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县示范幼儿园 王玉银
摘 要
绘画不仅能激发幼儿美感、陶冶性情,并涉及幼儿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智能、知识及身体发育诸方面,而且能促使幼儿在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上都有所提高。尤其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激发 审美能力 绘画活动 培养
一、充分感知客体,激发幼儿的审美感知力
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注重幼儿对色彩组合能力的培养和直观形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组织小班幼儿在绘画活动时,大部分幼儿都喜欢用他们喜爱的色彩画线条、画圆圈,虽然没有创造出什么具体的形象,但孩子们仍乐此不疲,认认真真的在绘画自己的作品。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色彩产生了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又如组织幼儿在吹画活动中,我事先准备了几种颜色,让幼儿自由选择两种进行活动,在吹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原来两种颜色相混时会产生出新的颜色。此时我就引导幼儿去思考,去观察色彩的变化。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另外,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还应培养幼儿充分感受色彩的能力。如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可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多种感官,培养幼儿对造型的感受力
为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培养幼儿对造型艺术的具体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般观察力强的幼儿绘画水平就相对要高一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经常多看,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不仅要引导幼儿观察单个物体的颜色、形状,更要注意引导其观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与其他物体的对应关系。
如绘画活动画“大树”之前,我首先播放课件组织幼儿观看各种大树的造型。然后再带幼儿观看实物大树,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造型美,之后幼儿自由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更能很好的让幼儿绘画出大树的造型。因此在教学中,画物体时教师要尽量提供给幼儿实物模型,让幼儿在触摸、观察中感知到物体在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形状。其次,幼儿期以动作思维为主,只有充分刺激幼儿的触觉系统,引导幼儿摸摸、敲敲、打打物体,才能使幼儿对物体有实质性的感受,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去感知美的事物。教育必须通过幼儿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要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必须借助幼儿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理解。
三、加强自我表达,提升幼儿的审美思维能力
《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中提到:“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提升幼儿的审美思维,自我表达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这种功能是艺术的各种特性决定的。
按照大多数幼儿的能力水平,围绕感知对象和表现内容,提出大致笼统的表现手法,让幼儿进行必要的技能学习。其目的不是单纯和机械的模仿,它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法获得某一方面的体验。虽然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面,所以我们针对性地适当在技能上给予指导。如画《瓶子》,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瓶子,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横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瓶子,再用点、线、面来装饰瓶子,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也体验到了表现美的快乐。
孩子们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作品中,不难发现,无论从色彩的运用上,还是在造型的表现上,我发现了每个孩子不同的审美观,只是新课程过多侧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过少涉及孩子技巧性的训练,因此,影响了孩子对事物的表现能力,我们看到很多的时候,孩子们想的好,说的好,只是难于用绘画表现出来,最后,孩子们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也影响了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良好表达。因此,我们在侧重孩子情感体验的同时,不忘给孩子一些技巧的训练,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材料,让幼儿学会一些绘画的表现技巧,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对美的感知,表现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