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中国的教育、国民素质和社会道德却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好。相反,教育出现了很大偏差和缺陷:受教育者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养没教养、有“术”无“德”、有“得”无“道”等现象不在少数。杨东平指出:“学校教育的人文内涵也在严重流失,教育蜕变为教学,教学蜕变为训练,树人育人的过程日渐变成考试之学、技艺之学,青少年对中国文化认知不足、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淡薄。”[1]总而言之,当代教育过分强调了对受教育者“技”和“术”的传授,输入大量的“求生技能”,从而消弱了对受教育者“道”和“德”方面的修炼,缺失人文道德的培养,缺少对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塑造。大学也非净土,“人文精神滑坡和文化品位下降”、“功利主义思想愈演愈烈”、“知识分子缺少公共义务和道德责任”[2]。为此,有高人开出药方——恢复国学,重读经典,补充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之不足。“国学热”于是持续高温不下,国学讲座一直受到热捧,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国学经典开始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学大师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便是当代书院的兴起。
一、当代书院林林总总
当代书院的兴起,如上所述,是伴随着“国学热”而来的。其目的显而易见,是想通过继承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弥补当代教育之不足,拯救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于滑坡。
中国大陆的新兴书院首先创办于大学。原因之一是,古代书院也是一种教育机构,现代书院理所应当地建在大学。原因之二,也是人们每每津津乐道的,就是有香港中文大学创办运营书院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鉴。
香港中文大学实行“学院”和“书院”双轨制。学院负责“学科为本”的教学,书院负责“学生为本”的教学,通识教育多由书院承担。“书院制是中文大学保留传统血脉的筋络,是秉承精神气质的标签,更是教职工和学生归属感的象征。可以说,是四个书院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精神气质,造就了中文大学今天的成就和名望。”[3]姑且不论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是脱胎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书院制,还是传承于中国古代书院,起码说明一般人甚至有些学者,都认为这是弥补当今大学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台湾作家、学者薛仁明2014年4月27日应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邀请,做了一场题为“用书院取代大学文科”的讲座,在网上颇有影响力。可见,在一些学者心目中,书院对于大学教育或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何等重要。
自2005年复旦大学开始尝试推行通识教育,成立“志德”、“腾飞”、“克卿”和“任重”四个书院之后,全国70多所高校有所行动[4]。西安交通大学自2008年开始陆续设立了8个书院,贯通了本科四个年级。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等也启动或已经开始书院建设。还有更多大学的书院建设在酝酿之中。
除了大学创办书院外,还有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佛教寺院等机构创办书院,也有有志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改良中国教育的仁人志士私人创办书院,也有“无利不起早”的商人参与其中,创办实为总裁班、中学生辅导班或文艺考级班之类的所谓“书院”,甚至房地产开发商也把楼盘冠名为“书院”,林林总总,泥沙俱下。
这里仅按类各举一例,以资说明。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各书院的官方网站。
(1)政府参与创办的书院,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该书院创建于2009年,是一所政府规划的书院。它秉承“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理念,广邀精英讲授国学要义,开展多层次的国学教育普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以及国学专题研究、经典文集出版等活动,是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平台。书院“聘请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为名誉院长,并延聘海峡两岸百余位知名学者为学术顾问,同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海内外数十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构建学术交流共享的平台。在高端的学术交流研究之外,公益性质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也是书院活动的亮点。书院坚持一年三期的‘国学经典公益常设班’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国学经典启蒙,面向市民开展国学经典原文的讲习,并且定期举办公益‘名家讲座’以及‘竹林读书会’系列活动……”。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集国学普及、研究、交流、出版于一体,带有公益性质的机构。类似的还有苏州的“德善书院”等。
(2)文化科研机构创办书院,如华鼎书院。该书院创办于2009年,是“从事国学教育研究、国学教育实践和服务、国学教育图书出版的国学专业机构”。书院依托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的经济、产业、文化、国学等学术平台和专家背景支持,以传承国学、开启智慧、成就人生、奉献社会为宗旨,秉承以三坟文化、儒释道文化为一体的国学文化,倡导人生国学、践行国学、应用国学、心性国学的国学观。华鼎书院把自己定位为国学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推进者和服务者。这类书院,还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为宗旨的实体。
(3)企业、商业创办书院,如:明伦书院。该书院原为企业国学堂,成立于2005年8月。书院以其丰富的高端学术资源与研发能力,致力于中国传统产业化,正在搭建以企业家国学书院、国学与企业文化建设、少儿国学、高端文化旅游,以及中国移动国学彩信内容供应、社区文化建设、图书音像出版为核心的综合文化平台。华商书院,是中国首家只为董事长、总经理开放的全国游学的国学研修书院。书院成立于2006年9月,由聚成股份公司与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创办,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办学。
