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哲欣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湘西农村的实地考察,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希望能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40-02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熊哲欣(1975-),男(土家族),湖南石门人,经济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一、研究区域概况
大湘西,即“ 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这里生态植被保持完好,民族传统文化浓郁,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近几年,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民增收了,农村原来的木房子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小楼,家家户户基本通了公路,湘西一派新农村建设的景象。
二、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
(一)吸引机制
根据美国旅游学家丹恩、尤塞尔等提出了著名的“推力与引力(Push—Pull)理论”可以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是都市人群的“推力”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者的“推力”指的是游客自身的因素,例如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身体状况、闲暇时间、文化水平等;而“引力”就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田园山水风光、民俗传统文化、古寨村落、生活方式等整体形象。
大湘西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强大吸引力。这里可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有:自然风光,由于大湘西工业少,生态基本保持完好,茂密的树林,珍稀的野生动物,纯净的大山矿泉水……例如:被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凤凰,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农业资源,包括林、牧、渔业资源,农副产品、土特产、饮食文化、田园风光、传统的农事、劳作活动,尤其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农耕文化,充满了乡村劳作气息,使城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湘西古乡古色建筑,土、苗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居住方式,你看那屋顶飞檐翘角,栏杆、柱子、门窗及横枋等雕刻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特别是明清建筑特色十分突出,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民俗文化,湘西历史名人很多,如民国开国总理熊希龄,大文豪沈从文,画家黄永玉等,还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活动,当地传统手工艺、特色产品,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以及举办的一系列节日活动如民族赶秋节、社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这些对都市人群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们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1]
(二)战略管理机制
结合湘西实际情况,州委州政府研究制定了旅游强州、示范村等标准体系——《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并组织贯彻落实和监督,规范产品、基础设施、管理、服务质量等;举办了乡村生态旅游学习辅导班,对县级以下的政府、旅游管理机构及经营企业,进行分期分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开发的水平,并组织各部门一把手赴国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找差距。[2]州政府还提出了大湘西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战略部署:以古城凤凰为龙头,以吉首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突出浓郁的民族风情、秀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三大特色,重点开发建设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族风情游、猛洞河漂流和栖凤湖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战国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块,打造“神秘湘西游”精品。[3]围绕这个发展战略部署,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解决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及资金运转等问题,州、市、县还成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导游管理中心、游客服务投诉中心等旅游管理机构,提高了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向规范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组织运行机制
大湘西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村民素质与现有服务水准的差距;二是分散的旅游资源与市场的链接问题;三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要求的不相适应。农民直接走向市场较难,得到的实惠少,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全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来抓,就地实现非农化。它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是破解三农问题、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新途径。
2整合各种现有的资金渠道,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目前湘西的财政来看,单靠政府投资不可能,寻求新的资金渠道又很困难,但笔者发现,中央及省政府每年下拔的贫困地区的农业开发基金、生态建设资金及扶贫款等较多,我建议是否让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监督,把这些资金整合集中后,明确各类资金流向,加大乡村生态旅游的投入。
3.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不受约束,自由、散漫、不讲卫生的习惯,难以适应旅游接待服务性的工作。村民从过去的自由田间劳作一下子转为服务接待,还片面的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职业,心理上造成失衡。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消除对服务接待的顾虑,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组织培训,掌握服务技能,逐步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4.是完善相关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严格进行考核,推行上岗制度,不合格者取消资格或培训再考核;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企业推行“旅游接待许可证”制度,并定期检查评比打分,对不符合要求者限期整改。
5.是建立湘西乡村生态旅游网站,以信息平台对外宣传湘西,打造湘西独特品牌。我建议网站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运作,集预定、营销为一体。
6.是搞好劳动力的互换。大湘西非常偏僻,条件落后,资金匮乏,有些基础设施用机械化也难以操作,开发商往往是望景叹息而归。我建议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村民互换劳动来解决,政府印制“劳动交换凭证”,并建立劳动储蓄所,用存贷的方式积累劳动或交换劳动,解决农村劳动力棘手的难题,同时也有利于农村行业分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4]
(四)保障控制机制
保障村民利益,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中,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个别行政官员往往因为政绩的原因和利益的驱使同开发商捆绑在一起,因政府没有经营权,只有听任投资者摆布,相比之下,当地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在开发之初,投资者来征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等,旅游者来了,老百姓也趁机作点生意,经济活跃了起来,村民尝到了甜头。但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者越来越多,以前这块不起眼的土地慢慢变成了黄金地段,升值了,门票涨了,在投资者规划之下的所有店铺、门面都值钱了。而当地村民除了一点出租地收入之外,无其他的经济来源,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因为开发商所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企业都是聘用他自己的亲信人手,有的甚至连服务员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旅游中去,没有带动经济的发展,这块土地变成了“飞地”,说得难听一点,钱被外地人赚走了。[5]这与先前提出的发挥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是相违背的,我认为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明确开发前、开发时、开发后的村民同投资者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利益分配问题,提高村民参与旅游的程度,保障农民的利益。
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研究是一个值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但在现实中,笔者发现,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的研究还不如实践研究,真心的希望乡村生态旅游在理论界的指导下,大湘西的旅游事业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2] 李德明.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广阔空间[J].旅游
学刊,2006,(5).
[3] 杜崇烟.开发神秘湘西·建设旅游大州[J].宏观经济研究,2005,
(12).
[4] 郑敏,张伟.建设新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J].新农村建设,2006,
(8).
[5] 陈顺明.论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湖南商学
院学报,2006,(8).
[6] 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
索,2006,(10).
[7] 王辉,刘冬.美国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
人力资源开发,2014,(1).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