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罗中霞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许多陵墓由于种种因素遭到严重的破坏,庆幸的是目前古陵墓保护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唐睿宗桥陵便是其中之一.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李旦是唐代第五个皇帝.唐睿宗桥陵陵园保护区内的建筑遗存主要包括:神墙、角阙、神门及门阙、鹊台及乳台、献殿、墓碑及下宫.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唐睿宗桥陵概况进行简单的阐述;第二部分是对桥陵陵园保护区内建筑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与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三部分是对论文进行全面总结.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唐睿宗;桥陵;陵园建筑现状;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21-03
1 唐睿宗桥陵的概况
桥陵位于蒲城县西北十五公里的丰山.西南距西安约110公里.丰山海拔760米,虽然地势不算高,但这一带山势群峰起伏,蜿蜒如蟠龙,又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左右山势连贯,像张开的臂膀.从山上向南瞭望,平坦辽阔,渭河平原尽收眼底,远望与秦岭朱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文献记载,叫金帜山,当地人依其好像凤凰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为凤凰山.丰山是座石灰岩山,正峰陡峭险峻,而峰顶平坦,当地农民称为四方台,或唐陵山.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李旦是唐代第五个皇帝.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中宗的胞弟,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一生与世无争,是一个明智聪睿的皇帝,曾经三次让位,一让母亲,二让兄长,三让儿子.他的一生成全了两位有为的君主,让母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让儿子李隆基宏图大展,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使大唐帝国走上繁荣,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据《旧唐书·睿宗本纪》载: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时年55岁,庙号睿宗,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冬十月葬于陕西蒲城县丰山上,称为“桥陵”.
2 唐桥陵的现状调查分析
2.1 桥陵陵园的布局
唐桥陵的营建制度大体与昭陵、乾陵相仿,依山为陵,即在山体南坡开凿至山腹修建玄宫(墓室)[1].陵四周筑陵墙,也称“神墙”.陵墙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扇门,南面为朱雀门,北面为玄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或称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门),四门前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有角阙.朱雀门门前有广阔的神道,南起乳台到门阙.全长625米,宽110米,神道东西两侧排列着雄伟高大,气势磅礴,雕琢精湛的石刻,有华表、獬豸、鸵鸟、仗马和翁仲等,神道南还有乳台和阙台建筑,朱雀门外有面南的石蹲狮一对,玄武门外神道较短,仅有仗马三对,门前两侧有面北的石蹲狮一对,东华门和西华门外各有石蹲狮一对(如图2-1).
2.2 桥陵陵园保护区域内的建筑遗存现状
桥陵距今已有12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各方面原因,现陵园建筑塌毁殆尽,陵园内的艺术雕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毁坏.下面分别介绍桥陵陵园的建筑遗存或遗址.
2.2.1 神墙
即指内城的城墙.为保护陵寝,在陵周围筑墙,在整个陵区的北部,形成内城,犹如都城长安的皇城.内城除东北隅因山势稍向北突出外,大体呈方形(如图2-1).城墙结构和建筑方式,一般是先挖基槽,深度因地貌变化而不详,基槽宽度,也就是城墙下部的厚度,各段不等,大体在2.5-4米之间.墙体顶端铺板瓦,用筒瓦压缝,起脊,以防雨水损坏.墙面抹白灰,灰皮厚度0.3-0.5厘米.白灰面上涂刷朱红色颜料.
(1)南城墙:南城墙西高东低,高差约10米,地势较平坦,全长2820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大体一致).东起东南角阙址,西至朱雀门,长1270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大体一致).墙基或墙体多被压在田埝或田间小路之下,有的墙段残存高度约1.65米(以前调查测量为1.7米).墙基宽3-3.7米.从朱雀门往西到西南角阙址长1550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基本一致).墙基多被压在田间小路或田埝下,有的墙段遗址残存高度约1.85米(以前调查测量为2米).这段墙基在距朱雀门1000米处的西山沟村附近因洪水冲刷破坏200多米,其余墙段均探到墙基,墙基宽约3-4米.陵墙沿线散布有板瓦,筒瓦残块,以及涂有朱红颜料的白灰墙皮.
