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新形势下高中德育教育的探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30
  • 阅读量6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面对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形式,需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德育教育新方式、新途径、新策略。一是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寓理于事,寓理于人,以趣味化方式让学生摄取价值经验。二是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性的情商唤起增强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三是挖掘德育教育新成果,树之以标、率之以范,把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当然,除此之外,需要探索的还很多。


  关键词:新形势现代传媒高中德育教育途径


  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突破性发展,电脑、手机等负载信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在新形势下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迎头赶上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新形式,需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德育教育新方式、新途径、新策略。


  一、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以趣味化方式让学生摄取价值经验


  治水之道在于疏而非堵。目前,家庭电脑的普及手机使用的大众化,已成为时代、学校、家庭难以拒绝的事实。与其像“警察”一样,成天把学生视为“小偷”,还不如因势利导把现代传媒工作当作招牌,把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例如,通过教育内容趣味化的处理,把它方便地输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介入,以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摄取价值经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我们仍然像以往一样,把教育内容挂在口上,单调、枯燥、乏味地去向学生灌输,学生肯定不会买我们的帐。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教育效果从何谈起?当然,在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这种途径让青少年获取足够的价值经验,增强道德意识,还需要教师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知道,在这一新形势下,这一教学途径在负载教育内容的数量、复杂性、提取速度等方面已超远远超过了政治教材为基础构筑的课程经验,而且,德育成效的体现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所以,通过这一途径把有效的德育教育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价值经验的学习与体验之上,寓理于事,寓理于人,我们的德育教育才有有血有肉的故事,才有鲜活鲜亮的人物,才有真善美的价值经验的习得。至于简单的道德说教、苦口婆心的无效啰嗦,也只能与低效德育效果说再见。


  二、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以情感性的情商唤起增强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教学中,无论从哪个层面论起,过度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事实上,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相当关键。在班级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以智力为基点,构建学生的德育大厦,显然会根基不牢、彼此失衡。如果我们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基点,构筑学生的德育大厦,则必然会付出就有回报。德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性的情商唤起主导德育工作,让学生在进行自我分析中,找到道德、情操的归宿点,知晓人生价值的体现处,产生战胜缺点、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充分利用课前灌输,每次选取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小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正确评价事物。所以,德育工作,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必须转向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中心,通过情感教育更加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情操、情感唤起。更主要的是课堂渗透,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其作用与效果历来受到肯定。所以,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既有科学性、艺术性又有情感性、教育性的教学情境,引入极具现实意义的政治与法律、道德与情操、社会与自然等方面的种种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自身情感通过倾听、观察、分析和比较去充分感悟体验,教育效果才显著。毕竟,在学习中有了情感的参与,所谓的感同身受效果才会显现。


  三、挖掘德育教育新成果,树之以标、率之以范,把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在中华文化的德育宝库中,不乏标杆、典范。但是,如果学生有了道德意识,而不懂得时时转化,至少是我们教师缺乏方法。如果学生相比之下比以前有了思想上的进步、认识上的提高,我们能够抓住那么一两件能够让他感到骄傲或成功的事情,哪怕是小事,对学生来说,老师的及时发现和适时激勵对他来说就是莫大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成功教育。所以,善于发现学生在德育效果表现上的细微末节,给予第一时间的激励性评价,无疑就是树学生本身为标,其一定会率先“垂范”,把自己塑造的更好!同时,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表率。所以,我们教师做到率先垂范还不够,还要让更多的学生率先垂范,把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总之,在新形势下用这三种途径开展德育工作,还需要在细处做许多创新性的工作。当然,除此之外,需要我们探索的还很多。但是,只要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能够将学生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就是对我们德育工作的最好评价。


  作者:范国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