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举
(山东省费县果业管理局·徐明举劳模创新工作室山东费县273400)
近年来各地发展桃树积极性高,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果农采取了主干形密植栽培模式,这种模式成形快,结果早,但如果管理不当,尤其是病虫害防治不好,会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这里就影响桃主干形栽培的主要病虫害作一介绍,并总结一套病虫害综合防治历供果农参考:
1 桃树主要病害介绍
在桃树病虫害防治管理中是虫好治,病难防,对于病害首先是了解发生规律,做好提前预防是关键。
1.1 桃细菌性穿孔病
桃细菌性穿孔病是分布较广、发病率高的病害,是严重危害桃树正常生长的烈性病害。在全国各桃产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沿海,沿湖地区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多雨年份,易严重发生。如果防治不及时,易造成大量落叶,减少营养的积累,影响花芽的形成。不仅削弱树势,当年减产,而且会影响第2 年的结果,造成产量欠收。此病除危害桃树外,还能侵害李、杏和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在桃树新梢和果实上均能发病。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整形病斑,边缘有黄绿色晕环,以后病斑干枯、脱落、穿孔,严重时病斑相连,造成叶片脱落。新枝染病,以皮孔为中心树皮隆起。出现直径1~4 毫米的疣,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大枝及树干上,树皮表面龟裂,粗糙。后瘤皮开裂陆续溢出树脂,透明、柔软状,树脂与空气接触后,由黄白色变成褐色、红褐色至茶褐色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果实发病,由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稍凹陷,以后病斑稍扩大,天气干燥时病斑开裂,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
(2)发病特点: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梢上越冬,翌年3 月下旬至4 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温上升潜伏在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渗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皮孔、伤口侵入。1 年中在5、6 月间发病较重,夏季干旱时病势进程缓慢,到雨季发病严重。当气温15℃左右时,病部即可渗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管理粗放、树体衰弱、偏施氮肥均可诱发该病。黄桃系较白桃系感病。
1.2 桃炭疽病
(1)炭疽病症状特点:叶斑多始自叶尖或叶缘,半圆形或不定形,红褐色,边缘色较深,病健部分界明晰。果斑近圆形,稍下陷,初淡褐后转黑褐,病斑扩大并连合成斑块,常渗出胶液,终至软腐脱落。潮湿时患部表面现朱红色小点病征(分孢盘及分生孢子)。
(2)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长圆盘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株和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尤以病枝和僵果为主要。翌春分孢盘产生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降雨频繁多湿的年份和季节易发病。位于水网地带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或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早中熟品种较晚熟品种通常发病较重。
1.3 桃树流胶病
(1)症状:主要危害枝、干,也可侵害果实。新枝染病,以皮孔为中心树皮隆起。出现直径1~4 毫米的疣,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大枝及树干上,树皮表面龟裂,粗糙。后瘤皮开裂陆续溢出树脂,透明、柔软状,树脂与空气接触后,由黄白色变成褐色、红褐色至茶褐色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腐朽,树势衰弱,叶片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果实发病,由果核内分泌黄色胶质,溢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时龟裂,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
(2)病原:真菌,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茶蔗子葡萄座腔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
(3)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干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 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皮孔、伤口侵入。1 年中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6 月间和8、9 月间。当气温15℃左右时,病部即可渗出胶液,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一般直立生长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严重,侧生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处受害亦重;土质瘠薄,肥水不足,负载量大,均可诱发该病。黄桃系统较白桃系统感病。
另外,其他危害桃树的病害还有根部病害根癌病,桃树枝干病害主要有腐烂病(干枯病)、干腐病、木腐病(心腐病),危害叶果的病害主要有缩叶病、穿孔病、褐腐病、炭疽病、疮痂病(黑星病)、灰霉病等。
2 桃树主要害虫介绍
2.1 刺吸式害虫
刺吸式害虫主要包括蚜虫、介壳虫、粉虱、蓟马、椿象、叶蝉、螨类等。
2.2 食叶害虫
包括刺蛾、卷叶蛾、毒蛾、天蛾、金龟子、潜叶蛾等。
2.3 花果害虫
包括桃螟虫、梨小食心虫。
2.4 枝干害虫
主要是桃红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