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大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双言生活及态度调查分析

  • 投稿Aaro
  • 更新时间2018-03-26
  • 阅读量968次
  • 评分4
  • 63
  • 0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套学院在校大学生对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从语言使用、语言情感和语言能力三个维度分析河套学院当代大学生的双言生活及语言态度,以此来窥探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语言面貌。本文还从时间因素、家庭因素、地区因素、专业因素、性别因素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当代大学生都具有“双言”能力,可以灵活在普通话和方言进行语码转换。


  关键词:大学生双言态度


  一、绪论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各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也是方言的有效沟通手段。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对于国家和人民都大有益处。20世纪末期,普通话在全国“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推广普通话的工作目标是:“2010年以前,普通話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21世纪中叶要实现交际中没有方言障碍。


  大学和其他社团不同的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却有着相同的任务和职责,对社会的关注度高,自我要求严格,紧跟时代潮流。所以大学生对于普通话与方言的使用及态度能够反映出社会前沿对于语言及国家政策规定的态度,是整个社会双言使用情况的积极代表和正面倾向,而高校正是社会的缩影。


  河套学院是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唯一一所二本院校,学生90%来自于内蒙古,其他来源于周边的山西、陕西和甘肃。学生来源比较集中,但是语言实际使用情况却相对复杂,一部分同学来源于晋语区,与普通话差距较大;另一部分来源于东北方言区,与普通话比较接近。河套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些专业(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音乐学专业)对语言面貌要求比较高,有些专业(例如机电专业、化学专业)对语言面貌则要求比较低。学生层次也分化明显,来源于农村和城镇的学生语言基础也不尽相同。更特殊的是,河套学院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牧区,平时很少说汉语,大多时候都是使用民族语言进行交际。所以,综合多种因素,河套学院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存在着大量且频繁的双言现象,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着转码现象。


  本文就针对这一现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凭借调查结果分析在多民族、重方言的地方高校学生普通话与方言语码转换的现象,以及他们对待普通话、方言的情感,阐释双言现象产生的机制和动因,探究当代在校大学生的语言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双言现象进行深层分析,以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和促进普通话教学,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的语言战略规划提供数据和依据。


  二、调查材料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河套学院的在校学生(大一到大四),包括物联网工程、美术学、农业水利工程、动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护理学、机械电子工程、农学、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新闻学、体育教育、学前教育、金融工程等专业。课题组成员随机向各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回收5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483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其中,来自于晋语区占48%,来自于东北方言区占52%。


  (二)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的主要调查内容为:一是我校大学生对普通话和方言实际的使用情况,二是我校大学生对待普通话和方言的态度。


  此外,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学生双语使用及转码的动机,笔者还针对部分同学进行现场访谈。


  (三)研究方法


  1.定量和定性结合法


  在统计问卷的基础上将定性认识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此探究河套学院大学生双言现象产生的动因。


  2.语言描写与解释结合法


  用数据来描写我院在校大学生的语言面貌和态度,并解释其动因和机制。


  三、调查结果


  (一)语言使用


  从双言使用的场合来看,我院学生在教室、大会发言等公共场合能够积极、主动且较为流利地使用普通话,98%的同学都能避免使用方言。同学之间,如果讨论学习问题,95%的同学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如果讨论生活问题,74%的同学使用普通话,其中部分晋语区的同学也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如果与在家乡的父母或亲戚、同学进行交流,东北方言区的同学与在校没有差异,而晋语区的同学则倾向于使用方言,只有5%的学生与远在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时选择使用普通话。大学生如果走出校园与其他社会人员交流时,东北地区同学使用普通话,西部地区同学则使用方言。


  (二)语言情感


  62%的学生认为方言表达更加自然、流畅和亲切,语言也更生动和形象,65%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更能表达思想。37%的西部地区学生表示更加喜欢方言,而63%的学生认为更加喜欢普通话。这说明,普通话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追求。


