4,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想一想,教室有几面墙、黑板有几条边、桌面有几个角,突出这些物体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字4表示,让学生初步抽象出4的基数含义;接着在计数器上拨珠理解3与4的顺序,摆方木块比较3和4的大小,摆小棒掌握4的组成。通过一系列操作、观摩活动,将4的认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达到扎实的理解和记忆。

1.2引导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中的基本计算,要通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灵活性,逐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使学生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而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量变化的表象,就有利于较好掌握算理算法。如笔者在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时,先让学生往空火柴盒里装10根火柴棍,再在盒外放3根,问:“盒子内外一共有多少根火柴棍?谁能不用数就告诉老师是多少根?你是怎样想的?”接着让学生把盒里火柴棍改为9根,再问:“谁能把火柴棍移动一下,就可以不用数,一眼看出盒子内外一共有多少根?”学生受前面操作的启发,很容易想到从盒外3根中取出1根放到盒里,与9凑成整十。至此,学生已领会了为什么“先凑十再相加”的道理,并建立起怎样凑十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9加几打下基础。

1.3引导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局限,不易理解题意并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增强感性认识,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

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先通过准备题摆“三角形”和“圆”的操作,复习同样多、比一个数多几的概念,使学生建立较大数可以分成两部分的清晰表象,为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算理加深感性认识。然后教学例题:“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结合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提问让学生逐一讨论:白兔多还是黑兔多?白兔的只数由哪两部分组成?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该怎样算?学生有了准备题的基础,因而容易理解白兔的只数可分为 7和5两部分,白兔只数里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比黑兔多的只数,应当用减法计算。

1.4引导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引导好学具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如教学6的组成,教材要求学生把6个正方形分成两堆,并想一想有几种分法。学生有3种分法:①1和5、2和4、……或5和l、4和2……;②5和1与1和5,4和2与2和 4……;③1和5、3和3……。在此基础上,提问:你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喜欢第一种分法,因为左边的数一个比一个多(或少)1,右边的数一个比一个少(或多)1,容易想些;有的说,喜欢第二种分法,因为分一次可以说出两个;第三种方法容易遗漏,不好。这样就把操作与思维的条理性、有序性联系起来了,有利于启发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1.5引导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逐步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方法、操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促进思维的逻辑性。如教10以内数的连减时,先让学生摆出8个五角星,然后拿走3个,问:还剩几个五角星?再从剩下的5个五角星里又拿走1个,问:还剩下几个五角星?要求学生边操作边用数学语言复述:“从8个五角星里拿走3个五角星,还剩下5个五角星;再从5个五角星里又拿走1个五角星,还剩下4个五角星,所以算式是8—3-1=4。”

2坚持三个结合防止学具操作的误导

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应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注重实际效果。如果单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就会流于形式。

首先,要把学具操作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编写的,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系统性、联系性,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直观教学材料,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操作过程。

第二,把学具操作与教具演示、板书图示和讲解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过程设计,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学具,并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接着,教师要抓住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秩序地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演示或板书要有层次、有节奏,讲解要准确、简捷而清晰,突出操作的目的,为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与步骤创造条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巡视辅导,要求认真正确,不图省事,不走捷径,以便达到操作的预期目的。

第三,把学具操作与课堂提问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提问是考查学生操作目的要求是否明确,思维是否清晰、正确的方法之一,也是引导学生动脑筋、学说话,培养学生思维和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思维、语言与操作、观察是相联系的。操作、观察是思维的起点、前导和外在的反映;思维是操作、观察的内化,是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载体,能促进操作、观察的内化和思维的建立。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应恰当地进行提问。设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和应变性,要力求问语有思维深度,引起悬念,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既动手动眼,又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操作、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收稿日期:201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