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朦朦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积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习汉语的能力,因此,是未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重点,本文将就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运用
0 前言
汉语本来就是联合国常用语言之一,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沟通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开始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汉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等,还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方法和融入程度。
1 通过文化背景引入,减轻学习中的“陌生感”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文化的体现和传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引入文化背景的熏陶,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的字、词、语法,从掌握语言的表面到了解文化的内涵,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减轻学习中的“陌生感”。
1.1 “方块字”中蕴含的文化
我国的汉字也被称之为方块字,与字母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类,中国的造字法比较复杂包括象形文字、形声字等。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而言,初次接触这些方块字难免会不知所错,因此,应该从笔画简单的汉字着手,并从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入手,将方块字转化成图形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其识记能力。
1.2 词汇中蕴含的文化
汉字的学习从单个的字逐渐转变成词汇,最终是语法句子。而我国的文化积淀在词汇中,许多词汇里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例如要讲授香港这个地方性词汇,就需要从香港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演变中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因此,词汇中蕴含着文化,文化教学可以逐渐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
1.3 谚语中蕴含的文化
谚语是中国词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谚语中许多词语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比如,中国人崇尚龙文化,所以龙在人们心中具有神圣的意味,而狗则是忠诚的象征,虽然西方人对于狗是推崇的,但在中国人关于狗的言语中十之八九则是贬损的意味,因此,学习汉语,必然要结合中国文化,方能深入理解和领悟。
2 融合文化心理差异,增强学习中的“认同感”
学习汉语的过程,不仅在学习汉语的规则体系上,同时也在接受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上。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消除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帮助学生消除思维认知误区,增强学习中的认同感。
2.1 用对比法消除认知误区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例如当别人夸奖你长得漂亮时,中国人往往会表示谦虚,而西方人则会大方的表示感谢,此时,如果不加以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进而用错语言,这是学习汉语中的大忌,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交际和沟通。
2.2 用演示法消除认知误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较为严重的语言差异,例如中国人见面常会说“吃了没”,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不需要明确回答的寒暄的语言,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这时,可以采取用教学电影的演示方法,如李安导演的《推手》、张扬导演的《洗澡》、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等,都对中国文化内涵、当代生活面貌进行了全面展示,可以直观、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
2.3 用调查法消除认知误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材料、访谈提问、分析总结,更容易消除认知误区。采用调查法时,教师应对调查目的、调查方式、调查计划等做出详细的预先规划,不宜盲目进行。如,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中国人的称呼用语容易产生混乱,不理解为什么对陌生人也要以“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亲属关系称呼。再如,西方人自尊心较强,向别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接受方的愿意程度而定,这与中国传统的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习俗容易造成冲突。学生往往感觉诸如在公交车上老年人不提需求也主动让座等,过于主动、对被帮助者不够尊重。可通过调查法对这个认知误区,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对上述问题进行访谈,两人一组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总结。实践证明,学生亲身调查,对消除认知误区更有说服力。
3 开展文化实践教学,培养学习中的“成就感”
3.1 影视教学手段的引入
影视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首先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其次,在影视中涵盖着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审美等诸多概念,进行影视教学的同时,就是让学生掌握汉民族文化的过程。例如经典影片《大话西游》其语言幽默诙谐,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中又涵盖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部分内容,学生看完影片之后对唐僧和猪八戒等的认识往往超越了名著阅读的理解能力。
3.2 文化参观实践的引入
生活中的语言是生动的、鲜活的,组织文化参观实践,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研究,了解、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积淀与民俗民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学习上的挑战性,更具有一般课堂上所不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对这种教学方式最感兴趣。教师在学生出发前,应该明确参观路线、参观目的、参观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出游机会接受中国文化。在访问和旅游过程中,学生离开课堂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在日常交往中不仅可以提高汉语的语言水平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可以切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魅力。这些被直接感知到的知识,学生会深刻地铭记于心,从而加强他们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这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
3.3 文化表演实践的引入
文化表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汉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与素质教育如出一辙。具体的文化表演内容则需要根据留学生的中文水平进行科学的界定。例如,对于那些初学者而言,尽量选取一些旋律比较慢,语言比较简单的歌词和小品,让学生们边唱边学,这样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4 结语
在教育的实践中,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总是不断的与学生情况和学生素质以及社会需要等的变化相互适应。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能力,也为了便于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的融合汉民族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融合方法和融合内容等,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地调整,希望一线教师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化的研究,早日制定出更完善更具体的方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J].语言文字应用,2002(2):77.
[2]廖智宏.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的导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