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可行方案探讨

  • 投稿Caib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223次
  • 评分4
  • 15
  • 0

邹 勤,王 骞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从西方大学导师制和我国古代书院教学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理念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分析我国高校推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提出在计算机本科推行导师制的可行方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导师制;书院教学;计算机专业特点;生师比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61301277)。

第一作者简介:邹勤,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安全,qzou@whu.edu.cn。

1 现代大学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

在15世纪初,导师制最先被引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的理念在于: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核心,以师生的双方合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制规定以学院为单位,负责人为“院长”,每一名学生由一名或数名导师指导,学生寄宿在校,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会面一次,导师通过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在频繁的接触和深入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增进学生的学问。在过去的600多年间,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时至今日,导师制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公元940-1902年间,书院教学在我国创立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与西方的导师制有一些共同特点。因为书院多建在山上,古代书院的负责人被称为“山长”。山长是书院最高行政领导和学术权威代表,通常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由于书院“门户开放,讲学自由”的办学理念及在杰出人才培养中的显著成效,自宋朝起书院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学术圣地。书院的培养目标是学术精英,老师需具有独立的学术品德,学生则尊崇独立的自学精神。书院的管理内容包括招生、考勤、考试、行为举止规范等,在教学方面,制定教学内容、讲课时间、考试科目等;书院的师资大多是时代精英,对文化交流和学生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书院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老师言传身教,师生辩论释疑。

可以看到,西方导师制和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上有许多共同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方高等教育兴起之后,我国引进了高等教育模式,采用了导师制,而书院教学模式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书院教学和导师制有一些共同的教学理念:它们都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讲究学术自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我国,“品德高尚、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因此实行导师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还将促使学生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修养、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

2 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可行方案探讨

导师制在我国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北京大学率先引进和施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随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170余所大学相继实施了本科导师制。

2.1 本科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自实施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明确、激励机制缺乏、监督机制缺失,但笔者认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定位不准确。本科导师制定位不准确,导致实施过程中概念模糊,从而造成指导老师职责不清,更无法制订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导师制的初衷是精英教育,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因此在本科导师制定位的问题上,存在的实质问题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矛盾。

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图1展示了1990-2014年历年的高考报考和录取人数曲线。在学校扩招的同时,国家对教师队伍的扩充和素质的提高虽有一定的重视,但教师增长的速度远未能赶上学生扩招的步伐,多数高校生师比过高。图2显示了过去15年我国高校生师比(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的情况。可以看到,自2006年以来高校生师比一直保持在17以上,其中2013年高校生师比为17.53:1,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入学率达到34.5%,高等教育已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教育。与此同时,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为229万,教师规模难以满足本科导师制的要求。此时,将传统的精英教育导师制,施用在大众化教育的本科生上,自然会给本科导师制定位造成难题:到底该进行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如果本科导师制定位模糊,导师便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因此,大学应首先对本科导师制进行准确定位。

2.2 计算机本科专业的特点

计算机类专业领域的特点可以用“快、大、精、严”来概括,即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计算精密、逻辑严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不仅需要会操作计算机,会使用一些现成的软件,而且要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制造计算机,更好地开发计算机的新系统、新功能和新软件。

2)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需要掌握或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算法等,这些都涉及对二进制数字的精密处理,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数字逻辑、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

3)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计算机类专业领域属于信息科学范畴,学生需要适应信息爆炸式快速增长、闪电式快速更新的节奏。计算机软硬件不断更新,算法不断更替,课堂讲授的一些内容很快会过时,这就要求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2.3 计算机类本科导师制的可行方案

1)本科导师制面向大众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中。

在这种方案下,导师较均衡地指导所带学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一些高校,一个本科生导师常常对应20名以上的本科学生。导师由于精力有限,可以采用统一的指导模式,如讲座、交谈、辅导等,较均衡地顾及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本科导师制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例如规定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学分,利用教学管理体系对老师和学生在导师制下的行为进行监管。在教学体系中,应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容进行定义、量化和考核,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本科导师制面向精英教育,纳入科研体系中。

导师选择性地指导一部分本科生,以参与科研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让本科生在科研中接受先进技术浪潮的洗礼,为将来深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和进人工业界工作打下技术基础。在一些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打算国内考研或出国深造的人数比例较高。通常计算机领域有大量科研与实践项目,参与科研项目对这些潜在的科研新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本科导师制纳入科研管理体系之中,制定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工作量考核量化办法,例如制定本科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包括合作的科研论文、科研竞赛获奖等。

前面一种定位较适合综合型大学,后面一种定位较适合研究型大学。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一些高校可以将教师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教学型、科研型等,一所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可以结合以上两种本科导师制定位,一个学生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导师。

3 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实践

以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为例,学校的本科生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划分,本科生导师被命名为班级导师。一般情况下,一名导师对应一个本科班级的全部学生。班级导师由在职教师担任,包括师资博士后、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为了班级导师制的实施,学院制定了班级导师的职责、考核内容及激励办法。

3.1 导师职责

本科生班级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健康辅导、行为辅导和就业辅导,协助专职学生开展学生工作。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理想;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经常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在学习和学风方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有关教师和部门反映并提出建议;在业余科研方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从事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在生活和就业指导方面,要求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严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中开展加强寝室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3.2 考核与激励

为了评估班级导师的工作效果,学院在每学期末对本科生班级导师的工作进行考评。考核的形式采取导师自评和师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和所指导班级学生的反馈意见纳入考评系统之中。考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导师下班级工作情况、班风与学风建设情况、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

考核为优秀的条件是:工作考核合格并有图3所列情况之一者。从图3可以看到,第1、3、4条对应大众化教育,第2条对应精英化教育。

考核为合格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认真履行班级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健康辅导、行为辅导和就业辅导,积极协助专职学生政工干部开展学生工作。

(2)按时参加工作交流会,认真完成本年级辅导员指定的相关工作。

(3)班级无重大涉及安全稳定事件发生。

考核为不合格条件有以下几点。

(1)不能履行班级导师岗位职责。

(2)所带班级出现打架斗殴、考试舞弊或其他严重违纪事件并造成恶劣影响。

(3)所带班级出现责任性重大安全事故。

(4)班级学生测评结果不合格率超过50%。

3.3 实施情况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班级导师被委任负责某一特定班级,班级导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决定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教师管理办法将教师分类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别,不同老师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法。

教学型的老师一般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偏重指导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作业、考试辅导)、课堂纪律的监督(上课出勤检查)、班级学风建设(班会交流);科研型老师通常引导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教学科研型老师可两者兼顾;社会服务型教师能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优势,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不同类型的班级导师均有机会获得考核优秀。

一般情况下,教学型导师普遍采取面向大众教育的工作方式。另外,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弘毅”班,“弘毅”班由入校成绩优异的少量学生组成,学生进入大二开始选择一名导师,导师由教授担任,此为典型的面向精英化的教育。

4 结语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点是对本科导师制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施需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点,根据学院师资力量和结构层次、生师比来制定合理的本科导师制方案。我们赞成面向大众教育的本科导师制适合纳入教学管理体系,而面向精英教育的本科导师制适合纳入科研管理体系,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践经验说明了以上办法切实可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 85-88.

[2]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23(2): 51-54.

[3]荆山,孙丽娟,孙润元,以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 33-36.

[4]谭春娇,刘越,赵亮.本科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与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5(6): 5-7.

[5]孟丽菊.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方法及其启示[J]江西教育科研,1999(3): 70-72.

[6]张秀琴.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349-351.

[7]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1): 5-7.

(编辑:孙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