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

  • 投稿远方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549次
  • 评分4
  • 46
  • 0

文/ 赵明杨 赵桂华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侵染杨树的病原菌有300 多种,危害133 个杨树种、杂交种和无性系。葡萄座腔菌能危害40 个属的阔叶树和5 个属的针叶树,几乎遍及全球。因此,掌握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切实做好杨树溃疡病防治工作,对保护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杨树溃疡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

1、症状。典型症状是在树干或枝条上开始时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变色病斑,逐渐扩展,通常纵向扩展较快,病斑组织水渍状,或形成水泡,压之有液体流出,具臭味,后期病斑失水稍凹陷,呈灰色至黑褐色长椭圆形病斑;病部后期长出许多小黑点,为病菌的子实体,内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色。当病斑相互联结环绕枝干后,病斑以上枝干枯死。溃疡病发生在小枝上时,常不表现出典型溃疡症状,小枝就迅速枯死,通称枝枯型;当溃疡病发生在树干上时,初期看不出任何症状,后期在粗厚的树皮裂缝中产生子实体和病斑,病斑环树干后,即引起树干枯死。

2、病原。杨树溃疡病病原菌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葡萄座腔菌属的葡萄座腔菌于秋季形成。子座埋生在表皮下,后期突破表皮外露为黑色,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子囊棒形,有短柄,双层壁,内含8 个孢子,单细胞,无色;该病菌的无性世代形成于春天,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小空壳属的聚生小穴壳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暗褐色,单生或聚生于子座内,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圆形到宽椭圆形。

3、发病规律。该病主要以菌丝状态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病菌多从伤口或皮孔侵入,以潜伏状态存在。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和气流传播。主要危害苗木及幼树枝干,特别以定植后当年及第2 年的幼树发病最重。树苗在苗圃中即可被侵染,但多不表现症状,处于潜伏侵染状态,当寄主衰弱时就可发病。春季为发病高峰。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可出现第2 次发病高峰。在春旱、春寒、风多,土壤返碱板结积水,以及苗木假植时间过长造成树势削弱时易发病。发病程度与树种、林龄、密度、林木含水量等因素有关,本地主栽杨树以69杨比较抗病,72 杨易感病,以新造林、幼龄林,林分密度较小,林木自身含水率较低,树势衰弱的林木较易发病。

研究证明,杨树溃疡病与树皮内含化学物质的关系,证明树皮邻苯二酚和对—羟基苯甲酸含量较高的树种更抗溃疡病,各地在选择杨树品种时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抗病的指标。

二、防治措施

杨树溃疡病在新造林的幼树上发生较为严重,因此要提高苗木和造林质量,做到适时造林,适地适树,加强幼树抚育管理,改善幼树生长条件,增强林木的抗病力。

1、培育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抗病品种,培育优质苗木,提高造林苗木的抗病性,加强苗木的产地和调运检疫以及苗木的市场管理,禁止劣、假、病苗流入市场,选用无病木质化程度高的1 年生壮苗造林。起苗尽量减少伤根,做到随起随栽,缩短苗木假植时间,最好避免假植和长途调运苗木。

2、掌握好造林季节。秋季植苗造林宜早不宜迟,一般在10 月中下旬为宜。秋植时间过晚,当年不能发新根或新生根很少,吸收水肥能力较差,成活率低。春植宜晚不宜早,最佳时期在3 月上旬至3 月底造林,气候较为适宜,可避免寒流侵袭,土壤温度适宜,新根生长快,新造林水分平衡和树势较好,减少溃疡病的发生机会。

3、提高造林质量。首先做到适地适树,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地下水位在1.5 米以下的沙质壤土造林地。造林时采取“三水”栽植,即:栽前泡水,先用水浸根2~3 小时;栽时带水,栽时灌足定根水;栽后适时浇水。在造林地水源不足,取水困难时,应深栽70~80 厘米,并且要在栽后及时培土踏实,确保苗木成活。

4、加强幼林的抚育管理。造林后要适时培土、松土、除草,及时排灌,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为幼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强树势提高幼树的抗病性。对发病林地上的部分已枯死或即将枯死的幼树要及时截干,促其再萌蘖并把剪下的枯干(枝)及病死株清除烧毁,减少病菌侵染源。

5、采用修枝截干措施调节树体水分。有些绿化工程要求在非造林季节造林,移栽定植的幼树应截干或剪掉全部侧枝和顶梢,促进根系的生长,使地上水分蒸腾量减少,确保幼树体内水分平衡,增强杨树的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

6、药剂防治。为减轻新造林发病率,应在造林前一年对苗圃中已发病苗木进行药剂防治,以减少幼苗的带菌量,在5 月用50% 多菌灵0.33% 药液对苗干喷药2 次。在幼树发病初期用40% 多菌灵或70% 甲基托布津1% 药液涂干或病部喷药防治,每7~10 天防治1 次,一般2~3次即可达到防治效果。