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在现代农村绿色养殖中应用进行分析,为我国现代农业绿色化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养殖助推器;绿色环保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9-0018-01
1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分析
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将集中收集的养殖粪便实行发酵处理,将无机粪便转换为有机养料,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应用。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的运作过程为系统集中收集粪污养料,并在高温状态下进行养料发酵,使粪中转氨酶在微生物霉菌作用下分解,生成有机物质。分解后的物质,通过系统传送带,集中存储在系统物质集中箱内。当外部需要应用发酵物时,系统按照程序自动输出。这一过程实现了养殖粪污资源综合利用。
2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在农村绿色养殖中的应用
2.1粪污集中收集
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农业养殖粪便集中性收集。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收集装置与养殖粪便处理部程序连接为一个整体,当养殖人员进行养殖粪污区域清理时,按下系统接收按钮,系统处理接收窗口自动开启,养殖人员直接将粪污装入系统资源存储箱内。完成粪污清理后,养殖人员再次按动按扭,收集窗口关闭。这一集中性系统操作流程,省略了传统粪污处理过程中,粪污清理-集装运输的二次反倒的过程,从而大大缩减了农业养殖粪污处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进行粪污集中收集时,系统机械做功部分扇叶转动,也会产生较大的内吸力,解决了粪污清理中粪污剩余的问题。由此可见,新型粪污集处理系统运作,将会大大提高系统做功效率,保障粪污集中收集质量,实现农业养殖粪污系统高效化收集处理。
2.2沼气池厌氧发酵
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的现代农村养殖中的应用,将实现生物原理与化学原理的有机结合。系统集中进行粪污处理后,系统内部加温,粪污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加速分解,粪污中原有的微生物也协助内部物质腐烂,使粪污迅速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发酵物与沼气。一般而言,每1kg粪污进过发酵后产生沼气250m3,产生发酵物500g,100g水。我们按照农村一家养殖户每天产生200粪污为例分析,一家养殖户每天产生沼气50m3,发酵物100kg,水20kg。而农村每户日常应用沼气量为15~20m3之间,则一家养殖户可以供应2~3个家庭的能源应用需求,同时,这一转换过程中不会产生其他新的污染物,不仅实现了农村养殖资源的综合处理,也实现了农村整体绿色化发展。
2.3分离搅拌处理
首先,粪污经过系统内部腐化变质处理后,操作人员向系统投放适量粪污寄生虫杀菌原液,对发酵物中病菌进行杀菌。一般而言,粪污中含有的菌类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寄生虫等,对土壤营养供给具有影响,粪污的杀菌工作是保障腐化物后期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杀菌原液的用药比例一般较大,最大可达到1:50的比例进行勾兑杀菌原液。其次,系统对发酵物实行水物分析,实行系统内发酵物脱水、搅拌处理,系统内部扇叶式搅拌锤,能够捣碎容器中发酵物连接块状物,使发酵物大部分处于松散状态;同时,过滤系统进行松散发酵物过滤,将其中含有的较大块状物体过滤清除,保持处理后发酵物处于半干半湿、松散状态,尿液污水化粪池沼气池处理后,处理后的发酵物在常温状态下再次进行腐烂发酵,最后形成含有氮磷钾的有机肥,这种腐烂后的有机营养物质,将会作为农业种植、蔬菜种植的主要养料,集中导入存储箱中进行存储。
2.4外圧力补充应用
当系统中存储的处理物需要应用时,操作人员在系统自动化控制程序中输入操作命令,控制程序将按照命令进行操作。系统通過机械传输带,将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存储箱中资源输送出去,再加上系统机械做功部分的外力推送引导,存储物质可以直接输送到农业种植应用区域。尿液污水化粪池沼气池处理后利用种植肥转换能够为土壤改良提供氮磷钾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传统的化学营养补充成分相比,这种绿色肥料的中氮磷钾的含量比重多30%,从而为农村土壤改良提供了的养料。
新型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的资源处理过程,实现了养殖粪污资源在分解过程中综合应用,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资源转化的每一步骤,都会产生有用的新资源,并且资源分解产生的新污染物较低,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了农村养殖粪污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为我国农村绿色化养殖发展的提供发展新趋向。
结论
综上所述,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在现代农村养殖中的应用,分为养殖粪便集中收集管理、沼气池氧化发酵、氧化物分离与搅拌以及外圧力农业供给4个环节,实现现代农村养殖污染物综合处理。因此,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研究,为我国农业技术在实践中创新提供参考。
[1]白红杰,丁书通,娄治国,等.规模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经验探索与实践[J].猪业观察,2014,03(23):113-115.
[2]孔源, 韩鲁佳. 我国畜牧业粪便废弃物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7(6): 92-95.
[3]李庆康, 吴雷, 刘海琴等. 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15,19(4): 251-254.
作者:龚南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