(4)宗教团体创办书院。如,苏州的菩提书院。该书院位于苏州西园戒幢律寺内,是一个佛学社团,是“引导大众修学佛法、走向生命觉醒的心灵学院”,是开展人生关怀和心灵慈善的精神家园,是面向海内外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组织。这类书院,教学内容为宗教教义,教学形式也多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修炼。这是书院形式的一种大胆尝试。
(5)大师网页冠名书院。如,文贤书院。该书院实际上是葉曼(本名刘世纶)的个人网页。葉曼,一九一四年生,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此类书院实为国学大师个人主页,并不多见。这种网上书院,是高科技背景下书院的一种新的尝试。
(6)课外辅导机构冠名书院。如,依米书院。该书院隶属于依米教育集团,是优秀的课外辅导机构,主要从事课外辅导、成人学历进修和会计培训。此类书院多为中小学课外补习班和成人学历进修培训班,教学内容虽与“书”有关,但已经不是国学经典。
(7)阅读网站冠名书院。例如,“潇湘书院”、“泊星石书院”等。此类书院的“教材”大多是通俗读物,虽有经典提供,但所占比例非常少。
以“书院”命名的,还有很多,有的其实与“书”基本无关,只是“院”。如“万柳书院”,实际上只是北京海淀区的一个楼盘而已。诸如此类与书院无关的“书院”就不再费笔墨了。
二、当代新兴书院对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以完善中国当代教育、光复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新兴书院,其开创者应该是对古代书院比较了解,或是古代书院之仰慕者,其创院宗旨必定包含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书院之精神,在书院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对古代书院精神也必定有所体现。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其教育方针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培养目标必然是“内圣外王”的“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求圣人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成王者之功。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德”“才”“功”兼备的士。“格物致知”是为学,是“才”的积累;“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是“德”的修炼;“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政,是家国情怀,是才德的施展,是“功”,是一生修为。这就不难看出,古代书院教育是培养德才功兼备的具有家国情怀的高尚的人才——“士”。因此,古代书院精神就是“德”“才”“功”统一精神,是终生教育精神,其中“德”“才”“功”的统一是古代书院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精神。
朱汉民先生曾把古代书院精神归纳为:具有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对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精神[5]。人文精神是求“德”,学术精神求“才”,二者统一求“功”。不同阐述,实质不二。
这种书院精神可以从《岳麓书院学规》(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制定)[5]和《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订立)略见一斑:
《岳麓书院学规》①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白鹿洞书院揭示》[6]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单从两份院规来看,两个书院(更准确地说,是两个制定者)都以“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为重,尤以修身为主。朱熹的白鹿洞院规,更是反映了书院的“德”“才”“功”统一的精神。
反观现代书院,它们是继承古代书院精神,继承中发展,还是另辟蹊径,开创了完全不同的书院精神?
这里按照各类书院的功能和宗旨,略为探讨。
国内大学创办书院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知识面太专太窄;二是师生互动太少,学生缺少人文关怀和人生指导。而创办之初,都或多或少地以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为楷模——专业知识学习由学院负责,人文素质等软知识交给书院。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借鉴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也承袭古代书院传统。西方大学住宿学院,让不分学科专业的学生住到一起,不同专业间学生增加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承袭中国书院方面,主要是学习古代书院治学精神。郭齐家将古代书院教学特点归纳为:(1)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自由讲学与自由听讲;(3)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重在启发诱导;(4)尊师爱生,情谊深长[7]。哈佛大学前校长洛厄尔(A.L.Lowell,1856-1943年)认为,一个年轻人的大学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而且也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大学为年轻人创造一个优良环境至关重要。“性格不仅仅取决于所接受的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生活的良好同伴的氛围。”[8]所以,大学创办书院对于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
可以看出,国内大学创办书院是结合了西方书院制的人文精神和中国古代书院的求学、治学精神,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书院的“德”和“才”的精神。
政府创办的书院,通常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国学课程为主、名家讲座为辅的运营模式,也有定期、不定期的交流研讨会。此类书院旨在弘扬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其书院精神体现在国学启蒙和终生教育上,集中体现在“才”的培养上。
与政府创办的书院一样,文化机构创办的书院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但它们与大学及文化研究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与科研并举。此类书院在举办各类国学讲座的同时,也组织学术研究、著书编书和出版发行。其精神集中反映在国学普及和学术交流上,还是在“才”上。
企业商业创办的书院虽以书院命名,实则是搭建企业界和商界高层交流平台,其功能相当于文化会所。其活动模式除了有些讲座外,还有文化考察、文化体验和文化旅游等。此类书院在企业和商业运作创收营利的前提下,也部分反映出对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播的人文精神,反映在“功”上。
