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大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心理压力弱化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3
  • 阅读量9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难点问题,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缓解城市严峻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就农村籍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展开论述,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创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以社会支持为视点,从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同伴性支持等方面向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支持资源,从而增强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促进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返乡创业;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农村籍大学生是指在农村地区出生、长期生活,具有农村户籍,在农村地区读髙中并考入各类大学的大学生。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此特指在城市无法就业或者找不到理想工作,迫不得已返回原籍乡镇村创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群体。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意见》,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然而目前,大学生择业意向依然偏重于条件优越、收入可观的大中城市,真正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的很少。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这一阶段的经历和环境必然给其带来压力和挑战,而良好、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其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是健康成才的重要条件,农村籍大学生作为相对弱势的就业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心理压力来源


  (一)社会偏见破环大学生自身心理和谐,产生认知偏差


  大城市人满为患,而农村籍大学生超过半数以上在毕业后倾向于留在一线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只有不足2%的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寻找发展机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来自于社会偏见。社会偏见压力主要是指来自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及自身对农村就业的种种偏见。对于农村籍大学生来讲,考大学就是跳出“农门”,有着“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栋房”等传统观念,这些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束缚着众多大学生及其父母的择业思想。刚毕业就回到家乡,必须面临社会偏见的压力,面子上过不去,还要承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舆论压力,带来较重的心理负担,破环自身心理和谐。


  (二)家庭条件不佳,担负改变自身现状和改善家庭环境的双重压力,心理发展受到严重负面冲击


  农村籍的大学生本就受限于地域经济的限制,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读四年大学,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较大的经济压力感,导致农村籍大学生更关注经济状况的改善,迫切希望找一份高收入工作,缓解家庭经济负担。更关键的是其认为呆在农村的未来收益预期确实难以与城市相提并论[1]。毕业之后返乡创业不能迅速就业补贴家用,甚至还需要家庭继续负担其找工作所需的资本,致使大学生返乡后陷入创业困境,产生愧疚、焦虑情绪。


  同时,农村籍大学生在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爱好特长等方面与城市同学相比有所欠缺,失落感和自卑感常油然而生,其心理发展必然受到严重负面冲击。


  (三)农村籍大学生社会资源少、渠道窄、创业风险大,大大增加其心理负担


  农村籍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属于弱势群体,首先,农村籍大学生自身经济条件与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少,接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如城市大学生。其次,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单一,受父母职业、亲朋圈子的限制,在就业创业时能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助力很少,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第三,其所能掌握的创业资源相对稀缺,更加大了创业风险。农村部分地区持着求稳定而非求发展的价值观,不能忍受创业失败对稳定生活的冲击,而这种价值观已经植入大学生的心理。


  二、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社会支持系统


  (一)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其内涵一直未达到统一。它是以心理失调的社会原因为研究对象的病原学所采用的一种理论,用以说明互动、社会环境和社会网络对社会成员的心理挫折感和剥夺感所产生的影响。虽然学者们对社会支持的说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这些支持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克服困难和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联系。心理学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家人、朋友或同事物理或心理支持较多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的身心更为健康[3]。以往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拥有数量少或者质量差的社会关系会增加人死亡的概率。对人类和动物的实验和准实验也表明,社会孤立是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4]。所以说,社会支持在消除个体心理障碍、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及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返乡创业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从内容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support),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二是情感支持(emotion-alsupport),涉及个体表达的共情、关心和爱意,使人感到温暖与信任;三是信息性支持(information-alsupport),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个体应对当前的困难,一般采用建议或指导的形式;四是同伴性支持(socialcompanionship),即能够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这可以满足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需要,转移个体对压力问题的忧虑或通过他人直接带来正面的情绪来降低个体对压力的反应[5]。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构成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大多受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职业关系及自己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校园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成为优化农村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措施。全社會更应该关心和支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打破旧思维、旧观念,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获得心理和物质上的陪伴与支持。


  三、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心理压力的弱化措施


  (一)政府提供工具性支持,完善多渠道的政策扶持体制


  目前,政府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优惠政策缺乏,支持和服务体系不到位,导致很多返乡创业大学生“业未创、心已疲”。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创业环境的优化,为返乡创业大学生出台更加完善的扶持政策。


  第一,逐步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保障机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提升其對建设自己家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奉献精神。第二,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支持力度。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专项资金,在税收方面、贷款方面和相关证件的收费方面提供优惠扶持,使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一个可预期的发展空间,打消心理危机,得到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优惠。


  (二)家庭、亲朋提供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家庭、亲朋好友的支持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成正相关。家庭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程度越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压力就越小,返乡创业意愿就越大。受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思想和观点的影响,农村大学生及其父母都希望通过读大学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愿望,走出家门读大学,将来留在城市发展,安家立业。如果家人、亲戚朋友在舆论和精神上支持其返乡创业,对大学生来讲,帮助是巨大的。


  第一,家庭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大学生就业遭遇挫折之时,应积极并及时地表达共情、关心和爱意,消除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不光彩的旧观念,帮助他们克服目前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摆正心态,使他们感到温暖与信任。


  第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给予大学生返乡创业信心。家人、亲戚朋友和社会舆论应适时给予他们足够的认可和接纳,大学生会更有信心对待工作和生活。


  第三,同学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满足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预防心理疾病有重要作用。通过朋辈之间的陪伴与支持,降低其对压力的反应。


  (三)高校和政府提供信息性支持,强化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


  第一,学校应及早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将创业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通识教育,又要有针对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保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出理智、正确的就业选择。


  第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号召广大青年投身到基层,把实现自身价值和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同时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基层工作,了解农村,增强对农村和农村工作者的认同,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意识。


  第三,政府应加强创业辅导和培训。通过定期开展创业培训工作,提升创业者适应市场变化、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搭建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和土地使用等手续的“绿色通道”,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政策咨询,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中的困难,把创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刘志侃,唐萍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J].调研世界,2014(7). 

  [2]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8-91. 

  [3]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4]House J S,Landis K R.Umberson D.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J].science,1988(4865):540-545. 

  [5]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1):3-8. 

     作者:徐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