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建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

  • 投稿好德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451次
  • 评分4
  • 65
  • 0

李楠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创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点、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学校建筑。最终,结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当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构思和设计龙坪子村小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4.3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

图11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2]肖雯.浅谈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J].中国市场,2014(46).

[3]陈述.浅谈干部院校视觉文化建设策略[J].中国市场,2014(38).

[作者简介]李楠(1983—),男,汉,河北石家庄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云南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本土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