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一例抑郁情绪的咨询案例报告

  • 投稿Hunt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493次
  • 评分4
  • 21
  • 0

朱 艳

(贵州省羊艾监狱 )

摘 要:服刑人员罗某因得知父母离异后,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悲观失望,不良情绪影响其服刑改造。咨询师初步诊断为由中度抑郁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经过四次咨询使其走出了心理困扰,投入正常的改造生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度抑郁 一般心理问题 来访者中心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罗某,男,22岁,苗族,中学文化,未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贵州省贵阳人,抢劫罪,刑期11年。10岁时父母外出打工由外婆和小姨照顾,17岁时父母打工回来,同父母一起居住。18岁时因抢劫罪入狱。2013年春节后父母离婚。

(二)个人成长史

罗某8岁以前家庭经济较好,父亲是县上一名干部。后因父亲沉迷于赌博,不仅丢官还欠下一大笔的债务。父母经常打架,夫妻双方都拿孩子出气。10岁时,父母变卖家产外出打工还债。罗某寄养在外婆家,由外婆和小姨管教。14岁那年同一名女同学一起离家出走到上海。后因钱用完后,女同学打电话联系家人将两人接回贵阳。因为此事,罗开遭受学校,邻里的指责和议论。读完初中后罗犯便不愿上学。15岁时,罗开的小舅因无钱治病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发誓要赚很多钱给家人改善生活。17岁父母回家后,该犯同父母一起卖菜,生活艰苦。18岁时因抢劫自己的主管而入狱。

(三)精神状态

求助者,五官清瘦,面色苍白,目光呆滞,表情痛苦,情绪低落,低头不语。

(四)身体状态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最近一个月来食欲不振,失眠乏力。

(五)社会功能

车间劳动时发呆走神,生产效率下降,人际交往减退。听到被人谈论家人时会伤心,情绪低落。

(六)心理测验

求助者总分超过160分,躯体化因子、敌对、人际关系,抑郁及其它因子为阳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2、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50分,标准分66分,提示有中度抑郁症状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一个月前得知父母离婚后,觉得很伤心,情绪低落,感觉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不愿和人交流,生产效率下降,影响了自己劳动改造的成绩,所以申请心理咨询。

(二)个人陈述

春节过后,我妈妈来看我,她告诉我,她和我爸爸离婚了。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回到监舍后,我就想父母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以后他们分别来看我多辛苦,多没有意思。我小时候他们天天打架,每次妈妈总是哭着说,都是因为生了我,要不是因为我早就离婚了。后来他们为了还爸爸欠下的赌债把我送到外婆家打工去了。那时候我多希望有个家,所以我才和我的女同学一起去上海,想法也很单纯,就想有个人陪着。谁知道她偷偷打电话给家里人。被家人接回来后,那个女同学就不再理我,我回到学校常常被人指指点点。背负很大压力。读完初中我就不想再读了,我觉得以后不要轻易让别人骗。后来小舅生病没有钱看病死掉了,对我的打击很大。那时我就发誓要挣很多的钱给我的亲人用。一家人健健康康在一起。好不容易他们回来了,我又觉得大家客客气气的,没有一点家的感觉。后来我进来了,他们终于不用强迫自己在一起。我知道他们早就没有感情。我每天晚上都在想自己以前的事情。我多想有个温暖的家啊,他们现在来看我只是为了弥补亏欠我的感情。父母回来后,我同他们在一起,生活多苦啊。可是那也是一个家啊,我入狱后,爸妈生意虽然做得好。可是家散了,我出狱就无依无靠了。现在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总是要胡思乱想到凌晨三四点钟,然后昏昏沉沉的睡一会后就要起床出工了。只要听见别人聊起家里的事,我就觉得很难过,然后扭头就走。最近这些天,我在车间劳动时,老爱发呆,生产效率受到影响,还出错几次。害怕这样下去会影响我的考核成绩,所以申请心理咨询。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应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脸色苍白,目光有些呆滞,行为拘谨,防备心强。再三询问咨询师咨询内容是否会保密,申请咨询是否对自己的改造有影响。与其交谈时主动性较差,性格偏内向,咨询师主动询问,才会回答,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言语谨慎。

(二)直管干警反应情况

监区民警反应:“该求助者平时较为安静,入狱后服从管理,不招惹他人,对人较为客气。文笔较好,喜欢读书。经常帮其他服刑人员写申请,写信。最近生产效率下降,发呆时间较多。神情较为忧郁。”

