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维修服务为确保农机“身体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我省农机维修服务相对滞后,在农机维修供应和需求方面尚不能达到步调一致,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经过对我省部分地区进行调研,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损坏后的更换、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的专业维修和养护以及农机使用者对农机简单的手工维护构成了农机维修服务的主要需求;农机维修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主要包括专业的农机维修网点、农业机械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农机用户等。
一、农机维修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机用户维修需求的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影响因素,这两大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机用户对维修服务的需求。
(一)客观影响因素
农业机械使用者本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用户的文化水平、年龄、家庭人数等。农机用户作为农机维修服务的对象,决定着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强弱与否。农机用户文化程度的不同、家庭规模的大小以及对农机维修的理解等因素对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农机大户较一般农户有着较强的农机维修服务需求;文化程度高的农机用户,其维修服务的需求较强。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农机使用者所在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模式等因素。这些自然因素对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生产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决定农机用户使用何种类型农业机械或者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影响着农机用户对农机维修服务的范围和类型。
社会因素,重点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农业政策、当地的人口规模、农业产品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容,这些社会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机用户的农机维修服务也产生着较大作用。
(二)主观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机用户的经济收入水平。大部分的农业机械维修不是无偿的,农机用户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更可能将潜在的农机维修服务需求转化为现实。
农机用户农机维修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发生故障或者出现零部件损坏,农机用户能否产生自发维修需求的意识,促使农机用户去寻找相应的维修网点进行维修,也至关重要。总体来讲,农业机械使用频次较高、拥有农机数量较大的农户通常比农机使用频次较低、拥有农机数量较少的农户维修需求较为强烈。在农机作业中,农机大户通常对农机的综合性能、运转可靠性等方面要求较高,他们对农机维修服务意愿强烈,希望通过对农机的维护来改善农机性能,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农机用户的维修意识有所差别。
农机用户使用农业机械的活动。农机用户在运用农机进行农耕作业中,会积累部分农机维修经验,掌握部分农机的相关专业知识,增强对农机维修知识的理解。
农机维修服务的供应状况。当地农机维修服务的相关费用、维修服务的质量、维修的效率、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等影响着农机用户对农机维修服务的状态。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维修服务能够刺激农机维修服务需求。
二、农机维修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维修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制约农机用户农机维修需求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机用户经济水平不高,抑制农机维修服务需求。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利润率不高,如果维修费用太高,大多数农机用户的选择就是放弃对农机进行维修。农机用户对农机维修服务的支付能力有限,大大限制了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
农机用户的维修意识不强,消除了部分农机维修需求。调研发现,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或者部分零部件出现了损坏,虽然农机的性能有所下降,只要农机主要功能可以运转,农机用户就将就使用,一般不考虑对其进行维修,只有农机的主要功能近乎不能使用,才考虑到对其进行维修保养。
农机维修服务范围不全,部分农机维修服务无法满足。由于部分地区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不太完善,尤其缺乏对大型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能力。当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农业维修网点无法及时排除故障,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在市场上得不到全面的满足。
农机维修服务的公信力不足,挫伤了农机维修的积极性。部分农机用户对维修服务不够信任,认为农机维修人员会更换不合格农机配件或者对农业机械造成进一步损伤,还不如不维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机维修市场上部分不符合标准的农机维修服务对农民进行了误导,打击了农机用户对农机进行维修的积极性。
农机维修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压制了农机维修服务需求。主要原因是农机维修费用较高、农机可靠性不佳、农机故障连续发生等。这些因素都对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压制了农机维修服务需求。
(二)农机维修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维修网点基础设施简陋。我省部分维修网点维修场地较小、必要的维修器具和检测仪器缺乏,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维修工具,例如切割机、电焊机以及一些充气补胎的设备等。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农机维修过程中,由于必要的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缺乏,导致农机维修不规范,维修质量也就难以求证。
维修人员水平不高。部分农机维修人员限于文化水平对农机理论知识学习不足、认知不够,维修技术不能熟练地掌握,更不能对农机维修的标准和规范全面的认知,维修水平自然不会很高。部分农机维修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只凭借自身在使用农机过程中的偏颇的理解和片面的经验就开展农机维修工作、从事农机维修行业,致使农机维修的整体质量不能得到较高的保障。
农机维修成本费用较高,维修不及时。我国生产的农机种类繁多,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每个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都可能来自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的产品。每个农机生产厂家可能都有着不同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导致农机零部件损坏后只能装配同一个生产厂家的零部件。对于农机维修网点来讲,为了能够修理更多品牌的农业机械,便会不断增加不同品牌农机配件的库存,导致了农机维修成本上升。
农机维修监管不到位、体制不完善。规范的农机维修网点至少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准;二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对符合要求的农机维修网点颁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但在农机维修市场上,部分维修网点从未办过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更没有按照要求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现国家为了规范农机维修行为,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不够细化也不够完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尚无权威的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三、对农机维修服务供需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从目前来看,由于农民自身力量薄弱,要把农机维修服务供给低水平均衡提高到更高水平,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农机维修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可以考虑对农业机械维修进行财政补贴,降低农机维修费用;鼓励并支持农机维修基础设施建设,对建设农机维修场地、购置农机维修检验仪器和设备予以财政补贴,降低农机维修成本;重点支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建立农机售后服务网点,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和零部件供应的优势,规范农机维修市场,大幅度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整体水平;结合当地实际,在农机使用较广、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农机维修市场较为成熟的城镇建立农机4s店,全面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准。
(二)建立并完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将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作为推进农机现代化的手段和措施。不断加强对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督和指导,促进农机维修网点向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方向转变。严格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对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发放严格管理,依法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农机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进行考核,开展农机维修服务质量评定,淘汰部分落后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并将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布,倒逼农机维修网点提升服务水平。
(三)探索多元化的农机维修服务模式
建议由农机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机维修试点示范,在农机维修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提高农机维修服务的水平。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使用大户等建立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供应农机维修配件、农机销售企业销售合格的零部件、农机维修网点提供专业维修服务、农机用户对维修质量进行反馈等功能的“一条龙”服务,确保农机维修质量。
(四)全面培养农机维修专业技术人才
建议将农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纳入年度技术培训工作计划,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不仅要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更加注重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实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维修技术一流、职业道德高尚的维修人员。通过农机维修培训,为农机维修服务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机维修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