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教育技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服务区域产业的高职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探索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1001次
  • 评分4
  • 12
  • 0

李清平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与应用系,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通过调研杭州市转型升级IT企业的人才需求、引进渠道和困境、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及合作形式、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等,提出IT企业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机制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式,使高职IT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合作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区域产业;高职IT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模式

0 引 言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将加快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重点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信息安全、服务外包、数字文化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1-2]。

随着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IT人才培养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人才,另一方面毕业学生却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这为转型升级阶段的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当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政府层面的保障机制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内容方面。当前的校企合作中,对合作内容的理解普遍停留在一些具体的事务上,并没有涉及合作理念、培养愿景、专业设置、技术开发、校企文化融合等深度合作内容。

(2)合作关系方面。在大多数校企合作过程中,通常以高校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制订人才方案和教学大纲等,高校是“主角”,企业是“配角”,合作双方的关系不深入、不对等。

(3)合作利益方面。目前的校企合作利益设计主要强调学校利益,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互惠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3-4]。

IT专业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职业人,校企深度合作势在必行。

1 转型升级IT企业的人才需求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高技能类岗位的人才需求由7.73%上升到13.23%,其中物联网、信息软件等产业的人才净雇佣指数达到了80%以上[5]。这反映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日趋受到重视。对杭州范围内33家IT企业和15家非IT企业的调研情况和数据统计分析说明,转型升级期的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1 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不论公司的规模如何,主要的IT技术人员分为两类:工程设计人员和工程实施管理人员。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都聘请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才进行工程的设计工作,而高职毕业生主要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规模较小的公司则希望招聘的人才最好具有设计和管理的双重能力。

1)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通过调研,高职IT毕业生在工程建设及管理岗位约占36%,硬件维护约占15%,技术服务约占20%,网页制作约占11%,软件编程约占8%,行政管理约占8%,普通技术工人约2%。

2)能力结构需求。

目前高职IT毕业生急需提高的能力主要是沟通协调及组织能力占38%,工程建设及管理能力占27%,可视化编程能力占16%,外语能力占11%,其他能力8%。

3)知识结构需求。

据调查,目前急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占30.2%,外语占16.5%,计算机网络安全占12.1%,企业数据库系统占10.3%,C语言占9.7%,C++程序设计占5.5%,网页设计与制作占4.8%,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占0.6%,其他占10.3%。

1.2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自我约束能力、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14个方面对高职IT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调研,并根据48家企业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实施上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培养。

2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

2.1 企业人才引进渠道及困境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使用最多的引才渠道是网络招聘、熟人推荐、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和猎头公司5种,比例分别达到了76.3%、60.2%、36.3%、31.6%和22.4%。由此可见,校园招聘并不是企业招揽人才的主渠道。

IT企业在引进人才中遇到的难题可以归为七大类,分别是人才渠道问题、人才供给问题、人才待遇问题、人才测评问题、人才环境问题、人才政策问题和人才融入问题,具体见表1。

2.2 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和开展的合作形式

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开展校企文化交流等方面。企业不愿意参与的项目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施。

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调研数据表明,63.7%的企业未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33.2%的企业仅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此外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为师生做专题讲座的企业各占10%左右,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培养、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等深层合作的企业不足10%。

2.3 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

制约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88.9%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80.4%的企业希望获得税收优惠,53.3%的企业希望能够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育费用,同时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或给予相关荣誉称号。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高职IT人才培养定位难以满足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需要。

高职IT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没有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设置的IT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不出区别,难以为本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培养针对性人才。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单一化,难以满足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技术革新的需求。

2)师资队伍结构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面对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担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队伍无论在职称结构、学历层次、整体素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以及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都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主要的是数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两大问题。

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难以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式变革,校企合用的深度有待拓展。

4)科技对产业转型支持力度不够。

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浙江省横向技术开发课题到款额低于人均1000元的高职院校有10所,难以对接转型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

3 IT企业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机制的构建

校企深度合作不仅仅是高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事情,还与政府、行业协会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密切关联。在IT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关键。

3.1 政府层面的保障机制

要确保校企合作长期有效,政府应制订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对合作教育过程中政府、学校、学生、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规范,保护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不仅要明确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方面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更应在政府作为、学校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和措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税收调控、财政投入、荣誉表彰等措施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适宜的政策环境,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6]。

3.2 行业协会层面的引导机制

行业协会在政府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合作标准,引导、规范和监督校企合作双方的行为;同时根据行业的发展,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3.3 校企层面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在综合考虑彼此发展愿景、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实习、员工培训或技术研发等方面,而应当根据双方的资源优势,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为合作目标,高职院校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强技能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发挥技术优势,参与到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中[7]。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为学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更重要的是利用自身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发展。

4 IT企业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

4.1 “校企研合一”培养模式

“校企研合一”培养模式是指对口引进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作为实训基地,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按照教学任务和企业要求,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训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熟悉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企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实训基地也可以作为校企科研和技术改进的场所,师生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寻找合作项目,直接在生产基地参与科研项目,服务社会。

4.2 “产教学合一”培养模式

“产教学合一”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把教室和实训基地搬到生产车间,学校负责教学、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在企业完成学习和生产实训,毕业后可直接转为企业职工;在实习期间直接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熏陶,缩短从学生到职员的适应期,企业也储备了高素质人才,减少招工、培训环节,减缩开支,从而实现了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8]。

4.3 “1+1+1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1+1+1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是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生在学校进行1学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后,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完成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品质的培养,然后再返回学校有的放矢地学习1年,形成理论—实践—深化学习的螺旋式过程,使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4.4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指订单招生、定向培养,这种“定向班”常冠以合作企业的名称,是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普遍使用且比较成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双方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力量、考核评价等方面密切合作,进行定向岗位的专门培养,重点突出实际技能的操练,使学院成为企业发展的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

5 结 语

校企深度合作是新时期高素质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随着杭州市加快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一线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高职IT专业服务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模式和途径,解决校企合作内容、合作关系和合作利益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R2014R024)。

作者简介:李清平,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与应用研究,lqpdan@163.com。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发改委规划处.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EB/OL]. [2014-10-17].http://3n.zjol.com.cn/05sn/system/2011/02/10/017286023.shtml.

[2] 杭州市人才服务局. 2013-2014年度杭州市十大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调研[EB/OL]. [2014-10-17]. http://www.hzrc.com/(14i4gevkllc4v0ebqyxc2m45)/view.aspx?id=207.

[3] 洪贞银.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3): 58-62.

[4] 罗旭东.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困境与思路[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11): 167-168.

[5] 杨戌标. 加快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J]杭州科技, 2010(3): 11-13.

[6] 王向红. 浙江省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11(11): 81-83.

[7] 陈志强. 高职高专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创新研究[J]. 成人教育, 2011(5): 40-41.

[8] 倪勇.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1(3): 72-74.

(编辑:孙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