(三)他人反应情况

同宿舍服刑人员反映:“该求助者,最近失明严重,半夜总听见他翻身叹气。精神恍惚,与其说话时常常会走神,发呆。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只要谈论家人的时候,他会突然离开。”

四、评估与诊断

(一)资料分析

对该求助者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咨询师观察,直管干警介绍情况和他人反映,心理测试及求助者自己陈述十分相似,证明以上资料具有可信性,可以据此做出初步的诊断依据。

(二)诊断结果

由抑郁情绪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1)根据该求助者家庭调查结果,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病史,其心理问题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2)依据郭念峰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可排除精神病。

(3)症状表现:情绪低落,悲伤,内心痛苦但能控制。主要的躯体症状,食欲不振,失眠。

(4)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得知父母离婚,担心自己出狱没有依靠,与现实相符,属于常形冲突排除神经症。

(5)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刺激仅局限于父母离婚的事件,没有泛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6)该求助者的主导情绪是抑郁情绪,情绪的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一个多月,劳动效率有所下降,社会功能受到轻微的损害。

(7)心理测验结果与相关资料等支持诊断。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郭念峰的病与不病三原则:精神病患者是知、情、意不统一,无自知力,一般不主动求医,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神经症的内心冲突是变形的,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刺激(父母离婚)引起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联系。属于常形,虽然有抑郁情绪,但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无自杀轻生的念头。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内容泛化,病程大于两个月。社会功能受损严重。该求助者病程持续时间为一个月,无泛化。社会功能只是轻微受损。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求助者罗某性,22岁。身体健康。无传染病、遗传病史。

(二)社会因素

1、存在负性事件。年幼时,父母不和睦,打骂孩子。寄养于外婆家,属于留守儿童。中学时与女同学相约到上海事件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的指责,内心埋下不能相信他人的念头。感觉孤独。小舅的去世让其渴望挣更多的金钱。害怕亲人的离去。

2、家庭教育缺失,为挣钱而抢劫。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

(三)心理因素

1、存在错误认知

认为父母离婚后,自己就没有依靠,生活就一团糟,再没有人关心自己。属于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观念。

2、性格内向,多愁善感。

3、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模式。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协商下,确定以下目标:

(1)具体目标及近期目标

消除和减轻来访者的不良情绪和体验,恢复正常功能,发挥正常人际关系。接受现实,适应环境。

(2)最终目标及长远目标

使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更加信任自己,更适应。自我变得较为协调,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最终促使来访者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

来访者是一名90后,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善于思考,领悟能力较强,自尊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压抑内心情感,不愿与人交流,渴望父母的关爱。采用倾听,共情,及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尊重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引导来访者提升自己生命的原动力。

(二)咨询原理

来访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该理论把人看做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罗杰斯坚持认为人们是值的信赖的,可利用的“能源”是丰富的。并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够进行积极的改变,过着有效的丰富的生活。其基本观点有一下三点: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性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和驱动力,他称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增长和发展。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它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是部分有机体的机能。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罗杰斯假设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他称为“机体智慧”。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3)人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理论是对人性的看法的积极的、乐观的、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倾向。因此人可以不断被地成长和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人都是有建设性和社会性的,是值的信任的,是可以合作的。

求租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哪些由于价值条件的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和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着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

(三)双方的责任权利及义务(略)

(四)咨询的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

咨询收费:免费

八、咨询过程(摘要)与阶段

本咨询共四次,解决七个阶段性问题。

(一)第一次咨询(2013年5月13日)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咨询师无条件的接受和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共情。与努力与其交流并达到无条件关注。

方法:会谈法、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监狱的心理咨询室是标准的布置,温馨,安全。咨询师还特意摆放了一盆盛开的花卉及一杯热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把对来访者的关心与尊重的态度融入语言和肢体语言,并贯穿于整个咨询全过程。努力赢得求助者的信任,与求助者坦诚交流。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的态度阶段。

在这一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求助者对待自己的经验是刻板的。缺少自我内部的交流,往往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把自己遭遇的问题看着是外界原因引起的。因而缺少改变自己的动机和愿望。咨询师一开始就要让求助者感受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尊重。

咨询师:你的申请我已经看过,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今天谈及的内容我都会保密。请你放心。你看,我们从什么地方聊起呢?

