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建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南锣鼓巷:老北京风情

  • 投稿小甜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60次
  • 评分4
  • 96
  • 0

十多年来,无数旅游产品如过眼云烟,而“逛胡同”因其丰富的文化历史、人文内涵和浓郁的北京特色的外在形式,与“登长城、看故宫、吃烤鸭”一起并列成为北京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四大金字招牌,享誉海内外。因此北京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吸引物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文/ 葛梦瑶

南锣鼓巷以坚守老北京风情著称,四合院保护区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北京有名的怀旧与时尚掺杂渗透的历史街区。其古城街坊的形式与富有历史感的建筑及树木一起,共同形成独特的视觉空间与氛围;同时承载着历史的居住形式与少量受西方影响的建筑或建筑局部共存,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城市风貌。

它同诸多历史文化保护区一样是平房四合院居住区,典型性在于它保存了元大都时代的胡同街巷肌理。

历史渊源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公元1276 年)同期建成,在元代,南锣鼓巷属昭回访。明代,以南锣鼓巷为分界线,东侧地区属昭回访,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南锣鼓巷之名,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锣锅巷,后音转为锣鼓巷,民国后沿称。

文化大革命一度改称为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1990 年11 月,南锣鼓巷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首批划定的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对明清北京城进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古都北京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的著名街区。

现在的南锣鼓巷地区北临鼓楼东大街,南接地安门东大街,西面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 条街围合的长方形地块。历史上在元大都时期正好是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南北走向,全长786 米,宽8 米。东西各有8 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 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 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其道路结构为旧城典型的“鱼骨式”,以南锣鼓巷大街为脊,东西向各8 条胡同,对称排列垂直于脊,并以一定间距整齐排列。

坚守与变异

南锣鼓巷以老北京风情著称,原来以居住为主的历史片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积,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历史街区景观,商业街中的建筑多数是从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建筑演变而来的,依附于传统四合院的格局与外观,根据本身的商业功能性来进行空间改建,以满足现有的商业需求。因此南锣鼓巷商业街集古朴与时尚为一体,经营着具有中国特色又融合时代气息的产品,怀旧与时尚掺杂渗透。这里很多咖啡店和酒吧虽有绝对的北京特色的装潢,但是餐厅里提供着和北京丝毫没有关系的各种美食,一家接一家的小店里,出售精致的瓷器、质朴的牛皮本子、精美的手工艺品。

现有的南锣鼓巷,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街道景观形式,代表着四个典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第一种街道景观是以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建筑为主,青砖灰瓦、朱门石鼓构成的四合院宅门景观。第二种景观是由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的折衷式建筑,材料是中国的青砖灰瓦,样式上却是西洋式的。第三种景观由沿街商业建筑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对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转型利用,其建筑主体结构没有改变,只是在商业标识、植物等半固定元素上有区别;另一部分把传统四合院建筑的沿街立面改造成了现代的简洁形式,高窗明玻,街道和室内的景观相互渗透成为一体。第四种景观是直线造型、以钢筋混凝土和玻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建筑,使用功能分为居民楼、剧场、教学楼、办公楼等。因此,南锣鼓巷实现了这四种街道景观的完美结合,使得既具有商业价值又具有观赏功能,同时还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既能够帮助我们解读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子。

保护与更新

随着我国近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北京作为首都,必然首当其冲地面对城市人口激增和城市功能转型的巨大压力。上世纪90 年代,北京市着手于旧城空间更新,展开了大规模的拆除和改造,仅1990-1998年不足十年时间,便拆除危旧房420 万平方米。1986 年出版的《北京市街巷名称录汇编》中记载,北京共有胡同约6104条,随着快速现代化,胡同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如今只剩下约1300 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能使南锣鼓巷既符合北京现代的城市功能需求,又不破坏其传统文化与空间,是南锣鼓巷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专家认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北湖中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机更新,焕发出历史街区的有机使命。

南锣鼓巷的保护与更新思想与理念遵循了北京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策略,关于南锣鼓巷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相关专家、学者也给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吴良镛教授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认为有机更新的思想是旧城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过“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策略。在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原有文化风范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城市中新的建筑群时代风貌,也就是“有机更新”。“整体创造” 理念是指维护文物环境的整体秩序,并在具体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因此将历史城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只有一手抓改造,一手抓改善,提高保护,才能在实施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中进行积极、审慎、渐进的有机更新。

将文化遗产与“人文北京”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理念在张祖群副教授《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北京”建设》中被阐述,理念认为只有将文化遗产与“人文北京”建设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完善北京都是文化。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理论”, 它包括以使用者为主体,以解决使用者设计问题为目的,与旧城居住区更新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的社会经济和建设活动,如小规模的住房改建、翻建、加建、养护、修缮等等,以及资金投入较少的由政府和居民合作的街区环境整治和改善等。

在南锣鼓巷的保护与更新中除了沿用上面三种方式以外,我们还应了解到,政府制定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和原住民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认同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南锣鼓巷的保护与更新中要调动政府与原住民的积极性,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又赋予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风貌,让南锣鼓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融合时代气息。

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这是南锣鼓巷的定位。在南锣鼓巷的文化坚守与变异中,遵从了坚持历史文化脉络为主的原则,坚持将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与活态性结合的原则,并且将现在的时代商业气息融入其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因此南锣鼓巷是在适当强度和深度的限定下积极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观光式旅游模式的发展,让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活动行为相融合,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彼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但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为南锣鼓巷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商业街不但保存了原来的历史风貌,还汇聚了现代商业气息,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突出了文化特色,彰显了文化魅力,对于充分激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功能,促进区域成为城市中发展活力强劲的特色区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