(2)西城墙:南北两端地势较低,中部较高,全长2813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大体一致).从西南角阙址向北到西华门,地势逐渐增高,高差约15米,从西华门向北至西北角阙址,地势逐渐降底,落差约18米.西墙墙基多被压在路下、地下或田埝下,全部探得夯层,墙基宽2.5-3.7米.有的墙段遗址残存高度约0.20-1.70米(以前调查测量为0.3-1.8米).
(3)东城墙:所处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全长2655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基本一致).从东南角阙址向北965米,即东华门,门址及附近墙段位于赵家山村内.从东华门向北375米处因山麓高亢,迫使城垣向东折拐425米,再向北折890米到东北角阙址.东华门位置偏南.东墙基址除墙垣东折向北折的拐角处约140米被修梯田破坏外,其余保存较好.墙基宽约3-4米.墙基多被压在田间小路或梯田土埝之下.在东墙北段发现石灰墙皮一段,仍附在墙体上,对观察墙体和墙皮结构极为有利.墙体为夯筑土质,在墙体上涂抹白石灰,白灰为澄滤过的灰膏,灰膏内掺麻刀,灰层厚约0.3-0.5厘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基本一致),在白灰面上涂刷朱红色颜料.
(4)北城墙:西段位于丰山北麓,坡度较缓,陵墙沿缓坡修建.东段位于内城东北部,这一带有赵家山和尖山,山高沟深,迫使陵墙选线不能就近取直线修建,而只能顺山势绕筑.由玄武门向西约150米墙基被洪水冲毁,再往西690米到西北角阙址.北墙全长4944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大体一致).北墙西段地势较为平坦,东段地形复杂多变.
综上神墙东西南北四面总长度13032米,加上四门门址及四角阙址长度,陵周围总长13348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基本一致).但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方面原因,城墙的残存遗址高度一般比以前调查测量的高度略低.
2.2.2 角阙
陵园四隅有角阙,除西北角阙已被夷为平地外,其余角阙地表都有阙址残存.各角阙址上或其附近都有大量唐代砖、瓦残块堆积.各角阙墩台基址情况如下:
(1)西南角阙址:阙址位于坡头乡西山头村西马姜城北,地表现存高度约4.55米(以前调查测量为4.70米).角阙墩台基址大体成长方形,南边24.30米,北边稍短仅长22.70米,宽16米.这一范围包括角阙墩台基址建筑散水在内,现有墩台基石为证.东和南陵墙相连,北与西陵墙相接.
(2)西北角阙址:阙址位于坡头乡狮子怀村西,地面上角阙墩台遗址已被夷为平地.经铲探墩台基址平面呈方形,长、宽各约为23米.南与西陵墙相连,墙基宽3.70米,东接北陵墙,墙基宽3.40米.
(3)东北角阙址:阙址位于三合乡南山村南,现存地表高度约2.34米(以前调查测量为2.50米).墩台基址平面呈曲尺形,北边长23.30米,东边长25.50米.南边长13米,由西南角北折11.70米,再西折9.30米,西边长15米.南接东陵墙,墙基宽4米,西接北陵墙,墙基宽3.40米.
(4)东南角阙址:阙址位于三合乡赵家山村南,方家村西北,现存地表高度约4.17米(以前调查测量为4.30米).墩台基址平面基本上为方形,南北长25米,东西长24米.北接东陵墙,墙基宽3米,西接南陵墙,墙基宽3.20米.
唐睿宗桥陵的角阙遗址长度和宽度与以前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只有高度比原来调查测量的略低.
2.2.3 神门及门阙
内城于东西南北四面墙上各开一门,南北二门不对称,东西二门偏南,基本平直,各因地势修建(如图2-1).四神门地面建筑早已毁坏殆尽,仅有夯筑基址淹埋地下.东西南三门基址保存较好,北门基址破坏严重.四门外各有一对门阙,阙址均在,有的保存较好,有的破坏严重.八个阙址上及其附近均有大量的唐代砖瓦残块堆积,有的还有基石暴露.
