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婧辉,郭卫云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000)
摘 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面向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其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结合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和PDCA循环的特征,明确工程硕士培养在Plan,Do,Check,Action四个阶段应当做的工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程硕士;PDCA循环;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1-03
1 引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带着为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标而产生的.自1997年我国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9年我国218所高校已经招收了7万多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学位已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1]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规模的扩张必然给培养质量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许多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纷纷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PDCA循环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质量全过程的管理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将PDCA循环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工程硕士质量持续的改进,从而实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2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的状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无论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是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2.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方面,具有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他们离校时间长,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由于他们所处的企业和工作岗位不同,加上各自工作年限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知识水平方面良莠不齐的情况,培养单位在教学活动方面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2.2 “双导师制”未能真正落实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采取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联合的培养模式.校内导师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的[2].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论文阶段,还是在实践阶段,“双导师制”都没有发挥出优势.而且,校、企导师之间也缺乏联系,校企之间未能实现真正的联合培养.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已成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3 工程硕士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严重
工学硕士培养是按照学术系统化、围绕学科要求来进行的,但是现实工程中的问题通常是依靠学科综合才能解决.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当涵盖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成果,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但是,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主要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教育.[3]这就使得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术化倾向严重.
2.4 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论文有无创新之处,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无论是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方面,还是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工学硕士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对其评价标准也应当不同.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工程硕士质量评价标准.
3 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是由美国人戴明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也被称为戴明环.最早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后来逐渐被引入多个领域.其中,P、D、C、A分别指Plan、Do、Check、Action,具体包括四个阶段八个步骤[4],即:
计划阶段,包括:①找出问题,②找出原因,③找出主要原因,④制定对策计划;
实施阶段,包括:⑤按照计划执行、落实措施;
检查阶段,包括:⑥检查执行的结果;
处理阶段,包括:⑦巩固、总结经验教训,⑧开始下一轮循环.
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意味着质量水平又一次的提升,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持续循环以促进质量的不断提升.PDCA循环如图1所示.
4 PDCA循环法在工程硕士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PDCA的核心思想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对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提升.根据工程硕士的以上特点,工程硕士“从企业中来”,最后还要“到企业中去”,在培养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调动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全部投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才能保证质量的持续提高.可见,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管理与PDCA循环法的核心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工程硕士培养当中,势必加大培养单位全过程的管理,促进工程硕士质量的提升.
4.1 P(Plan计划)阶段
Plan阶段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分析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现状,找出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将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罗列出来,培养单位针对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根据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这个阶段找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PDCA循环中质量不仅仅强调工程硕士教育结果的质量,而是包括工程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教育投入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育产出阶段的质量,分析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应当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工程硕士培养的投入阶段,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师资结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管理设施投入等因素;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情况等因素;在工程硕士培养的产出阶段,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论文质量和评估标准.
确定了工程硕士质量的影响因素后,就要针对各个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建立从培养单位内部到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当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阶段的培养质量.在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应当调动企业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制,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该体系主要是通过分析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培养过程和产出阶段的影响因素,重新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课程教学和论文评估中的相关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详情见图2).
4.2 D(Do执行)阶段
Do阶段也就是执行阶段,该阶段是PDCA循环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按照P阶段设计和制定的计划开展具体的工作.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标准,确保每项制度和措施都能真正落实.具体工作如下:
在工程硕士招生阶段,深入到企业中去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鼓励各企业技术骨干积极报考,扩大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选拔标准,择优录取;在学校师资建设方面,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聘请相关领域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工程硕士授课,并选报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机制,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交叉学科的开设,以拓宽工程硕士的知识覆盖面,注重对工程实例和新技术的介绍;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意识,充分调动工程硕士、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主动性.
4.3 C(Check检查)阶段
Check阶段就是检查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实施的重要阶段.当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划措施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应当对照标准检查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和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处理阶段进行反馈和解决.[5]在检查阶段,要弄清楚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有待完善,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地方各是什么.
4.4 A(Action处理)阶段
Action阶段就是总结处理阶段,它是工程硕士质量提升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总结经验教训,把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提炼出来,并将其制度化,作为以后工作中的参照标准.同时,也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防止同类错误的重复.其次,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要重新分析,找出新的解决方案,使其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得以解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79-82.
(2)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3)万红友,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55-156.
(4)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编;郑大本,赵英才主编.现代管理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58-559.
(5)华向理,康杰.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8: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