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凡
【摘 要】新闻照片作为新闻报道用来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其真实性受到广泛关注,在不同时期都有人采用不同手段制作虚假照片。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名利驱动,道德缺失,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这使媒体公信力下降,对受众和被摄对象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识别能力,加大监管力度等,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虚假新闻照片;成因;防范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相比文字的新闻报道,我们一般认为图片报道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更具说服力。事实上在接触新闻摄影之后了解到,近年来,媒体上出现的虚假照片事件不断,大量虚假照片被曝光。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和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事件。促使我们反思虚假照片的泛滥原因,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加强对虚假新闻照片的防范。
1 虚假新闻照片概述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照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而新闻学界认为,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鉴于此,笔者认为,虚假新闻照片就是照片所展示的画面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摄影报道。虚假新闻照片的呈现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1 摆拍
摆拍在新闻摄影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又叫做“干涉对象摄影”,是指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态表现、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摄影画面构图形式、摄影用光等因素的考虑),采用设计、调度、整理、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或全部干预的一种摄影手段。可见,在新闻摄影中,摆拍是摄影记者处于某种需要,干涉被摄对象并使被摄对象发生一定程度改变的拍摄方法。如2012年11月17日出版的浙江《今日早报》头版刊一张登题为《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新闻照片,根据实拍照片,经证实女兵们看的是14日《人民日报》封底是第4版、15日《台州日报》封底是12版,这两版内容与报道内容“学习十八大精神”毫无关系。
1.2 杜撰
即虚构情景,没有根据的编造。如“华南虎”事件,2007年10月3日陕西省的一个村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同时拍到了“华南虎”的照片。在照片广为流传后,得到的更多的是网友们的质疑。后经多方专家认证“华南虎”的原型实际上是一张年画虎。
1.3 场景重现
有事实依据,事后再现的新闻。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同步的,改变了时间也就改变了真相。有时候错过了新闻发生的时间,拍摄者将当时的情形还原进行拍摄。
1.4 后期制作
第一种类型是对照片的内容进行增删修改,在用胶片记录影像时期,底片难以经过暗房处理任意变换影像。有时为了适应政治需要而必须增删修改画面元素,才能符合发表要求。1966年8月13日在《黑龙江日报》是发表的《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就是一张用画笔修改的新闻照片。第二种类型是对照片内部元素进行复制粘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设备由原来的胶片转为数码记录。数码的影像可以经电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随意变换。2006年7月23日,刊登在浙江《今日早报》头版——《大雨袭杭百舸归》是一张经过电脑后期制作、将影像复制粘贴组合而成的照片,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照片中有两组影像是相同的,只不过前后位置有所变化而已。第三种类型是对不同的照片进行拼接合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图片编辑软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不仅仅利用Photoshop等数码软件对新闻照片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比如剪裁、校色等。他们甚至开始对照片进行拼接、增减画面元素等处理,使得画面更加完美。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专业组铜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是经过电脑合成处理的虚假新闻图片。
2 虚假新闻照片的成因及其危害
2.1 虚假照片的成因
从各种虚假照片的案列看,它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具体原因,看似一个个个案,但实际上它们又有着共性。
首先,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媒体日益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无处不在。而一些利益集团正是看中了媒体在大众生活的重要地位,利用媒体谋取利益,它们或收买或诱导媒体做出虚假报道。而当今社会又充满了竞争与诱惑,新闻工作者很难抵挡诱惑,同时,许多媒体工作者为了抢到独家报道,赢得更多的读者,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报道假新闻,就使得假照片日益猖獗。
其次,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播学角度看,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并非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会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接收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受众的文化素养、动机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播媒介的传播品味和方向。当一些读者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较低,为了迎合受众,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新闻事件所带来的刺激,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便会给有所图谋的人造假的理由,毕竟假新闻的接收者是受众,而他们是在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假照片作为更为直接的传播形式,则更是为受众接受。因此,我认为受众阅读心理是假照片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新闻工作者自身的问题。虚假照片的产生是离不开摄影记者的。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摄影记者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在复杂的社会生存中,有些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主导,利欲趋势,他们便不惜造假。
第四,对制假者监督和处罚不力。我国对于假照片的监督仅限于读者和同行,局限在小范围内,发表前审稿不慎,没有弄清真相,出现报道失误。而且报道后经质疑认定为造假后的惩罚力度不大,报道媒体只是采取发表声明、道歉、更正、收回等补求措施,对造假者取消奖项、谴责了事。没有震慑作用,起不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2.2 虚假照片的危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照片的传播,严重威胁着新闻的真实性,给新闻媒体、受众、被摄对象和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
首先,大量虚假照片的曝光,对媒体自身公信力的破坏力越来越强,新闻工作人员的形象也遭到污损。对受众来说,在这个深深依赖媒体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接收都来自于大众传媒,一旦虚假照片被曝光,人们对媒体的固有依赖就会被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虚假照片的传播对受众有着消极影响。受众是虚假照片的接受者,而虚假照片会歪曲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些虚假照片传播会影响到受众的正常生活,传递负能量。
然后,虚假照片的传播会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生活。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信息传播十分迅速。虚假照片的传播会误导受众,给被摄对象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社会舆论会给被摄者极大地压力。
最后,虚假照片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干扰正常的社会信息秩序,新闻传播秩序,导致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侵犯。虚假照片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可能引发各类矛盾。
3 虚假新闻照片的防范措施
首先要提高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准。在一定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他们选择了信息,并传递给受众。因此,要杜绝虚假照片,首先要从传播者做起。新闻传播者需拥有自律精神,拒绝摆拍,拒绝拼接,拒绝弄虚作假,拒绝一切利益诱惑。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因此,杜绝虚假照片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其次是增强新闻工作者的鉴别能力。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必要的图片识别真伪能力,图片编辑要对Photoshop等图片后期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是提高受众的新闻认知水平。努力提高受众教育水平,多角度新闻使受众对新闻有全新认识,真正的了解新闻的价值,自觉杜绝虚假新闻和虚假照片。
第四是建立健全监督和惩处机制。如成立权威的监管机构,由各界专家组成;制定严厉的处罚条例,针对造假现状,对处罚条例进行立法;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调查和处罚程序,使造假者无处可逃。
4 结语
新闻摄影应诚实的再现历史。如果一张新闻照片是假照片,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在新闻摄影史上将一文不值,即使它曾经是经典之作,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伪造了历史,这是对新闻的亵渎,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总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图片亦如此。因此,每个摄影师都应从自身做起,恪守新闻摄影职业操守,守住新闻摄影真实性这一底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蒋铎.新闻摄影,防假于未然[J].新闻实践,2008(5):9-11.
[3]郭根生.新闻摄影的造假手段与识别[J].青年记者,2013(27):63-65.
[4]张新根.论数字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正确运用[J].大舞台,2013(10):168-169.
[5]何晓蓉.新闻摄影假照片初探[D].广西大学,2011.
[6]李苑.真照片保护与假照片辨识[J].照相机,2009(12):82-83.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