求助者:我不知道怎么说起,总觉得很悲伤。(沉默)

咨询师:看来你遭遇了一些生活变故,它让你觉得有了些压力。但是我们仍然要去面对,对吗?你愿意和我谈谈吗?

(停顿,等待一会,来访者有细微的变化)

第二阶段目标:促使来访者“有所动”的状态

在这阶段,求助者可以流畅的谈论一些自我之外的话题,但仍不能承担问题的责任。

求助者:我每天晚上睡不着,脑子里总是胡思乱想。每天都觉得烦躁、乏力。觉得人生没有温暖,谁都不会陪伴着你。

咨询师:你能给具体给我讲讲吗?

求助者:别的孩子要求父母为他们做什么,我只要求有个家。从小就不管我,现在我坐牢了,两人还把婚离了,各自过自己的幸福生活。

咨询师:你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可你的父母却结婚了,你觉得很生气。

求助者:是啊,我现在想到自己出去后无依无靠,世界一片凄凉。觉得头都快炸了、

咨询师:我教你一些放松的技巧,你每天晚上睡觉前自己练习下。咨询完后,我会为你做一次音乐放松治疗。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放松技巧。

第一次咨询结束后,咨询师让求助者进行了音乐放松治疗(压力达到最高值)并指导求助者学习放松疗法,要求他每晚睡觉前做一次。

第二次咨询(2013年5月20日)

协助来访者完成

第三段: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求助者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但能够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

方法:坦诚交流、表达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咨询师:今天你看上去精神好多了,睡眠的情况有所好转吗?

求助者: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做一次放松。加上白天有些累。所以入睡比以前早一些。虽然睡得不安稳。可是精神相对好多了。就是还是会感觉莫名的失落和悲伤。

咨询师:看来你父母离婚的事,你还是很在意,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吧。

求助者:我也觉得好笑,我都成年了,他们离婚对我来说应该不算什么。但是我就觉得两人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要离婚,真是想不通。我总想起在外婆家生活的那段日子。外婆虽然管我吃喝,但从来没有交流,也没有小孩同我玩。我觉得自己好孤独。

咨询师:是的,留守儿童的童年就是这样的。

求助者:他们离婚了,我突然想到和女同学被家人从上海接回到学校时,那种被千夫所指的羞愧感。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个错误。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人,没心没肺的,开开心心的,什么都不用去想。过的还快乐些。

咨询师:父母的离婚,让你想起在学校被人指责的回忆。能给我解释下为什么吗?

求助者:那段时间,我都希望父母在身边。我和女同学一起出去,其实只是想有个家人。外婆他们对这件事也没有说什么,就好像没有发生过。我觉得自己是被忽视的。没有家人的关心,哪怕他们指责我,打我,我也会觉得好过点。现在父母离婚了,我一个人呆在监狱。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中学时代。

咨询师:是的。我们都渴望家人的关爱。家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温暖的港湾。

求助者:是,我现在好希望自己能快点走出来,有个快乐的人生,每天开开心心。

咨询师:恩,是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快乐的人生。你可以去想下,怎么生活,才能让自己像其他人一样快乐起来。

第三次咨询(2013年5月27日)

第五阶段目标:虽然带有迟疑的接受自己的感受,却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

第六阶段目标: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抗,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方法:会谈法

来访者:警官,你让我思考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我回去想了很久。

咨询师:哦,都想了什么?

来访者:我回去想,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小孩也过的挺好的,我都是成年人了,居然还走不出来。是我情感太脆弱,太渴望有个家的温暖了。其实他们没有感情在一起生活也是和痛苦的,我要在这里呆这么久,不能照顾他们,离婚了,俩人都找个合适的,我也放心,我自己也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咨询师:是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你也有自己的生活。你的人生正需要你去谱写色彩。看来你对自己有了探索和了解。去试着倾听你的内心,你会发现更真实的自己。

停顿,咨询师等待来访者进行内心的自我探索。

来访者:当妈妈告诉我,他们离婚了,我当时就惊呆了,我不知道等我出去后,该回归何处,谁在等我,我该依靠谁。以后没有人来看我,没有人关心我,我孤苦伶仃的。我觉得害怕。他们从来都不会为我考虑。(表情愤怒,皱眉,咬牙,沉默几分钟。)

咨询师:每个人都希望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姻。但是不是我们希望就能得获得。当生活出现变故和打击时,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

