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26次
  • 评分4
  • 87
  • 0

彭鹏,张博,王炜丽,李梦莹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叭67)

摘要:贫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的问题,比一般的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本文通过探讨造成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针对他们自身与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意见,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25-02

一、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就业与心理健康现状

贫困生是大学生校园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偏远的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母无法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很多贫困生都是抱着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的目的,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大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特别是刚来到大学,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无论是在生活环境还是在人际关系的适应上,贫困大学生都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贫困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非贫困生差,在焦虑、抑郁、偏执等负面情绪上的体验较多。研究还表明,大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交往情况有密切关系,内向、孤僻性格的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朋友圈较小,而缺少人际方面的支持更加深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贫困生在信息、人脉、物质上的资源都比较缺乏,又急于找到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物质上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帮助。

二、影响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就业的因素

(一)经济拮据,心理负担重

贫困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很多人的学费都是在亲戚邻居的帮助下凑齐的,他们带着一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希望踏上了求学之路。因此,贫困生一直生活在压力之下,心理负担过于沉重。这不仅导致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希望将学习成绩作为回报父母的礼物,因此,在学习上格外勤奋,但对学业的过分关注,会使贫困生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少参加社团活动,影响人际交往,而在就业中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社会交往能力差,没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贫困生常常会因为经济困难而感到自卑,因为怕被别人瞧不起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再加上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和同学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贫困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孤僻,缺少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求职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势必会对贫困生的求职造成巨大影响。

(三)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就业期望值过高

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制订过高的择业标准是导致当今大学生求职困难的因素之一。在对贫困生就业动向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贫困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工作,42%的人希望去名企、国企工作,只有很少人选择去民企或小城市工作。贫困生的求职标准比非贫困生还要高,因为他们期望通过找份待遇好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但现实情况是,在这些岗位上一般都是人才济济,竞争更为激烈,如果不具备非常优秀的综合素质,很难求职成功。

(四)就业机会不平等

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所拥有的资源也是不平等的,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资金支持,因此,只能根据薪酬匆匆地将工作确定下来,保证基本的经济来源。而在就业信息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也无法为他们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没有宽广的人脉提供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

三、高校理工科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指导

(一)自身心理健康指导

1.心理脱贫

大学贫困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羞愧、不自信。大学生的这一年龄段正是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阶段,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贫困生在大学校园里要面对很多在经济条件、智力能力上都比他们强的学生。贫困生内心也非常希望自己不被别人比下去,但自身的家庭条件、经济状况又是不争的现实,难以掩饰或改变。因此,他们在内心深处会感到自卑、不自信。虽然学校也在物资方面努力帮助贫困生脱贫,但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得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贫困生从心理上进行脱贫。

2.自强、自信

除了帮助贫困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识外,还要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在大学中,“攀比”“拜金主义”等各种不良的风气萦绕在贫困生周围,使得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偏离。学校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支持的时候还要鼓励他们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理念,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获得相应的资助。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为大学生展示一些典范的案例,通过分析实际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就业心理健康指导

1.正确认识自我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首先需要客观地认识自我,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性格特点制订相应的职业规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往往是根据岗位的特点,例如企业名望、薪酬、休假安排等来选择工作,并没有考虑自身情况与工作需求的匹配情况,因此,很多毕业生在工作的前两年都在不停地跳槽。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心理学测量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自我概念等关于自我方面的信息。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性格测试、能力测试以及职业倾向测试等,利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择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

2.制订合理的择业标准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随大流,向名企看齐,制订过高的职位要求,这一点在理工科的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学校可以在职业规划的课程中,多开设一些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等活动,让学生对企业招聘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还可以经常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做出调整。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在大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在家庭的期望以及各种媒体信息的影响下,他们都偏向于选择白领类的工作。而一些服务类的、技术类的一线工作即使提供较高的薪酬也很少有人选择。现代大学生非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名企创始人白手起家的经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学校也需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思想工作,因为很多学生就业时面临着家庭的压力。只要坚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超,孟祥辉,张洪彩,工科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 (1)

[2]宋蕊辰,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长春工业大学,2012

[3]温萍,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4]李向荣,浅谈“问题学生”成功转化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5)

[5]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科学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