(1)南神门:即朱雀门,位于坡头乡安王村贾家村北约700余米,南神墙的中部偏东,东距东南角阙东壁1550米,南距石狮10米.南神门基址由于雨水冲刷土地夯层建筑有一定破坏.经铲探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1米,南北宽11米,夯土基址厚1米.门址南10米即一对石狮,二狮间距30米,和门址东西长度相若.门址东南和西南各30米处有门阙,二门阙间距54米.门狮和门阙均为东西对称布局.西阙址因农民耕地蚕蚀破坏严重,地面保存土冢较小,现存高度3.34米(以前调查测量为3.5米).东阙址保存现状较好,地面土冢高大,现存高度约4.85米(以前调查测量为5米).
(2)西神门:即西华门或称白虎门,位于坡头乡山西头村党家窑村东,西陵墙南段,南距西南角阙北壁835米,北距西北角阙南壁1978米.经铲探门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8米.门址西5米为石狮,二狮间距26米.门址夯土基址与陵墙基址相接,两边相接处均向外突出,其中向西突出4.5米,向东突出1米.和南北两边相接的墙基均宽2.8米.门址西南及西北各33米即门阙,两阙间距68米,现存地面土冢保护较好.
(3)北神门:即玄武门,位于坡头乡狮子怀村,北陵墙西段,西距西北角阙址东壁840米,东距北折绕尖山处1095米.北距石狮12米.因北神门位于村内破坏严重,门址仅存西部一段,其它部分已被破坏.门址北12米即石狮,二狮间距26米.门址西北及东北各33米即门阙,两阙间距62米.西阙址地面土冢高大,保存较好,现存高度约6.34米(以前调查测量为6.5米).东阙址因农民取土破坏严重,地面土冢矮小,保存极差,现存高度约3.42米(以前调查测量为3.5米).现存门狮,据当地群众反映,1985年保护扶正时原来位置未变,但地坪下降约1.5米左右.
(4)东神门:即东华门或称青龙门,位于三合乡赵家山村西北约60米的苹果园及打麦场内,位于东陵墙的南段,南距东南角阙址北壁965米,北距东北角阙址南壁1690米,经铲探门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米,东西宽8米.南北与陵墙相连接处,墙基宽均为3.5米.门址东8米,即石狮,二狮间距24米.门址东北和东南各37米为门阙,两阙间距69米.南阙址地面土冢高大,保存较好,现存高度4.08米(以前调查测量为4.2米).北阙址地面土冢矮小,被农民取土破坏严重,现存高度约2.40米(以前调查测量为2.5米).两阙址与南北西三门阙址相比,显得较小.
四神门的绝大部分调查测量数据与以前调查测量基本一致.仅有阙址的残存高度比以前调查测量略低.
2.2.4 鹊台及乳台
(1)鹊台:即进入陵区第一道门的门阙,从乾陵开始以后各陵都有修建,似属帝陵修建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历经一千多年来的自然和人为破坏,多数夷为平地,调查中难以寻觅.桥陵鹊台遗址,据当地群众反映,于上世纪的50年代尚在,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东西两鹊台遗址间距190米,均距现公路90米,公路宽10米,探得的鹊台遗址北距乳台遗址2700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基本一致),西鹊台遗址北距下宫遗址1200米(与以前调查测量基本一致).两鹊台遗址均为长方形,大小相同,长均为19米,宽均为10米.
(2)乳台:即陵区第二道门的门阙.现有互相对称的两个门阙遗址存在.两阙址位于神道南端,北距内城朱雀门址660米,距华表44米,两阙址间距180米(如图2-1).西阙址现存高度约5.85米(以前调查测量为6米),北部破坏严重,南部保存较好.东阙址现存高度约4.88米(以前调查测量为5米).上部破坏严重.两阙址土冢上部有大量砖瓦残块,木炭灰,白灰墙皮碎块,均为唐代遗物.砖瓦残块中,有一部分板瓦和筒瓦上施有黑色釉面,光滑洁净.
2.2.5 献殿及墓碑
(1)献殿:唐代自献陵以后各陵都有,其位置都在内城朱雀门内,是后代皇帝祭陵的地方.桥陵献殿遗址,据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63年调查,在朱雀门北200米处,尚有一边长300米见方的墙垣遗址,认为可能是陵前献殿遗址(如图2-1).朱雀门以北至陵前荒坡现在地貌与1963年相比变化很大,原为漫坡,现为多级梯田.献殿遗址可能在修造梯田时遭到严重破坏.