求助者:小时候,他们打架后,妈妈骂我,爸爸拿我出气默的承受着,我不敢哭,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家就没有了。所以在他们面前,我总是伪装者自己,把自己的感情压抑起来,要把自己坚强的一面表现出来。我去抢劫,其实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我觉得他们过得太苦。我多希望有了钱,他们能够开心,一家人幸福生活。得知他们离婚了,我觉得生活没有目标了,我不知道自己积极改造出去又该怎么样,小时候受的哪些委屈,中学时遭受的痛苦,犯罪的耻辱一下子涌来,我开始觉得愤怒,悲伤,失望。我想用死来报复他们,来换取他们的内疚。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想活了,还是想得到他们的爱。

咨询师:你想找到你内心真实的情感,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你始终不忘记去寻找答案,去寻找自我,这种品质是可贵的。心理咨询师只是协助你解决心理问题,而真正帮到你的,是你自己,是你的信心,是你实现自我的本能。

求助者:是的,这几天,我想了很多,我发现自己很爱我的父母,其实他们离婚了,是他们的自由。我只是没有走出童年的阴影。我不愿听别人谈论家人,我觉得他们在炫耀,在嘲讽我。其实没有人知道我父母离婚的时,也没有人关心。可能是我多愁善感的怀毛病让我钻牛角了。我把自己的成长记录下来,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我觉得当初那些痛苦并没有那么沉重。其实我只想我父母在离婚时给我商量了,让他们在乎我的存在,还有对我的歉意。

咨询师:你的进步很快,你不仅剖析自己的原因,袒露真实自己,还积极的让自己成长起来。

(再做了一次音乐放松治疗,来访者压力正常,而且睡着了。)

第四次咨询(2013年6月3日)

第七阶段的目标,引导求助者寻找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让求助者对治疗的条件不再那么看重。

咨询师:这些天生产效率怎么样?睡眠好吗?

求助者:挺好的,我不仅参加生产,还要做俯卧撑,上床就睡着。

咨询师:看来你已经走出来了。

求助者:是的,我一直都在父母面前表现一种无所谓的样子,就是担心那天他们离婚了,我也不会受伤害。可是越这样,我就越难过。所以勇敢的说出自己依赖他们,承认自己会难过。心理就舒坦多了。其实和他们多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即便他们离婚了,也会给我一个解释,安慰。让我知道他们依然是我的家人。我明明很害怕,却要装坚强。其实这就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压抑的问题(笑)

咨询师:你能找到问题的根源。真了不起。我觉得你是一个领悟能力很高,善于思考的人。

求助者:是的,我喜欢写日记,喜欢琢磨问题。现在我被监区任命为文书员,负责给同改写减刑假释申请,材料。每天都忙不过来。每天都一大群人围着。做这个活既招人喜欢,还可以加分。抽时间我还写文章投稿,多加点分,早点出去。我想出去当个旅行家。想行万里路,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

感觉不良的情绪有很大改善,睡眠等躯体情况也相应改善,感觉自己开朗,快乐多了。

(二)求助者直管干警,同改的评价

反映该求助者生产效率提高了,晚上没有听见其叹气翻身的声音了,人开朗了许多,也喜欢和大家一起聊天,谈心。

(三)咨询后心理测试的量表评估

SDS标准分数为50。

结论:测试分数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通过咨询后,求助者SCL-90中各因子及SDS均下降,各项测验结果表明,该求助者各项心理状态均达到正常范围。

(四)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

该求助者,生产效率提高,面色红润。在监狱创办的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观点乐观向上。母亲节时在,监区安排了亲情会见。求助者母亲作为帮教对象。求助者袒露自己心声,母子抱头痛哭,罗母承诺儿子出来前,不会成立新家庭,而且已经为他购置两套房屋,出狱后会衣食无忧。求助者解除心结。

(五)咨询师观察与评定

明显觉察出该求助者,自信心真实流露,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整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学会纠正自己的负性想法,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

(六)求助者症状的改善

情绪低落,消极行为和想法基本消失。整体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求助者逐渐认识到现实状况下的不适,并非如当初担心的那么严重,学会纠正自己的负性思想,症状明显缓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念峰、虞积生.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2]郎立.心理矫治在矫正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3]袁敏琴、李芙.青少年暴力服刑人员与家庭教育防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

[4]吴宁.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的社会控制理论解读[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