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研究

  • 投稿蓝调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926次
  • 评分4
  • 20
  • 0

曲海成,郭 伟,梁雪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5)

摘要:针对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阐述如何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感知企业;一体化管理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54-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UPRP20140076)。

第一作者简介:曲海成,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架构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quhaicheng@lntu.edu.cn。

O 引 言

依据国家中长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教育部于2010年6月出台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项目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可达2000万人,而每年至少需求80万人以上的软件人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未来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鉴于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对软件人才的强劲需求,国家高度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国内有200多所高校先后设立了软件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软件人才。但是,一般高校在专业教育上往往注重学术研究,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而忽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的工程能力弱、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软件人才的培养同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一方面,培养的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层次较高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常常招不到高质量、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样的矛盾也造成了我国软件人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软件产业的落后。因此,“卓越计划”要求高校必须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层次的、面向应用的、高质量的中高级软件人才,这也是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1 卓越人才“企业定制”培养模式

1.1 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之一,从2002年创办之初,便确定了“工程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早在2006年,软件学院便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开始合作,以项目实训的形式率先在省内高校开展合作教育,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平台。2011年开始,软件学院通过与著名软件企业联合培养,实施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以知名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深层次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软件企业的开放式办学体系,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软件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 “5+2+2(学期)”培养模式构建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校企合作教育的要求,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著名软件企业的项目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依据企业需求及软件产业特点,开设企业定制培养班,探索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5+2+2(学期)”联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整个培养模式面向4年制本科生,共分9个学期(包含2个暑假工作学期)完成。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企业定制”培养模式侧重于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参与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整个学生培养模式分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阶段。校内培养阶段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工程基础为核心,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课程综合训练项目(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企业培养阶段,学生利用1个工作学期(大三暑假)加1个学年(大四1学年),在企业完成项目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最后,校企双方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2 实施方案

自2006年以来,软件学院在近10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公司选择、方案评审、过程监控、成绩考核、就业管理等一整套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和特点,充分挖掘与著名软件企业深度合作的潜力,先后与东软睿道、大连华信、文思海辉、甲骨文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结合学校工作学期的有关要求,创新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工程实践基地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路子。

2.1 定制人才培养流程

“企业定制”联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整个流程由前期准备阶段、联合培养方案制订、学生选拔、企业培养和入职指导5部分组成。前期准备阶段通过走访实训基地、明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校企合作定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框架,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由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实验、实习、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订,解决高校课程体系与行业及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企业定制”培养模式奠定框架基础。学生选拔环节,实行双向选择,学生首先会到企业进行短期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文化及技术发展动态;企业在四年级上学期到学校进行宣讲、笔试和面试,达成共识后签署三方协议。企业培养环节,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开发能力培养以及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培养。企业培养后期侧重人职培训,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学习都在这一阶段完成。

2.2 教学体系构建

在整个“企业定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课程体系,新的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限选和专业实践4部分构成(见表1)。整个教学体系学生需要修满188.5个学分才可以申请毕业答辩。其中公共基础教育(包括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方案由基础教学部和软件工程系联合制定,由基础教学部负责具体实施。专业教育和专业限选课课程方案由软件工程系和合作企业联合制定,软件工程系负责具体实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NET框架程序设计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联合讲授。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与企业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实施。“定制培养”注重特色与个性化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也相应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特点。学院与大连华信合作的实践教学将4个实践教学层次与大连华信教育基地充分融合,缩短在校学生与企业职业人的距离。4个层次的合作培养模式分别在4个年级中开展,其中:第1层是一年级认识实习(职涯点亮),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概况;第2层是二年级开展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类实践),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第3层是三年级开展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习类实践),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第4层是四年级学生实训、实习(企业级应用类实践),全面提高职业竞争力,保障就业质量的提升,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

2.3 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与运行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培养质量由学生和就业单位来评价。定制培养过程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加项目开发与实施,用感知、体验的方法,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而不再把获得相关课程的及格分作为学习目标。定制培养过程中,学校须随时对各定制企业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对定制培养方案的每个细节进行动态监控;另外,对学生毕业流向进行跟踪,并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纳入人才定制培养模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多角度全方位对“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程跟踪与监控,不断根据企业和市场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有力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项目实施保障方面,依据国家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正式推出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教育纲要》,全面启动合作教育;同年,学校被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3年软件工程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3批学科专业。学校给予软件学院和软件工程专业在师资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设备投入等各方面优先支持,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院也专门成立实习实训部门,负责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运行、监控、考核、评估等工作。为了更好地与企业定制培养接轨,学院先后在2011、2012、2013年的暑期分3次,共派遣12名青年教师赴东软集团、达内教育集团及甲骨文公司学习软件新技术,为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此外,学院依据行业需求动态设置前沿课程,邀请软件企业派出项目经理、工程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及实习,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安排顶岗实习岗位,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报告、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了解企业需求、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等。上述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卓越人才“企业定制”项目的实施。

3 实施效果

2011年软件学院依托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始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12月12日,学院与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签订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一东软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书”,开启了“企业定制”人才培养的大门;先后又与中软、大连华信集团、文思海辉、甲骨文等著名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共建,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联合搭建工程实践平台,联合进行课程建设和建立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制定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创新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工程人才。仅在2013应届毕业生中,已有65名学生入职东软,24名学生入职文思海辉,23名学生人职华信,18名学生人职中软国际,11名学生人职文思创新公司,在国内著名软件企业(营收前5名)的入职率达到了38%,使软件学院应届毕业生达到了较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企业对新人职员工满意率达到95%以上。

4 结语

为有效解决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工程实践能力弱,对新岗位适应能力差,软件人才培养同软件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错位的问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作学期,与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开展“5+2+2(学期)”联合定制培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定制培养合作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卓越人才定制培养合作教育效果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执业竞争力。

校企联合、企业定制的软件人才培养实践,让学生在软件开发领域由校内的“基础层”水平达到“工作层”水平,真正提升了其工程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了一种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定制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1-12,

[2]骆斌,葛季栋,丁二玉,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 9-13.

[3]周秀珍,李家坤.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29): 253-254.

[4]张兆印,陈超,曲晓峰,等.软件工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2): 43-45.

[5]李万龙,郑山红,赵辉,等,多样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 1-4.

[6]郑国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4(6): 149-153.

[7]陈思宏,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制式课程体系实施方案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 226-227.

[8]刘万军,王永贵,邱云飞,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应用研究(英文)[J].计算机教育,2010(9): 133-135.

(编辑: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