(2)墓碑:陵前立有清朝乾隆时毕沅书“唐睿宗桥陵”石碑一通,南距朱雀门约410米.现有碑楼保护.石碑高2.94米,宽0.83米.隶书刚劲.石碑正面两侧有题款右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毕沅谨书,左书:大清乾隆岁次丙中盂秋知蒲城县事冯方邺立石.
2.2.6 下宫
下宫遗址位于乳台阙址西南约1200米处,陵区御道的西侧,南距坡头乡上庄村约200米,北距魏家村约300米,西距桥陵水泥厂约30米,东距通往桥陵的柏油公路约300米(如图2-1).遗址平面呈正方形,四边长度均为300米(与以前调查测量一致).该遗址地貌平坦,地表没有大的变化,没有现代建筑,均为一片农田,地下遗存保护良好.地面田间或路旁散布有大量唐代各种花纹方砖,板瓦、简瓦残块,亦有清代砖瓦残块,表明清代曾经重修.
3 总结
对唐睿宗桥陵陵园保护区内建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使其保护中的几个问题突现出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唐桥陵陵园现状存在的问题
3.1.1 由于年代久远,桥陵陵区的城墙底部已基本无存,城门遗址大都毁坏,仅部分遗址尚存.且现存夯土遗址保存状况普遍较差,毁坏严重,外形已无法辨认.且当地农民取土、掏洞,随意攀登、践踏现象依然存在.
3.1.2 因桥陵陵山为石灰岩质山,是烧制水泥、白灰的原料.当地农民开山取石,蚕食陵山山体,不仅严重破坏了陵区原来的自然风貌,及精心选择的帝王山陵的地形和气势,同时也影响了遗址保存的环境.如陵区内现存的小工厂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近年这种情况虽已得到了控制,但问题仍旧存在.
3.1.3 桥陵的遗址分布较广,且范围大,多散落在农田和村落中.首先因缺少维护措施,并且遗址未设保护界标;其次因当地农民缺乏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故农户耕作及生活对遗址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如陵区内车辆碾压及行人随意穿行现象严重.
3.1.4 整个陵区目前缺乏有效管理.虽然陵区已经设有售票处和管理机构,但未对陵区内部遗址实施具体有效的管理方法.导致旅游秩序混乱,如车辆随便进入等[2].
3.2 唐桥陵陵园的保护措施
3.2.1 陵区围墙的保护
原陵墙的防护功能已经不需要,但墙基显示了原墙的位置和陵园的平面格局.陵墙的现状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在陵墙的上部现已形成生产道路.陵墙已被埋在路下.在保护规划中,将对这部分陵墙先进行部分考古发掘,生产路改道通行.大部分墙址保持原状,局部留出墙基作为“标本”保护;另一种是对于不在路基下的墙身夯土,按保留程度做现状保护,有选择的覆土加高,与道路一起共同形成断续的可视墙垣.
3.2.2 门阙、角阙的保护
门阙、角阙的现存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地面上尚存有部分土冢(四门门阙、西南角阙、东南角阙、东北角阙).
对于这些土冢的保护方法是采用加固后原状保护的措施,具体措施是夯土加高,保护顶面;标立界桩保护周边;壁面抹“泥”保护表面,“泥”表面做防水处理,以提高壁面强度,保持色泽耐久性.不建木构建筑,只做顶部防水,形成标志性土台.游人远眺阙台,可以大概了解陵园的规模.在对土冢保护加固之前,以上措施还须经有关部门专家对此进行论证后,方可实施[3].
另一种情况就是历经一千多年来的自然和人为破坏,已夷为平地(鹊台、西北角阙).对于这些遗址的保护方法是现状保护,对这部分遗址,虽然暂不实施技术性保护措施,但必须加以密切的监测,并根据其发展趋势,提出下一步保护措施建议.
3.2.3 墓碑的保护
唐睿宗桥陵陵区的墓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目前保存比较完整,应抓紧对其采取重要的保护措施,如可加设玻璃罩或者建设古朴的亭屋,保护文物古迹,防止风吹、日照、雨浸等自然因素的侵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段炼儒.唐睿宗桥陵文物保护规划[J].陕西古建设计研究所,2000.
〔3〕段炼儒.唐睿宗桥陵保护与旅游区发展规划[J].西川都市景观研究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