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有许多土地被征用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失地老人。他们由于年事已高,又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上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导致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困状态,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笔者调查走访,以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老人的社会保障现状为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失地老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保障;土地征用;走访调查;失地老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的变化日新月异。其中,土地征用就是一个农民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土地的征用,优化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失地老人。他们大多长期以务农为生,随着土地的征用,为了自谋生路,不得不从事他业,但由于年事已高,缺乏知识技能等原因,不能顺利融入社会,只好赋闲在家。再加上他们没有很好的享受到社会保障这一社会公共物品,儿女多外出务工,最终使得他们陷入了“种地无田,就业无门,社保无份,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窘困状态。如今,失地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带来了极其不好的负面影响,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热切关注,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就以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老人的社会保障现状为突破口,通过对失地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思索,提出了自己对于解决失地老人社会保障问题的一些想法与建议,同时以此为契机,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并关爱失地老人,帮助他们早日改善境况,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和我们一起共享和谐社会的温暖阳光。
1失地老人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1)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多依靠子女供养,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乐观。
目前,失地老人们的经济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征地后所得的各项补偿费用。在经济上,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花销基本可以自足,超额支出大多还是依靠子女供养,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比如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说,对子女的依靠程度要更高一些。另外,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人对于未来的收入预期很不乐观,他们认为没有了土地就失掉了保障,自己未来年纪越来越大,基本没有什么收入,而子女又多外出务工从事收入不稳定的工作,虽然有征地的补偿款,但那也是有限的,对于未来家庭的收入能力,老人们表现出较大的担忧。
(2)养老方面,失地老人们对于养老方式认识单一,拘泥于传统观念,对于个人的养老问题没有理性的规划与准备。
在我们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失地老人对于养老都缺乏自己理性的规划与准备。思想也多拘泥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新兴的养老方式,比如“以房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服务大院”模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等了解甚少,对于养老方式认识单一。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只有儿女不孝顺,老人才会去养老院,因而内心对此十分排斥,养老观念不开放。对于这些非常不理智的想法和行为,会给失地老人们未来的养老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就会使老人的生活迅速陷入贫困,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不利于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3)医疗方面,失地老人们普遍最关注医疗问题,日常医药方面的支出占其最大的消费份额,认为现在看病较贵。
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失地老人们反映最多的就是医药问题。他们由于年事已高,大病小病接踵而至,不仅对药物的需求量大,而且对于医疗服务的依赖性也很大,而这些都需要金钱来买单。对此,他们表示现在看病太贵,给他们及儿女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虽然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开来,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了不小的积极作用,但是大家也反映了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自费部分依旧不菲,跨区域报销比例低等。对失地老人们来说,日常医药方面支出占较大份额和内心对于未来医疗负担预期的不乐观,使得他们不得不早作准备,尽量节约开支。
(4)居住水平因所在地不同而差距大,硬件设施不齐全,老人们对新的居住方式不适应。
失地老人们在土地被征用后的过渡时期由于年纪大,很难租赁到临时住房,一般是和子女同住,或者由相关部门组织所有老年人共同居住在特殊人群安置房中。等居住楼房建好后,再入住新房。据调查,不同地区、不停地段的失地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分得的房子数量、房子质量和房子商品价差距较大,各地方的相关政策也是“十里不同俗”。另外,失地老人们的居住地由于远离城市中心,配套的硬件设施不完善,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最后,我们发现,许多失地老人从传统的村落生活转到现代的高楼小区模式,对全新的生活方式还需要时间适应。这一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保障金在拨付过程中存在弊病,失地老人们参保积极性不高。
我国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没有做好针对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得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没有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分离,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等权利划分不明确,征地补偿过程中没有优先考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且极个别地区基层政府“寻租”和“抽租”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养老保障金的拨付过程不通畅、不透明,无法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失地农民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另外,我们还了解到,在失地农民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并不高,原因多是经济条件有限,参保意识不强,对未来预期收入不乐观等。综上所述的这些因素都会对失地老人群体未来养老状况的提高起到消极作用。
2解决失地老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对策
(1)政府应设置针对失地老人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预算,并开辟绿色通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地到达失地老人手中,另外要鼓励失地老人树立新型养老思维模式。
在关爱失地老人的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财政预算,用于改善失地老人的生活状况。并考虑开辟“绿色通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地到达失地老人手中。在土地补偿时,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就业状况、社保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的测算,真正让农民满意,为他们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平台。另外要鼓励失地老人摆脱旧的“政府养老”、“养儿防老”、“货币养老”的传统观念,开辟新思路,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将“养老资产储备”作为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财务安排,提前进行资产积累和资产配置,[1]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养老方案,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2)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广大失地农民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去,培养自身良好的医疗保健习惯。
加强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参与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要提高各个层次医疗机构的水平,完善医疗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医疗保健习惯和层次就医习惯,平时注重锻炼身体,定期进行体检,降低患大病的风险。最后,要完善医疗报销程序,并加快新农合与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对接,统筹区域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个人医疗档案和账户,并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转移,方便民众就医和医药费用的结算。除此之外,要大力发展医务人员下基层,对老年人,尤其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进行长期居家护理。(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50页)(3)规范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农民的过度安置办法,并对新居的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管,统筹城乡发展,帮助老年人逐步消除不适应情绪。
针对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农民尤其是失地老人的具体情况,逐步规范失地农民的过渡安置办法,对于安置房的规格要统一标准。另外,要对失地农民新居的建设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保证其达到相应的宜居指标,保障失地农民的“安居工程”彻底做到位。还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应社区组织机构,方便老人生活,同时要消除老人们精神上对于高楼小区式生活的不适应状况,顺利融入新的生活状态中。
(4)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与运营,鼓励失地老人自发进行养老规划。
进一步统筹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建立长效稳定的社保基金筹集机制,多方筹集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2]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征用过程的规范性,明晰土地权利,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提高补偿标准,把农民真正包括在土地征用整体补偿体系之内,建立广泛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账户为主,不同年龄不同标准,为他们的养老提供高水平的保障。最后,还要鼓励失地农民尤其是失地老人积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条件的还应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有效方式为自己的养老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通过个人的智慧和努力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规划和准备,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保障。相信,有了失地老人自己对于个人社会保障的用心经营,有了政府对于他们的特别关注与扶持,有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与帮助,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老人的社会保障状况一定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实现最美“夕阳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OL].中国日报网,2011-07-28.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