  (三)语言能力


  当前我院普通话水平整体较好。在我们调查中,85%的人参加过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并且通过,9%的人没有通过普通话考试,6%的人目前还没有参加测试。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方言和自己的祖辈相比退化很多,自己说的不是地道的方言。37%的学生认为自己说方言不自然。


  总计843人中,对自己的普通话满意的人数为126人,占总数的15%;比较满意的有303人,占总数的36%;感觉一般的有270人,占总数的32%;对自己的普通话不满意的有144人,占17%。


  (四)差异分析


  1.时间因素


  普通话习得的早晚对于后期普通话的自我评价有重要影响。在被调查的483人中,有105人从小就使用普通话,75人从幼儿园开始接触普通话,有99、57、26人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开始学习并使用普通话,有126人从大学开始学习并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习得越晚,受方言的影响就越大,被测人对普通话水平的自我评价就越低。


  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时间越晚,学生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自我评价越低。例如,从小学开始使用普通话的人中有99人,占调查的38.7%的人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从大学开始使用普通话的121人中有97人对自己的普通话感到不满意。


  2.家庭因素


  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场所是家庭,第一教师是长辈,孩子语言习得最初来源于原生家庭,因此家庭环境对于人的语言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调查父母的普通话水平如何这一题目后,结果显示,父母不会普通话,只能用方言交际的有174人,占36%;父母会一点普通话,但只在个别场合使用的有227人,占47%;还有17%被调查者的父母的普通话水平比较高。


  其中父母只会方言,不会使用普通话交际的174人中,有64人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感觉不满意,占37%;满意有21人,占到了12%。而在父母的交际语言就是普通话的82人中,对自己普通话满意的有21人,占到了25%;不满意有1人,占2%。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父母的普通话水平影响着孩子普通话的自我评价以及实际效果,家庭因素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普通话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双言现象也是由于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不同的场景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所形成的。在家中父母不说或不会说普通话,那么孩子自然使用的也是和父母相同的方言;而到了学校,大环境迫使孩子改说普通话,由于第一语言的影响,导致孩子的普通话/方言必须进行转码,而在家中习惯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孩子则不需要转码这一过程,因此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必然要大于转码的学生。这种差异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到了大学尤为明显,实际差异是导致学生自我评级高低的决定因素,也是大学校园双言存在的必然结果。


  3.地区因素


  我院学生的生源地来源比较集中,主要来自于晋语区和东北方言区,虽然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北方方言区,但是差异还是很大。在对自己的普通话自评中,98%的东部地区学生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就是普通话,认为自己的普通话非常标准。52%的西部地区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比较标准,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说普通话。


  同时,城乡的不同环境也会影响方言和普通话的习得程度。一般来说,城市中生活的孩子能够较早、较多接触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好。而农村的学生由于教育条件的现状,普通话基础比较薄弱,自我认知比较低。


  在统计的483份问卷中,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有174人,占36%;在城镇的有121人,占25.1%;来自城市的学生有188人,占38.9%。


  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自己的普通话评价满意的有8.9%,不满意的占10.1%;来自城市的学生认为普通话评价满意的有22.8%,不满意的占4.4%。


  4.专业因素


  在本次调查的483份问卷中,其中文史265份,约占调查的54.9%,理工218份,约占调查的45.1%。文科学生80%认为普通话很重要,所以对普通话认可度较高,自我认知程度较高。理科学生普遍认为普通话可有可无。


  5.性别因素


  男女性别差异也是影响普通话水平及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女生一般语言感觉好,对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普通话水平整体比较高,要求也比较高。


  四、结语


  通过河套学院当代大学生对“双言”的使用情况及用语态度的调查,来看我国多民族、重方言地区的语言生活面貌及态度,能够以小见大反映问题。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都具有双言能力,能够灵活进行语码转换。但是,由于学习普通话时间长短、家庭背景、地区差异以及专业、性别等因素导致普通话水平、自我认知评价水平不尽相同。


  作者: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