宗教团体创办的书院主要是普及和传播宗教文化,在信仰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教人以心灵安顿、安身立命之术。此类书院的功能相当于宗教体验所或宗教修炼院,因此其书院精神集中体现在宗教文化推广的人文精神上,也就是在“德”上。
大师创办的书院多为个人网页,创办者一般是在国学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和专家,有一定数量的追随者和粉丝。此类书院凭个人影响力举办网上或现实论坛、沙龙、讲座等,引导追随者学习和研究国学,希望将中华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它反映出一种热爱传统文化的情结和文化复古的人文精神,还是在“德”上。
以书院冠名的课外辅导班和阅读网,对中国传统文化虽有涉及,但分量已经不是很重了。然而,二者都是以传授技艺或知识为主,满足大众的求知欲,也反映出书院提供对知识追求的人文精神,部分地反映在“才”上。
综上所述,当代新兴书院,除了大学所建书院外,大多继承了古代书院对“才”的培养精神,致力于国学知识的普及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德”和“功”方面的继承和发扬虽然也有,但很少达到三者统一。另外,宗教团体的参与和现代网络技术的辅助,使得书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三、讨论
古代书院精神,即“德”“才”“功”兼备的教育精神,是在经年累月的实际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选择,才保留和发展下来的精髓。现代新兴书院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教育精神。
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当代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古代书院已完全不同。物质文化上的改变今非昔比,精神文化方面的改变也是面目全非。在这样全然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下,新兴书院所要继承的“德”“才”“功”内涵相应地有所变化。在“德”的精神方面,要摈弃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男尊女卑等不合理的糟粕,继承“仁义礼智信孝廉耻”等传统美德,还要树立现代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确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在“才”方面,不仅要培养“琴棋书画”之才,更应该培养“安身立命”之才、“经世济国”之才;在“功”方面,要能够“笃行之”,能够建立传世之功。只有这样,新兴书院才能真正地继承古代书院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
纵观当代新兴书院,大学书院与中国古代书院相似,都属于教育范畴,不过当代大学书院既模仿西方的书院制,又继承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它用西方书院制以解决专业单一化问题,增强学科互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通识水平;继承古代中国书院精神,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大胆尝试,是继承中的发展,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在继承和发扬“德”和“才”的精神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功”方面,即在德、才实际运用上只有在学子毕业后才能实现。
政府与文化机构创办的书院,承载了中国古代书院的修书、编书、讲学、学术交流、传道等功能,是中国古代书院精神的再现,既体现了传承、传授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薪火相传功能,也体现了大师讲会、会讲、师生平等互动以及书院择师、学生择院择师的优良书院学术氛围和治学精神。且其学员复杂,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更是体现了古代书院的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精神,在继承和发扬“才”和“功”的精神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企业和商界所创办的书院,虽然其宗旨大多偏离了“书”,但由于其学员多为企业和商界的中高层,其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不可小觑。这类书院的教学内容通常是从国学经典来诠释“成功”和“管理”之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国学经典的一种发展。这类书院承载了古代书院“功”的作用,教学当以“笃行”。这类书院在践行书院“才”、“功”精神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寺院所创办的书院,虽然教学内容与古代书院经典不同,但其教人向善、指导学员修身养性的教化功能,与古代书院修身之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德”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大师网页和阅读网形式的书院,是当代先进科技的产物,是古代书院所无法想象的存在。这类无实体楼宇的虚拟书院,同样承载着古代书院的某些精神,比如大师的垂范作用和知识传播功能等。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虚拟书院将成为现代人对书院的又一种选择。如果运营得当,同样可以在“才”和“德”的精神继承和发展上起作用。
不难看出,当代新兴书院精神也集中地体现在“德”“才”“功”三个方面,但却不是每一个书院都能集三种精神于一身,而是各有所长、各有欠缺。这是当代书院与古代书院的区别之一。另外,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古代书院的“德”“才”“功”精神在当代富有新的内涵,有待沉淀和持而宝之。
[1]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二十世纪“引言”[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4.
[2]刘克利,胡弼成.秉承书院优良传统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6):9-14.
[3]曹红旗.书院制与香港中文大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9(9):40-43.
[4]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014(6):11-16.
[5]朱汉民.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J].大学教育科学,2011(4):3-5.
[6]吴国富.从白鹿洞学规看朱熹对陶渊明的尊崇[J].九江学院学报,2007(4):19-21.
[7]郭齐家.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书院[J].孔子研究,2009(3):121-124.
[8]Samuel Eliot Morison.Three Centuries of Harvard(1636-1936).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