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 Hermann Emil Fischer,1652~1919)是一位歌剧爱好者。有一次,费歇尔做完实验后到歌剧院听歌剧,他发现周围空无一人,大家都离他远远的而且都捂着自己的鼻子。一个观众冲着他说, “谁把马桶带到剧院里了?”费歇尔这才明白是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臭味。为什么费歇尔身上有如此强烈的臭味呢?原来费歇尔当时正在研究吲哚类物质,其中的一种物质就是粪臭素。由于费歇尔长期接触粪臭素,无论如何清洗,旁人都可以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臭味。难道费歇尔自己闻不到吗?这是因为人的嗅觉有很强的适应性,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所以,费歇尔才没有顾忌地“把马桶带到了剧院”。
费歇尔家境优越,是家中的独子。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母亲也出自一个有名的世家。费歇尔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但他对做生意毫无兴趣。费歇尔非常喜欢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费歇尔的父亲有一家印染厂,但由于费歇尔的父亲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印染技术,导致印染厂经营状况不佳,费歇尔的父亲就劝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学习化学。从此,费歇尔和他的堂弟奥托·费歇尔(Otto Fischer)走上了化学研究之路。
费歇尔最初在波恩大学的凯库勒(August Kekule,1829—1896)处学习化学,凯库勒在1858年发现了苯的结构,是德国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据说凯库勒在梦中看到蛇头咬住了蛇尾,才有了苯是一个环状结构的灵感。一年后,费歇尔转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处学习,后又作为助手追随拜耳前往慕尼黑大学从事化学研究。拜耳是继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之后德国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在合成靛蓝、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等研究方面成就标榜。费歇尔得到了拜耳的精心培养,费歇尔也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思师拜耳。
德国的化学研究与当时的染料工业密不可分,费歇尔最初的研究也与染料有关,他和他的堂弟奥托·费歇尔弄清了品红的成分。他们兄弟俩与导师拜耳有关靛蓝的研究对德国乃至世界印染工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技术后经多次改进,发展成为著名的阴丹士林( Indanthrene)染料。在中国,阴丹士林成为民国时期的标志性色彩。在研究染料的过程中,费歇尔发现了苯肼,苯肼后来成为鉴定糖类的重要试剂。费歇尔将苯肼与酮类物质进行缩合反应,得到了吲哚,其成分之一就是粪臭素。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受不了粪臭素的臭味,只有费歇尔毫不在意,而且还能在实验后到歌剧院听歌剧。
后来,费歇尔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与人体代谢相关的化学物质。他从人的尿液的主要成分尿酸着手开始对嘌呤进行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基本弄清了人体内主要嘌呤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结构,人工合成了次黄嘌呤、黄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此后,费歇尔又开始进行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研究。1902年,费歇尔提出了蛋白质结构的多肽结构学说。1907年,费歇尔合成了一个含有18个氨基酸的多肽,这是当时世界上人工合成的最复杂的物质。
嘌呤代谢的产物是尿酸,嘌呤代谢出现问题会导致血尿酸增高而引发痛风。有关嘌呤和嘌呤代谢的研究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 次是费歇尔因有关苯肼、糖和嘌呤类有机物的研究,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另一次是伊莱昂( GertrudeElion,1918—1999)和希金斯(George Hitchings.1905~1998)因嘌呤代谢和治疗痛风药物等研究,获得1 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