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对在能传递丰富而先进知识的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环境下长大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把课堂内容预设好。学生的一个提问,或者一个答案,就可能打乱老师的教学程序。当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程序被打乱时,教师应积极搭建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在师生思维碰撞和智慧交汇中,丰富课堂动态生成,把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打乱 教学案例 反思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备课始终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认真、细心的老师不但备教材教法,而且把教学过程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如何让学生掌握重点,怎样让学生突破难点,都力求在教师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之中呈现。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面对在能传递丰富而先进知识的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环境下长大的学生,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把课堂内容预设好。学生的一个提问,或者一个答案,就可能打乱老师的教学程序。特别是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种非预设性生成有时会让老师乱了阵脚,事先做好的课件,不能完美的、按顺序呈现,令课堂出现尴尬的场面。当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程序被打乱时,怎样处理就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做了一些反思。
【教学案例】
《声声慢》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课文,学习李清照这首词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带领大家欣赏“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时,因为学生对“黄花”这一意象的内涵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进而打乱了我的课堂教学。
老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中出现的意象是“黄花”,“黄花”乃为“菊花”,大家来谈谈对此意象的理解?
生1:作者借助堆积满地的“黄花”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营造在瑟瑟秋风中菊花盛开的意境,傲霜的菊花虽然盛开,但是作者因忧愁而身心憔悴,所以无心摘花、赏花,进而表达了词人无法言说的愁苦。
学生的回答和我的理解比较吻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我表示赞同并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2:老师,对“黄花”的理解我有不同的看法。“黄花堆积”应该理解为“菊花落满地”比较确切。因为词的上阕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菊花凋零了,也就“不堪摘取”。作者描写菊花凋零、落蕊满地,主要想营造凄凉的氛围,并借此表现自己内心的愁情苦绪。
该生发表完见解后,又有一名学生起来发言。
生3:我同意生2的观点。诗词贵在含蓄,李清照的词在情感表达方面更注重委婉和细腻。这种委婉就表现在对秋天萧瑟、凄凉景色的营造上。诗人通过这种秋景来表现内心的愁绪,这种悲戚之情正是借助于堆积的黄花展现出来的。借景抒情比描写显情更含蓄,更有韵味。
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我有点惊讶,也有点慌乱。惊讶是因为学生提出的观点有道理,对“黄花堆积”的理解确实有不同的观点,慌乱是因为我并没有打算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也没有准备相关的资料。是压制住学生的争论,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步骤,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还是让学生继续讨论,把问题争论下去。稍作思考,稳定情绪,我让学生继续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诗词鉴赏是个性化的活动,大家能联系诗歌文本鉴赏诗歌,这难能可贵。刚才三位同学的见解都有道理,说明大家积极思考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请大家按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表意见。
生4:我认为“堆积”应解释为“盛开”,“憔悴损”则是诗人形象的再现。《声声慢》写的是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晚年的作者生活在孤独和凄苦之中。无论是过往美好的生活,还是现今凄凉的境况,都成为诗人入诗的素材,并内化为诗词中那份无法排遣的愁绪。所以“憔悴”的是诗人的身影,“憔悴”的是诗人的内心,在她的视野里,堆积的黄花仿佛也憔悴了。
生5:我们也同意把“堆积”理解成“盛开”,生活的孤苦使诗人身心憔悴,面对盛开的菊花,她怎能有心情欣赏呢。我们认为这是反衬手法的运用,菊花盛开之际,也是菊花凋零之时,诗人无心欣赏,正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生6:我们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作者对昔日黄花盛景的追忆,“憔悴损”是作者写眼前菊花的情态,通过对比进一步反映作者晚年生活的凄苦,这样更有表现力。
生7:我们不同意生6的观点,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黄花堆积”就是描写了落花满地的萧条秋景。作者通过描写凄凉的眼见之景,进一步烘托其孤独、愁苦的心绪,这样也很曲折呀。
生8:老师,我们有不同的意见……
在学生们激烈的争论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虽然没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我总结:“大家对“黄花”的解读都有道理,分析得也有理有据。且不论“黄花”是“盛开”还是“凋零”,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那就是作者心里有无法言说的愁苦和惜花的情怀。古人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眼前之景和作者的心情已实现了物我交融。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告诉我们,鉴赏诗词重要的是要有思路和方法,学习重在思考,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继续发扬这种求知的精神。”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笔者反思,当预设的课堂教学程序被打乱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以充分体现教育的机智。
1.稳定情绪,勇于面对。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有勇气直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要敢于面对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遇到学生的质疑时,要稳定自己的情绪,首先让头脑冷静下来,然后才可能相机行事,正确处理。
2.放弃压制,切勿搪塞。勇于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并不是要教师找时机,含糊其辞,搪塞过去,更不主张教师利用的权威压制学生。殊不知在教师搪塞、压制学生的同时,也可能削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当意外出现时,教师要找准机会把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尽可能转化成为自己教学服务的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可能会使教师改变本节课的教学计划,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但笔者认为这些都不重要。
3.搭建舞台,引导讨论。当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出现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可以顺势搭建一个舞台,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教学中学生每一个智慧的交流,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为课堂发展带来新的可能。特级教师赵宪宇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精彩的基石是:让课堂产生学生的思想;让课堂产生学生的个性;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有活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要想课堂具有真实的生命活力,焕发个性的光辉,课堂组织者就应该强化“生本意识”,取消预设的课堂框架,敢于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的不同声音,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自由讨论和提问。学生作为主角参与了问题的讨论,才能使之对问题的认识逐渐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4.精心备课,积极引领。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时,从容驾驭课堂,就要求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做好充分预设和假想。即使在某个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不打算让学生展开讨论,也要设想周全,稍作准备,这样既能在“意外”出现时,相机而动,积极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做好课堂预设非常重要,但是能把课堂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我们的追求。
总之,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教师应在课前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搭建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在师生思维碰撞和智慧交汇中,拓展课堂空间,丰富课堂动态生成,在教师引导下把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