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音乐辅助;教学法;教学应用;脑科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56-03
一、音乐辅助教学的研究现状
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就已经在美国开始盛行,1985年有关的研究主要基于学习与记忆神经生物学,该研究首次试图解决神经网络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间进行信息的传递问题。时隔数年之后,在1993年被美国音乐教育家全国大会誉为“对全球音乐教育有着惊人意义“的实验研究,通过数月的实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音乐对于空间智力发展有这积极的效应。在1994年召开的第102届美国心理学学会上,也公布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音乐学习能够提高儿童的空间推理。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也陆续有新的进展,包括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对于音乐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不仅美国在着手研究,其他一些国家也在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比如德国康斯坦茨大学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物理学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利用脑成像技术检测在音乐刺激作用下,人的脑功能活动区域和活动水平。我们国家在音乐辅助教学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二、音乐辅助教学的研究概述
21世纪是一个新纪元,知识创新在整个社会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知识创新需要对人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无疑人脑的潜能开发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知识创新需要开发脑部资源,脑部资源的开发需要先导性的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则需要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笔者基于现有的教学实践,经过8个月的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人数为260人,采用实验组和对比组,通过相关的实验结果及数据,来论证音乐辅助教学对学习者的影响。
三、研究过程及结果
实验组,采用的实验是每周二次的上机操作,在教学中加入音乐,观察其学习成绩。对比组,也是每周二次的上机操作,在教学中没有加入音乐,观察其学习成绩。经过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组的通过率高于对比组,同时实验组的成绩也高于对比组,具体的数据结果可如图1所示。
从图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13年平均分为76.85分,2014年平均分为81.72分,2013年的平均分比2014年的平均分低了4.87分;2013年及格率(即60分为通过)为96.48%,2014年及格率为99.40%,两者相差2.92%;2013年优秀率(即85分以上含85分)为15.00%,2014年优秀率为37.72%,两者相差近两倍。由此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知晓,音乐辅助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仅让学习者们在平均分上提高了,而且在及格率和优秀率方面也提高了。实验表明,音乐辅助教学法确实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但具体在哪些方面起作用呢?笔者从分子生物学、认知科学、信息加工理论和图式理论等方面,予以进一步分析。
图1 2013学年和2014学年等级考试成绩对比图
四、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音乐可直接激荡人的情绪(当然,通常是积极情绪)。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类似激素的小分子(38肽)可以迅速激活“环一磷酸腺苷反应成分的结合蛋白”(CREB,其功能是一种基因调节蛋白,存在于细胞核内),分子生物学还发现激素分子可以径直穿过细胞膜乃至核膜,钻入核内快速激活基因调节蛋白。而这个发现很有可能解释快乐情绪背景下,长时记忆不但容易形成而且维持长久的疑问。此研究可以说是新发现和新认识,直接确认了音乐作为人的一种智力形式的存在。
其次,音乐可促进内隐心理和外显心理之间的转换,可激发人脑无意识活动容量的无限性。在认知科学领域中认为,音乐是作为一种内隐心理的过程性形式存在,音乐可以以其内涵的丰富多变,逐渐把内隐心理过程向外显心理过程转换。音乐这时候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催化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符号对象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再者,音乐可触发人体大脑中的某些神经触发图型,供大脑的不同区域在互相传递信息时使用。音乐因为其本身具有的丰富性和结构性,能够使神经触发图型得到锻炼,进而激活大脑图型,强化它们在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使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图式理论,可知学习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图式,需要对图式加以分类处理。
五、音乐辅助教学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是等级考试科目,主要面向大一的新生。上课形式采用2+2模式,即两节理论课,两节上机实验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更倾向把此门课程作为辅导性课程,只要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就能获得等级证书。也正因为是达到60分就能拿到等级证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可能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在大学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依据考试大纲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也使得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而并非自发的、快乐的学习。
进一步深入剖析,可知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以PPT为主,以实验为辅助,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解为次,课堂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实验课缺乏趣味性。学生在上机实验课,易于被游戏、网页、视频等所吸引。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立足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将音乐引入上机实验课,通过音乐的辅助作用,透过数据分析对比,进一步阐释音乐辅助教学法所带来的教学变革,让学生自主而又快乐地学习。音乐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让学生德智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音乐辅助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法,如果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中,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否则适得其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了“1+2模式”(如图2)把课堂45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15分钟,其中“1“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上机实践课中, 15分钟主要用于教师讲解;其中”2“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生上机实践课中,两个15分钟(15分钟+15分钟=30分钟)用于学生自己上机实践,通过实践,不但可以习得知识,而且能从中发现问题,通过提问,及时得到教师的解答。音乐贯穿在整个课堂中,除了15分钟的教师讲解和答疑之外,其余的时间会适当播放一些音乐,这在无形之中触发学习者们的某些大脑神经图型,同时也让学习者们把内隐知识逐渐转向外显知识,让其更容易获得长时记忆。当然,这种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并非15分钟和30分钟固定不变,其变动情况是随学习者们的学习情况而有所改变。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比较多时,教学者就应当多予以讲解和答疑,可能需要20分钟的时间来帮助学习者习得知识。音乐辅助教学的应用离不开”1+2模式“,该模式也更好地促进音乐辅助教学法的开展,两者相辅相成。
图2 1+2模式结构图
六、总结
本研究是把音乐辅助教学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中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笔者从具体的数据开始挖掘音乐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从脑科学维度、分子生物学维度、信息加工理论、图式理论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进一步阐明音乐辅助教学的应用,结合具体的学科加以论证。音乐辅助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法,并非是万能法则,更不能夸大其词。在此,对于音乐辅助教学的科学论证以及结合其他学科的应用和研究,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来共同研究,特别是学科教学的设计、教案设计、教学风格、教学评价、学习者认知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清强,黄宇星.简析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 报,2011,(02):12-18.
[2] 林清强.“Analysis The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Multi- media Instruction”,IEEE Computer Society出版,EI核心检索, 2011:(9):101-103.
[3] 林清强.“Fragmentation of Knowledge Based On Mind Manager”, IEEE Computer Society出版,EI核心检索,2011,(9):128-130.
[4] 林清强.浅析公共交流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传播与技 术,2010,(3):18—20.
[5] 林清强,黄宇星.认知弹性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小 学电教,2010,(1):14-16.
[6] 史小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等学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 大众文艺(理论),2008,(08):91-95.
[7] 陈小平.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导入[J].素质教育,2011, (11):103.
[8] 伊芝.多媒体课件中音乐选择与应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 备,2010,(33):141-143.
[9] 沈晓妮.流行音乐辅助教学探析[J].教育战线,2009,(10):150-151.[10] 郭声健、陈胜国:论环境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报,2002,(12):39-44.
[11] 刘沛.脑科学: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基石——围绕 “莫扎特效应”的科学研究与展望[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0, (3):89-100.
[12] Rausche,Shaw,Levine KY and W right:”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Acausal relationship.”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1994.
[13] Bruner:The Process of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